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救场电话     
朋友小马前几年经常去相亲。他自视颇高,找对象第一是看相貌,只要对方不够漂亮,就不愿多费时间。为了能体面脱身,每次去见人之前他都给我打个电话,告诉我他们约定的时间,要我在他们见面15分钟后  相似文献   

2.
《神州》2014,(10):1-1
##正##相亲,是一种颇具东方传统特色的恋爱方式。素未谋面的青年男女,在亲友的撮合之下进行初次"会晤",并以此决定双方能否继续深入交往。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员流动范围逐步增大,社交圈子却越来越窄。生在这个时代的青年男女,到了适婚年龄,必然会有相亲的需求。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毕竟,相亲就是一条捷径,周围的人把他们觉得跟你合适的人带到你身边,这就大大增加了你撞见"另一半"的可能性。"相亲",这一高效而低成本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城市与农村,均有着广泛的  相似文献   

3.
消费胜储蓄     
《南方人物周刊》2010,(4):70-70
亲爱的木木: 我今年30岁,从没谈过恋爱。一次相亲中,我遇到了一直在等的那个人,因此来到了她所在的城市。我始终无法摆脱对她的思念,虽然一年来我们从没有见面。除了我没有勇气之外,我的一无所有也是原因,我不敢当面问她为什么拒绝我。  相似文献   

4.
"季玛,别坐得那么远,离我再近些。"在一个媒体见面会上,普京总统高声召唤着远处的一个人。这个被普京以昵称称呼的人,就是现任俄罗斯第一副总理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圣彼得堡帮"中地位仅次于普京的二号人物。俄罗斯人发现,梅德韦杰夫与普京的关系几年来不断"再近些",如今已成为"公认的头号接班人"。  相似文献   

5.
东西     
《南方人物周刊》2011,(15):11-11
网络相亲潮 “照片和真人的相似度是最大问题,”32岁的公务员鲍威尔·李说,“你在网上看到一个长得很让你动心的女孩,但见面后会发现和现实中判若两人。”这位拥有稳定职业且有房有车的北京人加入了席卷中国的网上婚恋狂潮,“我总是忙工作,社交圈又很小,网络提供了更广泛的交际圈和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6.
黄海霞 《神州》2010,(8):48-51
说起社交,人们就会想到最初的聚会,或是饭局,然后到今天的网络。当社交从网络开始时,从最初的聊天到MSN,再到现在的QQ,社交也由原来的见面相聚到现在随时、随地不见面的聚会。  相似文献   

7.
韩艳 《神州》2011,(7):37-41
现在,中国社会发展正处于一个快速转型期,这个时期内,包括经济、文化在内的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也正使当今国人的群体性心态发生着跳跃式嬗变。据人民论坛问卷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中国人跟风程度"非常严重",表明随大流、跟风已成为一种普遍心态。各种"风潮"让人目不暇接。从"养生热"、"围观热"到"相亲节目"、"抢盐现象",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相似文献   

8.
张广河 《神州》2014,(10):20-24
<正>"赶紧找个人结婚吧,别再挑了,你姑家的兄弟比你小一岁,人家两个孩子都已经上小学,再拖下去就要差出一代人去了!"张继(化名)是个典型的北漂,大学毕业就留在了北京工作,到现在已经有7个年头了,去年春节回家他又在父母的催促下连打了数场相亲突击战。跟张继一样在处于婚恋年纪的北漂不在少数,此前征婚交  相似文献   

9.
香玉 《神州》2014,(10):14-19
<正>传统相亲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现代相亲之各大电视相亲节目、相亲网站、相亲现场等方式具多。其相亲背后的种种问题,发人深省,引人思考。说起相亲,几乎很多青年都遇到过这个问题。可以说,相亲问题已不是个别案例,无论是传统相亲,还是赋予现代意味的电视节目现场相亲、婚恋网站相亲、大型相亲会等,都反映了相亲的普遍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10.
第—家婚介所1982年,我国第一家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当时前来登记找对象的人只需要交上5毛钱。  相似文献   

