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威汉代医简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出土文献,出土后诸家对其中的疑难词做了很多解释工作,文章主要对“加”、“五辰”这两个争议较大的词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对正确理解简文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
200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湖州杨家埠清理了一座东汉砖椁墓,出土的一面画像铜镜,镜体硕大,做工精良,纹饰精美,属东汉画像镜精品。该镜对研究汉代对置式神像镜的构图、镜图内容、物象配组、铭文格套、社会思潮等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徐州汉画像石馆新征集到画像石11块,其中包括大禹治水图、应龙、穷奇、伏羲、雷公、玄武等图像.此11块画像石雕刻技法均为剔地平面阴线刻,时代为东汉晚期,具有浓厚的草原文化风格,与中原汉画像石内容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4.
泸州博物馆收藏汉代画像石棺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处四川南部地区的泸州市博物馆,现藏有汉代陶、木、石棺13具,其中有9具为画像石棺。这些画像石棺多为近几年征集或出土,除少数石棺资料陆续公诸于世外,尚有大部分具有极高价值的画像石棺资料未发表。为了进一步研究探讨丰富多彩的汉代画像石,这里,将部分未发现的精萃之画像石棺,略作考释研究。一、泸1号石棺建国前出土于泸州市郊洞宾亭崖墓内,1985年征集。石棺长2.23米,宽0.83米,高0.80米,无盖。石棺画像内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几件汉代青铜器,均有刻铭。山都鼎、清和鼎、平都鼎、安定郡库鼎、五柞鼎盖对于汉代郡县、地理及汉代离宫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家鼎、元成家铜沐缶是汉代皇家贵族用器。元成家铜锺为汉代度量衡提供了新资料。陵啬壶,壶肩部刻铭"陵啬四斗",说明秦汉另有专管某项事务的"啬夫","陵啬"应是管理陵园之事,办理祭祀等事务。  相似文献   

6.
刘钊 《东南文化》2003,(1):69-70
邵家沟木简神名字变漫漶,然右半尚存,参阅睡虎地秦简内容,其神名当为穷奇,即古籍中之吃鬼之虎。  相似文献   

7.
贾彦强 《沧桑》2008,(5):11-12
北魏一朝自孝文帝定制九品之后,由于九品制实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实行时间实际上并不长,宣武帝时已开始衰败,至孝明帝神龟二年二月羽林之乱后,实际上已经废止。本文便主要研究羽林之乱后,北魏选官制度的变化情况,重点落在吏部尚书崔亮所新定的格制之上。  相似文献   

8.
本从大量的古籍献中搜寻出相关字资料,重点考证了郑板桥所交期门子弟的生平事迹和在化艺术领域的杰出成就。  相似文献   

9.
河图洛书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当《周易》从华夏大地传向五洲四洋,“河洛”之学以它东方文化魅力而使泰西学者赞叹不已,对中国上古文明拭目凝视之际,有人著文认为“河洛”创始于宋代,这不但是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随便贬低,也是对两千年易学成果的简单对待,同时还是个并无说服力的臆断,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10.
斗杆考释     
本文通过对古代民俗风物斗杆的形制、文化内涵、盛行时代及彰表对象等的考察,揭示了斗杆作为科举时代一种民俗风物的文化内涵和其文物价值,并呼吁人们加强保护。  相似文献   

11.
镜泊湖考释     
镜泊湖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部牡丹江上游的群山之中。因瀑布附近的牡丹江道被火山喷溢的玄武岩流壅塞,而形成今天长65公里、总面积95平方公里的我国最大高山堰塞湖。  相似文献   

12.
汉代陶猪     
正猪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具有生长快、成熟早、繁殖能力强、杂食等特性,对已从事定居农业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最适宜饲养的家畜。在我国古代,猪历来被视为财富的象征。据目前的考古资料,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西安半坡、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余姚河姆渡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已经发掘出家猪的骨骼;裴李岗文化时期还出现了陶塑猪的形象,表明当时猪已经被  相似文献   

13.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共同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化事象(即事物和现象),是区别该民族与他民族、这个社会群体与那个社会群体的重要依据之一。”民俗根据不同标准可分为不同种类,我国学把一般的民俗分为经济民俗、社会民俗、游艺民俗和信仰民俗四类。信仰民俗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种观念、意识、主张的极度信服与尊重,并以此作为自己思维和行为的准则”的习俗,即对某种“事象”的崇拜习俗。民俗具有传承性,同时又有变异姓,信仰民俗也不例外。但无论其怎样变化,都会留下一些痕迹,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考  相似文献   

14.
<正>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有一件铜鼎,器身与盖均刻有铭文,据鼎铭可称其为大利铜鼎。此鼎1959年出土于陕西省咸阳市石桥乡,口径14.5、通高17.8厘米,重1722克。盖、器子母口扣合,双附耳,腹部有一周凸棱,三蹄足,盖上有三环纽。器盖铭文为"大利",器腹铭文为"大利七斤三□"(图一)。"大利"为当时的流行吉语,器铭末尾缺释之字当是汉代"铢""两"之类  相似文献   

15.
师同鼎,1981年底出土于陕西扶风系,《文物》杂志1982年12期。载有周原扶风文管所的报导。据云,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五十余字。从刊出的拓片看来,鼎铭应如下写定: (列井)畀其井(刑),师同从。折首执(唆系)(讯),?车马五乘,大车 艹,羊百?(洁)。用(彳告)(造)王?(养)于拖。?戎金(日甘)(冒)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出土于河北省正定县西门里基建工地的一枚铁印进行了考释,隶定其印文为"出之契",其用途是用来烙印木符,作为三国时某一军阀进出军营,或地方势力进出坞壁的凭信。此说如成立,此印即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以隶书入印的实物。  相似文献   

17.
对位于迎泽区马庄镇新沟村的刘家大院进行调查过程中,悉知刘家后人在迁徙祖坟时,从"刘公坟"里发现一通墓志。墓志字数虽不多,但通过碑文,结合史籍记载,我们对刘家及其先祖有了进一步了解。  相似文献   

18.
雌盘考释     
本文对河南南阳出土的雌盘进行了考释,认为其年代为春秋晚期前段。盘铭的"蔡臧君"即蔡庄侯甲午。器主雌的生活年代,应与蔡景侯大致相当,约在公元前560年前后。雌盘和蔡侯班戈等蔡器在南阳的发现,印证、丰富和补充了传世文献关于楚灭蔡的有关记载,使我们对当时的蔡楚关系等相关问题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清代以前13部史、诗著作中关于谢姓起源记述的综合分析,说明谢姓是黄帝之系,三代之际,以微不见,[1]亡其氏姓[2]。至周宣王时改封为姬姓召氏之谢。任、姬、召都是黄帝之后。  相似文献   

20.
三国铜弩机考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76年1月,江油县河西乡普照村农民,在旧汉王台遗址上进行改土时,从地下出土了三件铜弩机,伴随着出土了几枚铁棺钉。三件弩机以文物编号列后:178—B66号,青铜制造,长15,宽1,高10.5厘米,重1536克。弩机分郭、望山,牙和悬刀几部分,郭呈长方形状,郭上装有望山,郭内装牙,下安悬刀,身穿二孔,绑扎于木弩臂的后面。部身刻有“虐十六”铭文。179—B67号。青铜制造,长15、宽4、高12.5厘米,重1535克。郭呈长方形状,上装望山比178号略长,郭内夹牙,下安悬刀,郭身仍有二穿孔。郭身上有刀刻铭文:“景初二年二月一日,左尚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