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罕见的文艺通才,其在音乐、戏剧、绘画、书法、金石、诗词诸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一直为当时和后世所称道。他在39岁时出家为僧,摒弃俗世诸艺,精研律学,一变而为享誉近世的律宗高僧,这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弘一大师。所谓“绚烂至极,归于平淡”,正是李叔同一生的真实写照。 无论是在俗世还是出家后,李叔同皆以处世严谨而著称,故时人或以为他是个寡情之人,甚至闹出不少的笑话。其实李叔同不仅重情,而且重义,是那种典型的古道热肠之人。其与刘质平之间的师生情,足以说明这一点。 1912年秋,李叔同应经子渊之邀…  相似文献   

2.
闫慧丽 《江淮文史》2016,(5):117-120
正佛天艺海同此风月弘一法师的一生,以出家为界,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出家前,他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李叔同,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诗文皆擅长,在多个领域开中华艺术之先河:他所创作的歌曲,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几乎家喻户晓;他在日本发起话剧社,亲自饰演茶花女,开创了中国话剧事业;他是中国最早画西洋画和教授西洋画的人之一。出家后,他是没有自己寺院的  相似文献   

3.
张悦 《炎黄春秋》2009,(6):34-36
李叔同作为文化艺术的全才,在他出家之前,从事报纸的编辑事业也为人们留下了诸多值得记取的业绩,其中尤以他在《太平洋报》的经历为最。  相似文献   

4.
正李叔同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诗人、作家、音乐家和教育家,但他在中年皈依佛门,精研南山律宗,成为一位知名高僧。著名漫画家和散文作家丰子恺是李叔同的学生,他跟随李叔同求学期间,深得赏识,对恩师的才华和人品也极其钦仰,师徒二人情谊深厚,惺惺相惜。1928年2月,李叔同因对于人生感到非常失意,在杭州的灵隐寺落发为僧,法号"弘一",后人尊称他为"弘一大师"。后来,他到浙江慈溪的伏龙寺做了客师和尚。第二年,弘一大师把自己一生的诗作精心挑选,认真誉写,汇编成册,没有交给出版社出版发行,而是藏在寺院之中。  相似文献   

5.
李叔同,名声卓著、才华洋溢的艺术大师,他的绘画、音乐和书法独有建树、堪称一绝。他风流倜傥,年青时也曾在声色场上极尽厮磨金粉之艳事。可是,令世人大惑不解的是李叔同竟然与世俗决绝,毅然出家、皈依佛国,视家产如敝展,置妻妾子若陌路。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接受剃度礼,佛号法名:“演音·弘一”。自此,他便成为释迦牟尼的弟子,抛却了尘世间的世事亲情和儿女因缘。 母命难违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是晚清进士,任过吏部主事,后因经营盐业而在天津显富。李筱楼虽有妻妾四人,却只有文锦、文熙二子,这对于…  相似文献   

6.
陈星 《古今谈》2006,(3):75-77
弘一大师出家前的两张照片曾被剪成特写放大,后又因丰子恺题写“弘一法师在俗时留影”等字而被广泛流传。这两张照片中的弘一大师(即出家前之李叔同)均手持一扇,十分潇洒。其中,一为侧身他望,一为慈目微垂。“侧身他望”幅因其形象风流如不羁之名士,故有许多人以为有“傲慢”相而不甚喜欢。其实,这是误会。  相似文献   

7.
1918年8月,正在浙江第一师范任教的李叔同,将其所有书籍、字画和衣物,分赠给朋友和学生,所藏金石封存于西湖西泠印社石壁上,并与其最亲近的弟子丰子恺、刘质平合影留念。19日,到虎跑定慧寺披剃出家,法名“弘一”,号“演音”。这一天(农历七月十三)是大势至菩萨的生日。 一代风流归逸谈,在当时和现在都使人深感惋惜和不解,人们在研究和探索弘一大师生平时,做出种种猜测和分析,但终未能解开这位旷世奇才出家的谜团,神秘的光环笼罩着他。  相似文献   

8.
《收藏家》2021,(8)
正对于很多爱好艺术的人来说,弘一法师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去年秋天笔者路过杭州,便迫切想去李叔同当年出家的虎跑寺看一看,当独自一人颇费周折找到李叔同纪念馆并看到大师书写的长对联时,笔者的情绪有些激动,或许还夹杂着些许紧张。走进幽静的虎跑寺,那里茂林修竹,泉水涓涓,亭台明净,大师的笔迹时时映入眼前,刹那间笔者仿佛穿越了时空,内心深处受到灵魂的冲洗和净化,这一次朝圣之旅令笔者久久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9.
《收藏家》2021,(8)
正1918年8月19日,李叔同剃度于杭州虎跑寺了悟法师,法名演音,号弘一。该年10月,入灵隐寺受比丘戒,从此开始了长达24年的佛门生涯。此后,他以研究、弘扬律宗为目标,重振南山律教,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第11代祖师。弘一法师出家,与俗世异常决绝,一心向佛,绘画、戏剧基本上不再染指,惟有书法却得以超脱升华,日臻完善,终成一代大家。  相似文献   

