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与于光远、李庄等有同感《炎黄春秋》编辑部:贵刊1997年第1期所载于光远、张黎群、李庄、李普四同志文章,读后颇有同感。《炎黄春秋》确实是一本普及与提高结合得较好的雅俗共赏的纪实性历史刊物,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不媚俗,品位高。去年贵刊选用了关于记载老红军钱江同志在  相似文献   

2.
《炎黄春秋》今年四期第80页载周明文章《民先总队第一任队长是敖白(北)枫》。于光远同志看到后问我情况是否属实。我查了有关资料。表明作者对当时的情况不清楚.我写了一个材料给于老。现寄上。简单说。敖白枫是北平民先总队第一任队长。李昌是第二任。1937年2月民先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会上选举的全国民先总队长是李昌。  相似文献   

3.
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丁济沧同志,将他珍重保存近二十年的一份《人民日报》清样寄给了我们。清样中的文章配有短评,是1980年1月间准备作为重要文章发表的。只是因为当时康生问题中央还没有作出新的决定,文章公开发表不合时机,才最后撤下来。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的李庄在写给总编秦川的便信中说:“我们几人看过此稿,认为现在不宜发表:一、当时罪魁是康生,现在发,对处理康生不利;二、同‘文化大革命’中的事情不好衔接”秦川同志同意了李庄同志的意见。这两篇当年未能面世的文章,今天读来仍不免令人啧啧称赞。实事求是是我党一贯主张坚持的正确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贯彻执行得好时,我们的事业发展就顺利,成就就大、就辉煌;执行得不好时,我们的事业发展就缓慢、停滞倒退,甚至会造成更大的灾难。可见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为此,我们特将这份尚未面世的清样发表,愿我们为贯彻执行这条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的思想路线而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一)收到《炎黄春秋》6月号,首先拜读了于光远同志的《重读1940年延安一次大会的名誉主席团名单》。名单中的个别人,正好我有些印象,试作补正求教。其一、关于张一麟。张一,字仲仁,江苏吴县人,1867年生,1943年去世。1915至1916年间曾任段祺瑞内阁的教育总长约半年,是当时鲁迅的顶头上司。1917至1918年曾任冯国璋任内的总统府秘书长。抗战开始后,张在苏州曾和马相伯、李根源等老一辈人物倡议组织“老子军”,号召老年人都来支持抗战,在当年报章上传播一时。后遭到蒋介石的电阻而被迫中止。郭沫若于1937年7月下旬由日本回国,8月1…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育之的一篇没有完成的遗作。今年二月,他说要写一篇描述于光远的长处和特点的文章,作为对《祝于光远九十寿》一文的补充,因为“祝寿”文只概述了于老的工作和贡献。二月二十三日,他写出一个题为《于光远琐记》的提纲,接着就断断续续地口述文章内容,由我作记录。其间,经历了两次病危。四月下旬起病情逐渐平稳,但是每天要躺在床上做“血滤”八至十个小时,口述很难进行。他寄希望于病情好转,每次只透析四小时以后,仍然按照他平时的习惯,一段一段仔细地进行补充和修改,并把文章的副题改为《于光远素描》。然而他的心愿没有能够实现。现在文章的开头和第一、二段给他朗读了三、四遍经他亲自修改过,其余大部分给他读过。文中的小标题大都采用了他提纲中的话,提纲中还写有“干校”等,但他没有来得及向我讲述,只能付缺。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著名编辑家、翻译家文洁若女士,1927年生,贵州贵阳人。译有《日本当代小说选》、《尤利西斯》(合)。主编《日本文学丛书》(30卷)。著有散文集《梦之谷奇遇》等。此文系文洁若女士与萧乾先生合撰,他们还寄来近照二帧供我刊发表。一九二六年北京发生“三·一八’惨案时,鲁迅先生曾愤而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第五节、《死地》、《可修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等四篇文章。著名书法篆刻家姚华(茫父)先生当时虽早已离开女师大,面对杨前输助虐军阀段棋瑞所制造的这一暴行,也义愤填膺,挥毫写下《二月六日雪》诗一首:“留…  相似文献   

7.
1993年,《炎黄春秋》第七期上发表了杨桂欣的文章:《“我丁玲就是丁玲”》,披露了丁玲与毛泽东餐后并一起泛舟中南海时的一次谈话。文中转述丁玲的回忆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1978年4月10日,一张《光明日报》“哲学”专刊大样,按规定送到了当时总编辑杨西光的案头。他立刻被“哲学”专刊头条上署名胡福明的文章《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吸引住了。他在详细审阅了该文后,把我叫去,要求把它从专刊上撤下来。杨西光提出的意见有两条:一、像这样重大主题的文章应该放在第一版刊登,  相似文献   

9.
贵刊2013年11期刊登的吴象口述、吴阿丽整理《悼于光远老》一文,提到"一次开会","这个会召开的准确年月记不准了,是社会科学院为他从事科学活动四十周年举行纪念座谈会"。这个记忆有误。于光远与钱三强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同学期间,就开始参加学术与科学活动,这是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已经有半个世纪了。查《马克思主义研究》1987年1期刊载的刘士定、胡敬萍《于光远学术思想讨论会召开》一文,1986年12月12日至14日,理论学术界在北京召开了"于光远学术思想讨论会"。讨论会分  相似文献   

10.
不恃权威不弃无名──追记我与郭老的一段文字因缘龙晦1971年,郭沫若先生在《考古》复刊的第一期上,发表了他在“文革”后期的第一篇文章《卜天寿<论语>抄本后的诗词杂录》。那时我刚从军垦农场回来,正是惊弓之余;征尘甫卸,读到了他的大著。当时郭老已长期搁笔...  相似文献   

