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书讯     
正留住美丽乡村:乡村存在的价值朱启臻、赵晨鸣、龚春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定价:54元。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如何保存和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如何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如何让乡村居民实现从传统生活到现代生活的转型,如何理解乡村是中国文化的根……诸如此类,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给予回答。本书针对中国乡村前途问题的讨论,明确指出乡村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乡村不会消失。乡村的价值不仅表现在乡村的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也表现在乡村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不理解乡村的文化载体功能,就会在建设乡村过程中破坏乡村文化。新农村建设不是把乡村变成城市,而是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在城乡差异中明确城乡功能定位,城乡一体化是城乡功能的互补,而不是城乡同质化。  相似文献   

2.
刘晶 《文史博览》2015,(2):74-77
晏阳初先生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乡村建设思想系统完备,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定县实验是其思想理论建设的一次实际应用,并取得了较大影响。现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果,但农村社区建设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掘晏阳初先生乡村建设理论的方法经验,对当今农村社区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晏阳初是民国时期国际知名的平民教育专家,他提出的“开发民力、建设乡村”的乡村建设理论以及实践上教育兴县的“定县模式”,开启了民国时期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最初尝试;在农村的发展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其理论与实践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克辉 《史学月刊》2007,3(11):107-113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乡村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新中国以来,人们对乡村教育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实验区及其代表人物、乡村私塾与乡村学校的关系、乡村教育经费、乡村教师及其待遇、乡村师范、乡村社会教育等方面。由于资料限制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对民国时期乡村教育问题研究不够全面和深入,评价有失偏颇,需要做进一步的工作,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5.
旧中国乡村建设的三位探索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出现了数以百计的乡村建设团体和机构,诞生过一批乡村建设运动的知名活动家。其中最为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活动家有三位:晏阳初、梁漱溟、卢作孚。三位先生的生平及文化思想背景不同,其有关乡村建设的使命、步骤、内容及动力的基本理论和主张也各具特色。但他们的乡村建设思想都对我们今天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杜威实用主义理论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夏军 《民国档案》1998,(3):63-68
五四运动时期,中西教育文化交流频繁,其中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理论的传入,对于中国教育文化的影响最为深远,民国时期的教育思想、体制的演变,无不受实用主义理论之影响,打上美式烙印。二、三十年代兴起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作为民国社会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不可避免也受到了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影响。本文力图于两者的关系中研究出实用主义对于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作用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振兴赖教育 殷殷赤子情郝柏村这次返乡,除了扫墓祭祖外,也想了解大陆现代化建设的情况。他认为,要了解实况不是去大都市,而是要到乡村实地了解,回到自己家乡了解会更深刻。他特别关心教育,认为兴办教育,才能使国家现代化,脱离贫困。  相似文献   

8.
渠桂萍 《史学月刊》2014,(4):120-125
《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发展论争的历史追索》一书以长时段的历史研究方法和宏大的历史视野,首次系统地考察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问题的百年学术论争,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炼出了不同时代各个学术流派、政治势力围绕乡村问题交锋的主题,梳理、总结了中国乡村发展理论论争的历史进程和走向,与当前的"新三农"问题、"新农村建设"问题形成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与映照,不仅对于了解20世纪以来中国乡村问题的争论主题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对于当今的新农村建设,解决现实的"三农"问题等,也有直接参考价值;不仅是20世纪以来乡村学术思想史研究的上乘佳作,同时具有乡村问题工具书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梁漱溟农民问题理论比较研究李中军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创立了系统的农民问题理论。与之同时代的思想家梁漱溟也以乡村建设理论,对现代中国农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了乡村建...  相似文献   

10.
古老的中国是在民族危机和乡村危机共同震荡中走向近代的。针对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创立并实践了乡村建设理论。理论的困境令运动失败成为定局。  相似文献   

11.
古老的中国是在民族危机和乡村危机共同震荡中走向近代的。针对乡村危机,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创立并实践了乡村建设理论。理论的困境令运动失败成为定局。  相似文献   

12.
冯剑 《沧桑》2011,(3):64-67
定县乡村建设实验思想和做法与实验主义思想有着深刻的一致性,领导定县乡村建设的团体有着浓厚的实验主义思想背景,但是他们对实验主义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依据定县的实际情况在调查的基础上灵活地应用和改造实验主义。以晏阳初为代表的定县乡村建设实验团体对西方思想应用和改造的思想和做法至今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3.
乡村教育运动兴起于上世纪20年代,活跃人物有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等,旨在通过教育农民,改善乡村生活习俗,促进乡村建设。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厉行义务教育,乡村教育逐渐融入国民教育规划,不再是以民间力量为主的社会运动了。解放前,我读了4年简易乡村师范,接着当了两年多乡村小学教师,亲身经历了民国晚期四川内江县的乡村教育。那几年战争频仍,  相似文献   

14.
宗有超 《风景名胜》2021,(2):0259-0259
随着我国乡村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近一亿人脱贫以及国家层面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为背景。当下,新农村建设逐渐成为热议话题,乡村也在快速建设和发展,但是农村各方面都落后与城市,青壮年人口的流失;环境的破坏;建设水平的严重滞后等都是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因素,本文简要探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魏宁 《黑龙江史志》2013,(13):292+294
乡村基层民主建设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蕴的重大政治问题。建国以前,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对此进行了艰难探索,从土地革命时期的初步摸索,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推进,一直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基本建立,从而奠定了我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乡村基层民主建设现状,对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私立乡村建设学院",是将乡村建设与高等教育有机融合的新式学校。它的创设标志着乡村建设运动的第三次转向,是乡建运动走向新阶段的开始。这所学院在"学术自由""研习体制"和"自治管理"多方面开创新制,别具特色。无论是从乡村建设运动角度还是从近代教育制度取向上而言,它都有值得深入探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郝榆东 《旅游纵览》2022,(18):114-117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发展乡村文化和公共艺术融入大众的共同需要,公共艺术有利于提升乡村的文化艺术环境,增强乡村的文化凝聚力,提高人们乡村旅游的艺术体验。当下公共艺术在介入乡村建设中也存在形式单一、大众参与不足和缺乏可持续发展支撑等问题,要了解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利与弊,以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建设和公共艺术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贺飞 《风景名胜》2020,(3):0150-0150
乡村建设对于改善乡村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对中山市的乡村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分析发现近年来,中山市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了乡村规划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部分问题,比如规划设计、项目推进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于乡村建设工作的高效率、高质量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文章分析中山市乡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旨在为实践提供帮助与指导。  相似文献   

19.
梁漱溟乡村建设性质新论朱汉国关于梁漱溟乡村建设的性质,在迄今为止的论著中,有几个颇为流行的观点:一是断定梁漱慎从事乡村建设是反共的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对抗中国共产党农村土地革命和乡村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的建立"①;二是认定梁漱溪的乡村建设理论,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许多乡村将自然教育作为产业升级和转型的突破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乡村自然教育基地,促进了乡村资源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发展。本文选取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法,对青山村自然教育实践融入乡村共同体的协同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运营模式特点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乡村自然教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经验和案例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