10.
弘一法师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于天津。我国近代新文化运动早期的活动家、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中年出家后成为佛教律宗有名的高僧。  相似文献   

11.
唐宋时代,一位久战沙场的将军厌倦了战争,很想剃度出家。一日,他去拜访大慧宗呆禅师,禅师劝他不必出家,留在社会上、家庭中奉行佛法也是一样。将军十分坚持,表明自己已看破红尘,请禅师慈悲收留。  相似文献   

12.
廖楠 《环球人物》2013,(2):29-30
延参法师见到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来采访我,我很感谢,但我是一个不具备代表性的人,我是很多幸运集合在一起的人。"当过记者半路出家延参法师1962年出生在山东,却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北话,网上有传他是大学本科毕业,但他本人对出家前的经历不愿说,只是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成绩不好";出家前曾经在一家地方杂志的编辑部工作  相似文献   

13.
1942年春夏之交,北平文化界忽然传开:“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董鲁安教授看破红尘,已去五台山当和尚,遁入空门!”有人指出,这是继李叔同(弘一大师)出家之后,又一位学者削发为僧。那么,董鲁安教授离家出走的真相究竟如何?这还得从董先生其人说起。他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生于北京西城一个满族镶蓝旗的家庭里,少儿时代,即目睹清廷一再丧权辱国的种种现象。他先后在市立第三中学和高等师范读书,1918年偕张石桥、曹葆青等创办平民学校,推行平民教育。“五四”运动爆发后,他亲自参与火烧赵家楼。后在天安门集会时被军警圈往北大第三院囚…  相似文献   

14.
虽然李叔同很早就去了南方,但天津是他的出生地,他在这里度过童年、少年和部分青年时代,因而天津是这位一代奇才、一代高僧成长的摇篮。一188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李叔同(名文涛)出生在天津河东(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今陆家竖胡同)2号。他的家宅是一所长方形的三合院。后来他在《忆儿时卜诗中写道:“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人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好戏,光景婉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鸣,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描写的就是这个院落。李叔同祖籍浙江平…  相似文献   

15.
李叔同——弘一大法师,是我国近代有名的高僧,同时在国际佛教界中也享有盛名。他的传奇经历给后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他的前半生在俗阶段,因其知识渊博,多才多艺,曾为中国美术、音乐和新剧史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被尊为中国新艺术界的前辈。然而,他忽于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埋名隐姓,遁世出家,过起了一领纳衣,芒鞋藜杖的生活,专心致志精研佛教戒律,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发扬光大。为此,他被尊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并被奉为律宗第十一世祖。  相似文献   

16.
吕海霞 《神州》2010,(12):34-36
改革开放初,人们为自己是一个非农村户口而自豪、而优越,可事隔三十年的今天,非农村户口对于农村户口而言再没有什么优越可比,甚至不如农村户口实惠了,至少农村户口的还有地可种。有更多的人想从城市回到农村,向往乡间的淡  相似文献   

17.
高子林 《百年潮》2001,(10):55-58
一个人,出家当了和尚,一心念佛,对尘世事,原可不闻不问,倘要介入,将会招致“六根未净”的非议。可是弘一大师(李叔同)却破了这个惯例。他平时倒是位“一心念佛,不预世事”的正宗和尚,但当国家遭受侵略,百姓遭受劫难时,他不仅问起世事来,而且还提出“念佛不忘救国救民”、“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众生,保卫国家”等爱国爱民口号来。这在中华佛教史上,实属少见。  相似文献   

18.
《世界》2009,(11):55-55
这是寺庙和佛塔的国度,寺院不仅仅是这个国家佛教徒们朝拜的圣地,也是人们聚会,学习甚至娱乐的场所,在这里,男人一生中有两个最重要的仪式:第一是出家,第二才是婚礼。  相似文献   

19.
藏族禁忌     
藏族大多信仰佛教,因此,与佛教的善恶取舍有联系的禁忌风俗非常多,在此列举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例: 1、杀生是佛教身口意要戒除的十恶之一,是三身恶之首位,不要说出家僧尼,就一般信教群众而言,杀生也被视为重大恶业,不管是昆虫,还是人畜,只要具有生命都不能伤害他,甚至看见无知的幼童杀害幼虫,你都应该阻止;不仅自己不能直接为自己杀生,而且别人为自己杀生也应该阻止。总之,  相似文献   

20.
<正>本期主要看点是佛教文化,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有关弘一大师李叔同的两篇纪念文章,记载了他在温州和闽南的活动。李叔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