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整理和介绍了与博多等地出土情况相似、但至今不太为人关注的日本其他地区发现的墨书陶瓷的情况,进而对进口陶瓷中墨书铭文的意义作了考察,发现这些地区出土的墨书陶瓷在种类和数量上均与博多遗址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
代芯 《巴蜀史志》2007,(4):42-44
宋代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文化高度发达的一个朝代,私人藏书事业也进入繁荣时期,无论数量与质量均有明显提高。巴蜀地区历来作为文人荟萃之地,文化事业亦相当发达,而私人藏书楼的兴盛则是文化事业发达的一项具体表现,从侧面反应了该地区在两宋时期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3.
两宋时期是我国方志发展的重要时期。宋代地方志之发达,始于开宝年间之修图经。这一时期,府州县志的编纂空前发达,方志的内容和体例逐渐固定下来,并从偏重地理记载转向地理、人文并重。  相似文献   

4.
随着宋代商品流通加快、市镇兴起及交通便捷,各地往来频繁,流动人口增多。唐代坊墙的禁锢被完全解除,人口迁移成为常见现象。五代末北宋初,镇江地区就有人口流动的记载,有的外迁户凭借自身的优势成为本地望族。如丹徒刁氏原籍河南上蔡,五代时为避中原战乱迁居皖南宣城,至刁彦能因家贫投身军伍,在吴镇海军节度使  相似文献   

5.
两宋金石学昌盛,西蜀地理山川形胜,故蜀籍文人士子辄有留壁题刻之举。举凡北宋宋京、文同,南宋陆游、阎苍舒、章森、安丙等皆然。本文即就此展开钩沉补遗.另就抵今犹有歧见之宋京、陆游题咏成都诸葛亮读书台说予以再确认。此外,还就陆游旅蜀隐私、人事地域关系、阎氏款署籍贯取向、文同与安丙摩崖题诗归属,诸悬而未决问题详加考证辨误。  相似文献   

6.
五代两宋时期理学思想盛行,新儒学得到统治阶级的推崇,讲究格物致知,崇尚自然,注重社会伦理观念。这一时期绘画中的写意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写意在义理中的体现;二、"小中见大"的写意因素;三、"写形"中的写意;四、写意与"写生"的关系;五、梅兰竹菊的隐喻写意;六、画品与人品的突出关联表现。中国绘画的写意观在这个时期形成鲜明的分化,成为写意精神大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7.
谢芳  陈华文 《民俗研究》2016,(2):112-122
两宋时期衍生出大量有关钱镠的传说并逐渐形成一个传说群,记载于各类文献之中,其传说内容涉及钱镠的生平、创业、为官、暴虐等方面。北宋是钱镠传说的发展时期。北宋前期出现的大多是有关钱镠的巫鬼异象传说,北宋后期钱镠传说开始趋向民俗化。南宋则是钱镠传说体系的成熟时期,此时钱镠传说体系完整,出现了有关钱镠的传说群,其传说内容、形式进一步趋于世俗化、传奇化,与民众生活越发贴近,同时一个以杭州为中心的传说圈逐渐形成。文献记载中的钱镠传说呈双线发展,钱镠传说的产生和流变与相关历史事实、现实社会状况、民众心理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两宋对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的遴选过程中,其他诸多因素也掺杂渗透进来,造成了12种异常现象,彼此间还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糅合状态与互动关系。这些既从最高层面上体现出个别做法的可取性,更在终极范围内暴露出科举取士的严重弊端,并显现出某些具有周期性的嬗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郭富纯 《收藏家》2009,(11):60-64
日本在镰仓建幕之前的600多年间,一直处于中国和朝鲜的势力范围下,在那一时期受中朝两国的文化影响较深。  相似文献   

10.
思衡 《古今谈》2005,(3):58-60
南宋时候,内侍卢允升在湖西筑别墅,地当花家山水流入西湖处,通称花港;不仅有园林之胜,还引港水养鱼,水固清澈,鱼也活泼可爱,所以有“花港观鱼”的话。宋亡后,卢园也败落。后来,有人为西湖题十景,就又把“花港观鱼”算了进去。西湖十景,不知道何时开始,至少康熙为西湖十景题字,已经是很晚的事,而且景点已不在卢园,迁到了小南湖北岸,也就是现在的花港公园内。由于池小水不活,养鱼其中,怎么也看不出有什么好处,所以明末张岱写西湖十景诗,于“花港观鱼”就说了这样的话:  相似文献   

