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曩昔检读贵州地方志书,于安顺一地尤有所注意。盖其地开发甚早,又当滇黔往返大道枢管,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而安顺府(州)志之修纂,虽可溯至明代,见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征引者,可考者仅数条,大多则亡佚。今存者仅成丰《安顺府志》及民国《续修安顺府志》两书。故整理现存文献典籍,实为今日之急务。  相似文献   

2.
安顺地戏     
《神州》2010,(3):38-39
地戏,俗称“跳神”,是屯堡人独有的一种头戴木刻假面的民间戏剧,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于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  相似文献   

3.
正2016年8月5日,中国(安顺)屯堡面具节开幕。来自国内外的多个剧团在安顺云峰屯堡上演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盛会。屯堡是安顺最著名的历史文化符号之一,这是600多年前明王朝屯军文化在这片土地延绵数百年的独特遗存,这里的建筑、饮食、民风习俗以及娱乐方式至今保留着大明遗风,独具魅力。《续修安顺府志》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  相似文献   

4.
贵州煤炭资源丰富。据有关地质资料表明,全省含煤面积达三万七千一百多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四分之一。煤炭储量仅次于山西、内蒙、新疆,居全国第四位,而且煤的品种多、质量好。贵州各族劳动人民有着悠久的采煤历史。明清时期,贵州煤炭就有了文字记载。如《贵州通志·土民志》中记载:“康熙二十二年,平远(今织金县)一带苗民烧煤取暖,已为普遍习俗”。道光年间的《大定府志·食货志》载:“大定(今大方县)平远之区,山膺而童,山蚕木棉之女红,妇人毕世不懈。又多寒,民之无衣食者什之六、七,惟石墨可燃,遍地而有,可资以御寒者,惟此而已。”民国时期的《续修安顺府志初稿·民生志》载:从光绪十四年四月至宣统三年八月间,仅安顺地区就先后开办有凉水井、田坝洞、苗冲等九座煤矿。  相似文献   

5.
明代以前,由于社会、经济非常落后,贵州几无学校教育可言,人才极少。朱元津一匡天下以后,由于明统治者注意“礼乐教化”,把在边疆地区设学作为巩固边防、统一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学校教育在贵州才广泛兴起,人才也开始大量涌现一并出现了贵阳、安顺、思南、普安(今盘县)、清平(今凯里炉山)五个人才分布中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到清代这一人才分布格局又发生了变化。明末清初的历次战争,给明代兴起的贵州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破坏。振乾隆《贵州通志·学校志》记载,贵阳府学、走番州学、安顺府学、平越府学、都匀府学、…  相似文献   

6.
安顺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是安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安顺历史文脉的延续。本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续修安顺府志》三本志书所载"安顺八景"进行溯源,认为安顺城市文化景观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和时代的更新性,这是一个城市文化进行延续和发展的内在力量。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安顺城市文化的地域特色,希冀安顺在保护城市文化特色的同时,能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延续安顺城市文脉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位于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中部的安顺府文庙 ,始建于明代初年。明太祖朱元璋为一统大疆 ,对西南地区采取“移风善俗 ,礼为本 ,敷训导民 ,教为之先”这一军事哲学战略方针 ,在征服广大西南“蛮夷之地”的同时 ,以儒学思想教化广大的民众。“皆设儒学 ,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 ,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 ,而无悖礼争斗之争 ,亦安边之道也。”安顺府文庙在这特殊的历史背景中以庙、学合一形式诞生 ,又经历代增培和扩建 ,成为黔中最大的儒学殿堂安顺府文庙建筑装饰艺术的形成安顺府文庙建筑装饰艺术 ,实际上是以儒学文化为核心 ,兼融了佛教文化、道…  相似文献   

8.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要荒’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  相似文献   

9.
安顺地戏,顾名思义,是不上庙台、不筑舞台的,在山野平坝上演唱、跳打、伴奏简单、粗犷原始的戏曲,故名地戏。安顺地戏,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戴着彩绘木雕的面具演出。这种彩绘木雕面具,是溶汇、服务于跳神、祭祀、驱鬼逐疫和戏曲的综合需要,而形成的一种化妆手段。这种戴面具的地戏,虽是贵州省内以汉族为主,很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和戏曲;但它却又主要地流传在安顺各地带有“屯”、“堡”、“旗”、“关”、“哨”、“营”、“场”等地名的寨子,如刘官屯、双堡、卫旗、塘关、新哨、猫营、狗场等等。要辨识这些演唱地戏  相似文献   

10.
中华书局点校本《旧五代史》卷69第914页,正文有“(张)宪初闻有变,出奔沂州。”卷后第923页《校勘记》第二条“出奔沂州”称“殿本、刘本同。《资治通鉴》卷275作‘出奔忻州’。《资治通鉴》注云:《九域志》:太原府东北至忻州二百里。此以宋氏徙府后言也。”但对张宪出奔之地究竟是“忻州”抑或“沂州”,却不予判明,使人读后更不得要领。按,北宋初年人乐史《太平寰宇记》卷23载:“沂州,琅琊郡,今理临沂县”;该书卷42又载:“忻州,定襄郡,今理秀容县……秦为太原郡地,今州即汉太原郡之阳曲县也……(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复为忻州”。“沂州”…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八年四月,闻一多先生途经贵州时,画下了多幅描绘贵州山水、古迹的写生画。其中有一幅题为《清镇县东山寺》。画中的东山寺在清镇东门桥西南的东山之顶。据《安顺府志》记载:“东山,一名巢凤山,在城东笔山后。高七十余丈,周围三里余。上建寺。山体三层,中层有岩,大数十围。岩下有洞,外狭中阔,旧传有仙佛居此……山半有古杉二株,大数十围,亭亭对峙,秀色参  相似文献   

