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我国,上海失守,南京危急,国民党中央政府发表宣言,决定迁都重庆,重庆被称为“行都”、“陪都”。1938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开始致力于兴修西南和西北公路,加强各省地方政府与中央的联系,有利于调拨物资支援前方。鉴于公路交通和电信管理技术人才奇缺,于是开办交通技术人员训练所,地址在重庆市区曾家岩,借用一间教会学校淑德女中校舍,6个月一期。  相似文献   

2.
1937年11月25日,日军攻陷无锡,无锡人民从此生活在日本侵略的铁蹄下,过着水深火热、毫无人身自由的日子。日军在无锡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不但杀害了1.4万多名平民,而且纵火焚烧,大火自北塘沿河三里桥开始,经北塘大街、延至莲蓉桥、北大街,经北吊桥烧进了控江门(老北门),将原来的瓮城以及城墙上的控江楼烧塌,又延烧至整条二下圹(毁后重建成现中山路北殿),经寺后门,直至大市桥原三阳南北货店为止,将当年无锡城区最繁华的商业区所有店铺,焚毁殆尽。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西南地区的史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大批历史教学研究机构和史学工作者迁往西南地区,在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开展教学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学发展的框架,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教育和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作为西北民众生活中的一种副业,西北手工纺织业在抗战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尤其是毛纺织和棉纺织手工业的发展清晰可见。此现象在西北各个省份都有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抗战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西北地区的国防地位日显突出,国民政府为了保证抗战的顺利进行,开始推行战时西北卫生计划。为此,国民政府设立了西北卫生专员办事处,统筹西北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协助各省建立地方卫生行政体系。在此基础上,西北各省开展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建设,以满足发展地方卫生、应对战时需求和服务国家抗战的需要。但由于中央和地...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随国民政府还都重庆,大批史地学者和教学科研机构云集西南。他们应西南开发的需要,积极开展西南历史地理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在对西南历史政治地理、西南历史民族地理、西南历史经济地理、西南历史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西南历史地理研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内容、方法、目的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朱茂凡 《湖北文史》2005,(1):131-150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国民党中央政府迁都重庆,湖北省政府迁到鄂西的恩施。当时的荆州、宜昌既是四川门户,又是鄂西屏障,自然成为抗战的战略重地。国民党在荆州和沙市设有鄂中挺进军总指挥部、湖北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和区保安司令部,专署辖沔阳、天门、潜江、监利、石首、公安、松滋、江陵、荆门等县。  相似文献   

8.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战场,受到了爱好和平人民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在抗战期间,那些热爱和平的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里介绍的是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型国际医疗救援队的情况,包括15名英国人,8名美国人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大量移民和工商教团体迁入西南,西南城市民众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变革。主要表现为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的变革,以及卫生习惯、婚姻习俗等的变化。这些变革,最终影响了西南市民平和、宽容的社会心态的形成,在西南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敏 《宁夏史志》2009,(3):25-28
开发西北是一个古老而又持久的话题,从古代的秦、汉、隋、唐对西北的开疆拓土,至宋以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东南移,西北渐趋落后;当历史的车轮跨入19世纪60年代。西北地区又迎来一次大的开发,林则徐、左宗棠为此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把近代的工业文明引进了西北。  相似文献   

11.
12.
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维护"五族"的民族政治结构,对西南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代表争取民族权利和民族地位的运动未予以积极回应。1939年后,国民政府积极建设以西昌为中心的西康宁属地区,组织兴修乐西公路。为与西康省政当局进行政治竞争,国民政府积极介入西康彝务,利用宁属地方上层人物和有着中央受训经历的彝族精英,动员彝胞参与筑路,积极培养彝族干部。筑路和通车前后,国民政府积极宣传彝工对于筑路的贡献,正面呈现彝族的民族形象,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位的政治承认。对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西南少数民族政策的研究,有助于反思海内外学界长期以来对于国民政府推行"同化"政策、否认民族差异的既有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