11.
宋朝的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重文轻武,这对当时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宋朝的科举制度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的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取消应试人员的种种限制,鼓励全民参与考试;科举取士数量暴增;士子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防止考试作弊工作更加完善;在科举考试制度中强调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12.
行记是起源於汉魏的一种特殊着述,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汉晋间出现了外国行记、行役记、交聘记三大类别,其渊源各别,写法各异。唐以後,行记演为四大流别:外国使臣行记多记域外地理方物、风士人情,文风夸诞;僧人行记谨守晋宋僧人行传的旧规,采用传记写法记人叙事,首尾完整,文风拙朴,充满宗教神秘色彩;文臣行记文学性最强,内容也最丰富;还有一种综述体,非作者自作,而是由前人或时人行记改编而成。四种体式长期并存,流传展衍,至清末民初仍余脉未断,成为中国古代行记最基本的体式。  相似文献   

13.
拙文《两宋金银钱通考》曾发表于《钱币博览》2007年第4期,本文为其续篇。 一、两宋金银钱的铸造工艺 金、银的熔点远高于青铜,以铸造铜钱的工艺来铸造金银钱,主要的问题是材料的耐热性和干燥度。耐热性不够,则表面易破坏,导致铸成品粗糙或不易脱模。相对铸铜钱适当的干燥度,在更高的温度下,残余水分大量气化.或进入型腔急剧升高气压使得金银液不得注满而形成铸缺,或直接导致材料崩塌使得型腔被破坏。  相似文献   

14.
两宋时期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多元发展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文化在两宋时期达到高潮 ,但尚未形成统摄整个区域的文化中心。诸多因素的作用 ,使之承接又改变了唐末五代的早期雏形 ,由若干个文化密集地共同构成地区性的文化中心 ,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致使宋代福建文化在总体共性突出的同时 ,也展现了各中心地带及其影响地区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5.
宋墓出土文房器用与两宋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写用具用以随葬,在先秦墓葬中即已常见,两宋文人墓葬中更成套出土,并形成了"文房四士(友)"的搭配组合。宋代文房器具除笔墨纸砚之外,亦包括士人爱赏的各种雅物清玩。本文结合文献,对两宋墓葬中出土文房诸物的品类、名称、用途以及式样进行考证,继而探讨了文房器用随葬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6.
王晓莲 《新疆钱币》2009,(3):15-17,30
从古至今,只要有巨大利益的地方就有冒险罪恶伴随发生,我国古代自宋朝发行纸币开始,制造假币的行为就更加猖獗。例如南宋查获的一起伪钞案中,一次性起获假币30万元,参与造假者53人,犯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明显呈规模化、团伙化倾向。元代铅山州(今江西铅山县)素以制造假钞闻名,吴友文所造假钞远至江淮、燕蓟一带,他本人也以伪钞致富,豢养打手,  相似文献   

17.
《中国钱币》2004,(2):44-44
汪圣铎先生著《两宋货币史》(上、下)于2 0 0 3年9月由社科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76万字,分铸币管理、铜钱、铁钱和特殊货币区、纸币、金银五编,对两宋货币进行了全面、系统地描述,且作了较深入地理论探讨。本书作者为北京钱币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潜心于宋代货币研究,先后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本书系他多年研究的结晶,征引古籍多达四百种,其中对铜钱铸造、会子发行、金银货币职能等,都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作者也较好地注意吸取前人已有研究结果,征引近人、今人著述数百种。因而,本书又具有集前人成果之大成的意义,是一部近年不多…  相似文献   

18.
潘懿 《钱币博览》2007,(4):32-42
一、先秦至两宋金银钱沿革 金银质地的钱币几乎贯穿了中国钱币历史的始终。如果说金、银贝的年代铸地未必能很准确地断定,以往见诸报道的某些银质布币也有待深入验证.则楚金版即古所谓“印子金”历来的发现和记录甚多.可知先秦时期黄金作为货币在楚国的使用是广泛而发达的。稍后的实物有金银五铢、货泉.均极精美.展现了两汉铸钱工艺的高超和成熟。  相似文献   

19.
2004年10月19-20日,中国钱币学会货币史专业委员会与安徽省钱币学会、池州市钱币学会在安徽池州联合举办了“两宋纸币”研讨会,中国钱币博物馆馆长黃锡全、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副行长安徽省钱币学会会长陈仁华以及来自国内钱币学界、史学界、文博部门、科技考古学界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由于准备充分,讨论热烈,会议开得很成功。除了少数几篇关于宋代会子、交子的文章外,研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池州东至县发现的南宋关子钞版上。“东至关子版”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所存版、印共八块,材质为铅质。二十多年来,“东至关子版”一直…  相似文献   

20.
《华夏地理》2013,(6):32-34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做过统一政权或地区政权都城的城市很多。统计各个时期的大小政权以及民族政权的都城有近300之多。上世纪20年代,学术界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列为“五大古都”,30年代,又将杭州加入。这些古都之中,开封和杭州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的历史并不长。开封除作为诸侯割据政权和各朝陪都的数百年外,作为统一王朝北宋的首都只有167年,而杭州除了五代时期数十年的割据政权外,只做过南宋的“行在所”138年。但开封和杭州之所以作为重要的古都被铭记,不能不说是因为两宋的繁荣。在这3个世纪中,这两座城先后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