11.
乍读新编《库车县志》(简称《库志》),我倏然想起邵力子先生著《西疆杂述诗抄》中的一首诗歌:苇桥西去壮图开,城据危坡地阜财。当日龟兹震西域,却教宛马尽东来。这首诗,是1970年我在新华社新疆分社工作时,从新疆图书馆查阅抄录的。我之所以把它珍藏1/4个世纪,与其说热爱这首诗篇,莫如说我热爱新疆,热爱库车。当时,我去南疆、西藏采访,多次路过库车,“走马观花”;也曾在库车驻留采访十天,“下马观花”。今天,阅读《库志》,回忆当时印象,觉得我对库车所知的,《库志》上记了;我对库车所不知的,《库志》上载了,所以,我…  相似文献   

12.
《世纪》2014,(6)
<正>皇甫平系列评论,是在1991年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与施芝鸿、凌河同志共同撰写的一组文章,对推动当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此后,我们再也没有用过"皇甫平"这个署名发表文章。然而,时隔15年后,在2006年1月23日出版的一期《财经》杂志上,赫然刊登了一篇署名皇甫平的文章:《改革不可动摇》。这篇文章,在国内外读者中(尤其是网络上)竟然引起几乎可与当年皇甫平文章类似的轰动效应。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似文献   

13.
王凡 《名人传记》2015,(1):4-10
因文相交 1995年1月,我的《知情者说——与历史关键人物的对话》之一出版后,《中华读书报》转载了部分篇章和段落,其中有一段内容为中共中央主席办公室政治秘书、毛泽东的英语老师林克,叫忆毛泽东关注基本粒子研究的情形,叙述了毛泽东邀请于光远、周培源到家中漫谈一事。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粗粗地测览了《桂林市志》(以下简称《桂志》,它那丰富的史料和朴素的文笔,深深地吸引着我,感到它有很多优点值得我们广东志界学习。翻开志书,首先是“序一”和“序二”。原桂林市委书f己张文学、市长袁凤兰说:“1995年,中共桂林市委和市人民政府把最后完成《桂林市志》的编写,列入年内为全市人民办的12件实事之首,动员全体编纂人员奋力编修。”继任的市委书记洪普洲、市长蔡永伦说:“1996年我们面临两项巨大工程:一是制订实施桂林市“九五”计划和2010年规划;二是完成《桂林市志》的总纂、审定和出版任务。两者互相联…  相似文献   

15.
侯永大 《百年潮》2012,(8):53-58
记得黎澍先生去世多年后的一天,在一次聚会上我遇见了《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的黄春生,他给了我一本《黎澍十年祭》。当时小黄对我说:“其实你也可以写一写黎老,你给他开了那么多年车,他的为人、思想,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新华社电讯稿《中共北京市委宣布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则电讯稿,本来是在刚结束的北京市委常委扩大会议报道中的一段话,在当时中央对这件事情还没有公开明确的说法的时候,这段话重大的新闻价值就凸现出来。新华社单独摘出来发电讯稿,在舆论上推动了天安门事件的彻底平反。1998年,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之际,了解这条电讯稿发表过程的于光远、胡绩伟在《百年潮》(第三期)发表回忆文章,详细披露新华社社长曾涛与他们商量斟酌这…  相似文献   

17.
美国进步作家爱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了一段毛泽东自述少年时的经历:“……我开始想到长沙去,听说那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当时斯诺并不清楚毛泽东所说的这个教员是谁,长期以来,也鲜有人知这位教员的身世和下落。原来,他就是中南财大著名经济学教授张人价①的父亲张有晋。最近笔者采访了张人价教授,他介绍了个中原委。张有晋(1877-1962),字麓村,湖南湘乡人,清末举人。1910年时在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当教员。当时…  相似文献   

18.
在我从事报刊编辑工作的大半生中,使我终生难忘的是在《思想战线》杂志时,与“四人帮”斗争的那段经历。1975年秋,我从全国总工会五七干校回到北京,那时全国总工会没有恢复,《工人日报》也无复刊消息,我感到很苦闷。正巧,我的老领导胡耀邦同志调到中国科学院任副院长、党组书记,我便写了封信给他,问能不能给我在科学院安排个工作。这时,哲学社会科学部(简称学部)正在遵照邓小平(当时任党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主持中央和政府的日常工作)的指示,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主任胡乔木、副主任胡绳、于光远的直接领导下,筹办《思…  相似文献   

19.
作为《史学月刊》的作者,我与这个学术杂志已经有25年的关系了,也即是说横跨了我学术生涯的主要年代。我在《史学月刊》上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1986年第2期上的《晚清近代学堂和学生的数量》,这是一篇资料考证性的文章,也是我关于晚清新政与教育改革系列文章中的一篇。由于当时对这个课题的研究刚起步,所以文章虽然不长,但受到学界关注,后来不少研究近  相似文献   

20.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是人妖颠倒的岁月,全民浩劫的岁月,不堪回首的岁月。 1966年 5月 5日,我被告知:你被撤职了。通知是中央组织部下达的,还明确地讲,是陈伯达点的名。这晴天霹雳,所为何来,叫我莫名其妙。因为前一天,5月4日,我还受交通部团委的邀请,做发扬五四传统的报告哩。 “文革”伊始飞横祸 “三反”帽子戴头上 怎么一回事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59年2月,我从广东调到《红旗》杂志社工作,任编辑委员、党委书记、副秘书长。当时,《红旗》杂志总编辑为陈伯达,副总编辑是邓力群和胡绳,邓力群兼秘书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