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姑苏锡箔业     
锡箔是一种祭祀死者的用品。苏州百姓在祭祀先人的日子里,特别是清明节期间,有烧锡箔的习俗。许多香客、特别是老年妇女香客去寺庙烧香,也往往喜欢烧锡箔。由此,锡箔业应运而生。苏州的锡箔业始于清代成丰、同治年间。在此之前,仅有土纸业、蜡烛业兼营锡箔,自杭州至苏州往返贩运、后来,杭州的一些锡箔商见有利可图,就直接来苏州开店经营。  相似文献   

2.
祭祖的原始遗俗──宛丘巫舞李洁淮阳,古称“宛丘”、“陈”。位于河南省东南部,是太吴伏羲的故都。陈国民间风俗爱好跳舞,巫舞盛行。宛丘巫舞是祭祖遗俗,与祭祖(祭祀人类始祖伏羲,女蜗)有很大关系。宛丘巫舞历史悠久。《诗经·陈风·宛丘》云:子之荡兮,宛丘之上...  相似文献   

3.
清明节,海内外炎黄子孙数万人聚集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以“九鼎八簋”的传统礼制及浩大乐舞等祭拜轩辕黄帝。今年黄帝陵祭祖有两大变化:一是首次采用国家祭祀规格,遵循古代以青铜器作为黄帝祭器的传统;另一则是首次采用“民间主祭人”的形式,增加了祭祖的全民性。毫无疑问,祭黄陵的意义,在于表示我们“不忘本”。将祭黄陵提升到国祭的规格、增加“民间公祭人”等,则表达了同祖同根、官民共祭的意愿与诉求,扩大了祭祖的广泛性。不过众所周知,关于黄帝时代的历史,其实是遥不可考的上古“神话史”,而且神话中记载最后黄帝亦是乘龙上天,成了神…  相似文献   

4.
<正>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祭祖节日。道教称中元节,佛教谓盂兰盆节,民间俗称“七月半”“鬼节”。历经上千年积淀,盂兰会、放焰口、烧包袱、放河灯……一系列流传至今或嬗变消逝的传统习俗,使武汉中元节俗既显丰富多彩又不断变迁。让我们走进历代文人笔下的文献著述,从中追寻武汉中元习俗的文化脉络,勾勒异彩纷呈的历史图景。中元节由来在古代,中元节被称为“秋尝”“尝新”“荐新”。荐新祭祖可谓中元节最早的节俗内容。  相似文献   

5.
汉军旗香神歌,即汉军八旗人烧香祭祖的仪式歌,也称萨满神歌。在宽甸山区俗称“单鼓子”,或谓“跳家神”、“唱家戏”、“唱阴阳戏”、“跳单鼓神”。对单鼓艺人称“单鼓”、“烧香的”。 农家烧香,是借祭祖之名抒发敬天、崇先、娱神之情;同时也表达劝人为善,娱人解忧之意。所谓神歌,必须充满封建迷信彩色,所谓鼓、戏也饱含民族传统的民间艺术精华。本文就宽甸《香卷》(汉军旗香神歌),略作粗浅探讨。 一、宽甸《香卷》的由来  相似文献   

6.
李宪章 《新疆钱币》2001,(4):22-23,32
清代在迪化开局筹备铸钱始自咸丰四年十二月十五日(1854年甲寅),考见赓福的奏摺“当地以钱八百文为一两,钱八文为一分,因地制宜,铸当八大钱”。边筹建,边鼓铸。正式铸钱应是咸丰五年(1855年巳卯)春末夏初。据赓福另一奏摺记载“当八钱重一钱六分,当十重二钱,每年可鼓铸当八大钱二千二百串,  相似文献   

7.
李飞 《世界遗产》2013,(1):66-67,65
海龙囤,旧称龙岩囤,雄踞于今遵义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东麓。遵义旧属播州,根据现有文献判断,海龙囤始建于宋宝五年(1257年)。这里一蒂孤悬,群山固结,三面环水,一面衔山,仅东西各有仄径可上下。杨氏统领播州时,筑囤其上,环山垒墙,东西设关。遂成“飞鸟腾猿不能逾者”。  相似文献   

8.
2002年9月23~27日,华夏文化纽带工程“中华祭祖基地”项目考察团在甘肃天水市进行了为期5天的考察。据悉,此次考察的对象全国仅有甘肃省天水市和山东省济宁市两家。江泽民同志指出:“中华各民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始终是维系中国人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因此,弘扬和推广中华文化,特别是深层次地研究、推广并建立有学术内涵的中华民族文化标志,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决定建立“中华祭祖基地”,供全球华人瞻仰和朝拜,目的在于树立海内外华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天水是人文始祖伏羲的诞生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天水设立“中华祭祖基地”是可行的。伏羲被称为华夏人文始祖,是华夏文明的开创者,生活在不同主流文化中的华人都继承了他所创造的华夏文化基因。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项目实施部副主任王辑东说,经过考察,觉得将“中华祭祖基地”放在天水是最合适、最恰当不过的。而且天水的领导都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且对天水的历史文化有很深的研究,这对将来的开发很重要,也使人们更坚定了在天...  相似文献   

9.
黑秀丽 《神州》2012,(9):366-367
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子张扬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囤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海龙囤是播州土司的军事城堡,原名龙岩新城、龙岩囤,修建于南宋末年,本为南宋王朝与播州豪酋杨氏联合抵御蒙军的战略工程.明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重修海龙囤,使之成为对抗明廷的军事堡垒.龙岩新城、龙岩囤的称呼仅见于播州土司对海龙囤的指称,史料记载中均称之为海龙囤.海龙囤、龙岩囤的名称,与周边的海龙坝、海龙塘、龙岩山等地名相关.  相似文献   