11.
周礼 《文史月刊》2013,(7):10-10
有一次,在一个饭局上,张大千被安排在梅兰芳的旁边,尽管两人都是艺术界鼎鼎有名的大师,彼此也都神往已久,但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再加上一个是搞绘画艺术的,一个是搞表演艺术的,都显得有些拘束。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张大千微笑着对梅兰芳说:"梅先生,我们俩被安排在一起,实在是一个错误啊!"梅兰芳听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  相似文献   

12.
我为香水狂     
我一直相信,一个人的气味对另一个人并不那么重要,除非是肌肤相亲的伴侣。在一米之外,无风,你对面的人是有色无味的,就像一杯静止的橙汁,而不是冒热气的咖啡。择偶呢,也先是看"色"——面部轮廓、手脚大小、头发颜色,决定他/她合不合"眼缘"。然后闻到他/她的气味,个人天生的偏好作出进退选择。  相似文献   

13.
<正>时下,"电视相亲"节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亲"这种具有深厚民族传统和中国特色的求偶婚配形式,在被植入大众电视之后,经过"电视红娘"主持人的时尚演绎,已经变得面目全非而难以找寻其传统的意义,8分钟约会、转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家婚介所1982年,我国第一家婚介所——广州市青年婚姻介绍所成立。当时前来登记找对象的人只需要交上5毛钱。第一则征婚启事1981年1月8日,《市场》报刊登了新中国第一则征婚启事,四川40岁的丁乃钧,通过启事,与吉林的张姓姑娘喜结连理。第一场"专业婚礼"1990年8月1日,中国首家婚庆公司"紫房子"迎来了开业后的第一对佳偶,这也是建国后由专业婚庆公司办的第一场婚礼。  相似文献   

15.
肖依斐 《神州》2014,(10):11-13
<正>在某个大型相亲活动的现场,我们看到了火爆的场面,除了单身男女是这场寻觅爱情的主角外,还有一旁陪着子女的父母,虽说是配角,但是,他们在生活中却对子女的家庭生活以及婚恋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埋怨孩子"为啥不早点找个好对象"、担心"怎样才能找个好对象"、焦虑"你们俩到底适合不"的时候,作为父母,可曾想过自己是否理性、客观、公正地指导孩子有关感情的正确之路呢?对于相亲的男女而言,在感情的路上想说爱你不容易,可是作为父母的,也许大多数父母为此感到无所适从。相亲,已是一个社会要面对的问题,关乎大龄的男女及父  相似文献   

16.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给她起名"苏云".意为"飘来飘去的一朵云彩"……她两岁与母亲分离.此生再未见面;一生中只和父亲生活过12天。她经历的悲欢离合,是许多中国早期革命领导人子女共同的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7.
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某次,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  相似文献   

18.
有一次,在一个饭局上,张大千被安排在梅兰芳的旁边,尽管两人都是艺术界鼎鼎有名的大师,彼此也都神往已久,但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再加上一个是搞绘画艺术的,一个是搞表演艺术的,都显得有些拘束。为了打破沉闷的气氛,张大千微笑着对梅兰芳说:"梅先生,我们俩被安排在一起,实在是一个错误啊!"梅兰芳听后,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好奇地问:"张先生,这是为何呢?"张大千故作严肃地说:"因为你是君子,我是小人呀!"梅兰芳更加迷惑,虽然张大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正1.河北的读者来信希望了解藏族见面礼。拉萨人见面,大都是摊开双手鞠躬致意、互致问候。如是至亲好友,又久未见面,相见时要贴贴面颊,行贴面礼。喇嘛见面,互相合掌致意;地位相等的活佛,互相行碰头礼,即头顶相触,略略碰一下。信徒遇到高僧活佛或是他们崇拜的人,便用头顶去触抵对方的手、脚或衣服,有沾染福气的意思。新年或节日相见要互道"扎西德勒"。  相似文献   

20.
鲍洪玲 《神州》2014,(10):26-29
<正>相亲,不仅是一种有着特殊功能的社交活动,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的婚姻礼节之一。时下,各大电视台相亲节目的火爆,婚恋书籍的畅销,相亲节庆的举办,在各地掀起了一股股相亲文化浪潮。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相亲习俗,在现代文化方式的推动下,演绎着一段段美好的爱情故事。这不仅仅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全民节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