12.
《安顺府志》是清代成丰年间安顺府太守常恩主持的一部地方志,篇幅浩瀚,内容丰富,对了解安顺市及贵州省历史均有重要史料价值。我受托审读《安顺府志》稿本,发现少量标点错误:因形而误,因不明语义而误,因不明化背景而误,因体不明而误等,作此小记。本对进一步完善该《志》的整理工作、对学习古书句读均会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明史·地理志》对土家族地区的黔江、清江、氵娄水的部分记载存在一些问题。本人通过文献的比证分析 ,指出其谬误并予以校正。1 .黔江考释《明史》卷 4 3《地理志》重庆府黔江县下载“南有黔江 ,源出贵州思州府界 ,正流自涪陵江合大江 ,支流经此 ,下流为湖广施州卫之清江”。《明史》卷 4 4《地理志》施州卫唐崖长官司下载“南有黔水 ,即清江之上源”。通过文献考证 ,可知《明史》对黔江和黔水的记载是错误的。从文献记载来看 ,黔江即涪陵江 ,也就是现在的乌江。《宋诗钞》卷 4 6载“黔江自南来 ,胥会涪之东”。《大明一统志》卷 6 9载“…  相似文献   

14.
正任可澄是贵州现代史上极具影响力的政治人物之一,亦是一个教育家、大学者。在其丰富多彩的人生中,不难看出任可澄与清末民初贵州重大事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起到关键作用。从中亦可折射出一个士大夫在历史大变局中的进取、迷惘到笃定的心路历程……任可澄,字志清,晚号匏叟,光绪四年(1878年)诞生于贵州安顺府普定县一书香仕宦人家。祖父任焕奎,官至江苏吴县(今苏州市)县令。父任毓桢,中过举人。任  相似文献   

15.
笔者曾写《“贵州”一名由来考证》(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3期)其中,对“宋太祖敕书说”提出质疑。原文大意是:(民国)《贵州通志·舆地志》说,“按《康熙通志》载,太祖赐水西土官普贵敕书有‘惟尔贵州,僻在云贵’之文,是贵州之名宋世已有”;又《贵阳府志·沿革〉说,“五代之际,罗甸王之支属有普贵者,北据矩州,宋太祖初纳款,土人伪‘矩’为‘贵’。太祖因其所称者,用为贵重之民,‘贵州’之名于是起矣”。关于“宋太祖敕书”事,据说为安氏家谱所载,未见于〈宋史〉。检阅〈宋史·太祖本纪〉和〈蛮夷传〉均未见。这种内附,朝贡的记载甚多,独…  相似文献   

16.
因喜爱地方史料,在梳理郎岱县(今六枝特区)的建置沿革时,又再次翻阅了1985年贵州民族学院研究所编辑的《贵州彝族研究论文选编》,特别是拜读了史继忠《罗殿国非罗氏鬼国辨》(以下称史文)、王燕玉《辨罗甸国与罗氏鬼国》(以下称王文)两篇论文后,从中获得了不少历史知识。但也发现两篇论文对罗甸国和罗氏鬼国结合部之一的今六枝特区未加提及或言之尺度过宽,似感不足,拟作一下补充,供研究者参考。史文说:“罗甸国的地域,概括起来,即元代的普定路,明初的普定府,明代后期的安顺军民府,清代的安顺府的大部分,包括今日贵州安顺…  相似文献   

17.
李坤 《贵阳文史》2013,(1):48-51
做过安顺知府的人很多,常恩只是其中之一,也未必是最勤政廉政的那一位。但他留下了两件别的知府没留下的东西,一件是他主持纂修的《安顺府志》,曾受到梁启超的高度赞誉;另一件是《安顺、黎平府公牍》。  相似文献   

18.
明代《后湖志》载:“湖在京城之北、太平门外,周回四十里。”清末《金陵后湖志》亦载:“湖中有五洲,环四十里,形势天然。”南京的其它方志,如《乐史环宇记》、《洪武京城图志》、《江宁府志》等都说:“玄武湖……周回四十里。”  相似文献   

19.
唐五代敦煌种植“红蓝”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在唐代一些地区的土贡中有“红蓝”一项,如“灵州灵武郡,大都督府。土贡:红蓝,甘草,花蓰蓉,……”“青州北海郡,望。土贡:仙纹绫、丝、枣、红蓝、紫草。”  相似文献   

20.
张锳,晚清名臣张之洞之父,自道光六年(1826)大挑进入贵州为官,任安化县知县,后署清平、镇远知县,擢威宁知州,升古州同知,署黎平、安顺、遵义知府,授兴义府知府,于咸丰六年(1856)逝于贵东兵备道任上,前后三十年,其足迹几遍贵州全省,可以说张锳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贵州。张锳为官较为清廉,是封建士大夫的代表,特别是他一生兴学办教,重视文化发展,对近代贵州文化教育发展影响较大,对青少年张之洞成长影响巨大。通过对《贵州通志》《安顺府志》《遵义府志》《清实录》《张文襄公年谱》等相关史料的疏理,厘清了张锳在贵州的为官经历,并从中了解到张锳对张之洞的影响以及少年张之洞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