11.
马新  齐涛 《民俗研究》2012,(5):23-32
魏晋隋唐时期的祭祖之制,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祭祖制度的转折期。这一时期,随着墓祀的衰歇,祭祖之式一分为三:一是朝廷所设定的庙祭与家祭;二是兴起于民间的寒食扫墓;三是因佛教传入而引发的佛教式祭祖。在此后的发展中,庙祭与家祭汇合,演化为宗祠祭祖;寒食扫墓与佛教式祭祖继续流行。这一演化过程的总趋势就是祭祖的官方色彩不断减弱,民间色彩逐渐强化。  相似文献   

12.
悠悠万载,人们不断发问,我们的远古祖先走过了怎样的坎坷历程?最早的祭祖之地又在哪里?本文试图找回中断湮没千年的祭祖圣地———万荣后土祠,恢复它昔日辉煌的本来面目,倘能如此,此乃我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黄帝建“坛”开创祭祖之先河大约在5000多年前,占据黄河中下游地区大片土地的部落首领黄帝,在古冀洲涿鹿一带(今运城市盐湖周边地区),和另一部落的首领蚩尤展开大战,历时三年有余,“执蚩尤,杀之于中冀”(《逸周书·尝麦解》)。这场部落大战最后以蚩尤失败,被肢解杀害而告终,这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大规模的部落统一战争。这…  相似文献   

13.
在人们的想象中,土司是中囤少数民族的酋长。在他们统治的“小王国”里,有独特的信仰、神秘的习俗、残酷的刑罚和自成一体的小社会。如今,土司曾经的“王国”仍分布在中国西部各省,订壮观的城市、雄奇的古堡和皇宫般的官寨衙署,它们绝不雷同,风情万种。  相似文献   

14.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商代后期祭祖仪式类型的确定 ,是进一步研究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内容、祖先崇拜、商周制度及思想演变进程等问题的基础。传统上以所谓祭名划分商代祭祖仪式类型的方法有较多缺陷 ,需要反思和检讨。以祭祀动机为标准将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分为有具体目的和无具体目的之祭祖仪式两大类 ,则是比较理想的方法。商代后期祭祖仪式包含的具体目的多为禳祓和祈请。王宾卜辞和祭卜辞反映的简单制度化的祭祖仪式 ,以及严格制度化的周祭则不包含此类具体目的。对不同类型祭祖仪式在时间上的分布进行考察 ,将有助于认识商周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15.
资讯     
《贵阳文史》2011,(5):6-7
贵州清镇:神秘古老的仡佬族吃新节 9月,贵州省清镇市红枫湖畔的仡佬寨仡佬族同胞迎来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吃新节。吃新节是仡佬族古老的歌颂丰收的节日,他们通过“采新”、“献新”、“祭祖”、“吃新”等活动表达对先祖的崇敬,祈求庇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为什么美国人恨政治》的最大障碍,是美囤意识形态政治的那一套语汇和中国的往往名同而实异。比如,读到美国自由派的核心纲领是“医保、社保、扶贫和平等权”,  相似文献   

17.
浅释洛阳新获战国铜匜上的刻纹图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8年,洛阳市文物交流中心发现一件民间收藏的战国铜匜,其内壁錾刻有一组复杂、精美图案。铜匜内壁为“祭祖图”和“射礼图”,匜底为“冥府图”,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祭祀图画。  相似文献   

18.
刘川渤 《收藏家》2022,(12):56-63
近几十年来,沈从文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已获得学界的关注,其中服饰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容像服饰作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论题,涉及礼仪、政治、宗教、艺术、民俗等诸多方面内容。以往学界对明清祭祖容像的研究关注较少,目前的研究还属于最初的开始阶段,许多学术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以沈从文《〈历代古人像赞〉试探》为理论基点,利用“二重证据法”对明清祭祖容像服饰研究中的问题展开剖析和论述,以探究明清祭祖容像服饰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从2012年3月至2014年11月,考古队已在海龙囤巅驻扎了700余个日日夜夜。这座建在险峻山巅的土司城堡,有着西南地区传统城市廓、核、轴、架、群等基本格局要素。三年的考古发掘成果包括:对海龙囤全囤的城墙、关隘进行调查、试掘和测绘,基本厘清了海龙囤"新王宫"的格局、年代和性质;基本解决了建囤所需的砖、瓦、木、石的来源问题;对囤上道路交通系统进行了有效梳理。发掘揭示,海龙囤遗址是中国西南目前所知的规模最大、规格较高、保存较为完整、延续时间较长的羁縻·土司制度的实物遗存,它是一处集关堡山城与土司衙署于一身,融保卫国家利益与维护土司家族利益于一体的羁縻·土司遗址。  相似文献   

20.
张爱斌 《江淮文史》2006,(4):149-154
年近九旬的方志平女士,是一位心慈面善、精神矍铄的教育家。她外中和而内刚介,修养得力于儒教而操守近墨家,旧学根底深湛且锐意创新学。尤其她那一腔拳拳爱国热忱和报国之情,更是令人敬佩。她在台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凝炼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爱国情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就竭力要求回乡探亲祭祖,面对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她大声疾呼:“我的根在大陆,在安徽,在安庆,在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方苞是我的先祖,我要回乡祭祖访亲,天经地义!”她道出了广大台湾同胞的心声,影响深远,一时传为美谈。出身桐城世家方志平女士祖籍安徽桐城,是桐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