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焉支山焉支山在河西走廊中段,山丹县境东南。这山在两千多年前就名扬天下,而今更以奇特山景吸引四方游人。焉支山出名,始自西汉。那时匈奴猖獗,阻塞西域通道,频频袭扰中原。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率大军征战河西,直抵焉支山下,几番鏖战,逐匈奴于大漠之北。于是就有了...  相似文献   

2.
河西焉支山     
河西焉支山孟澄海焉支山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距古城山丹二十公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大山。焉支山峰峦如聚,秀丽多姿,或丹崖峻,或赭谷幽深,其间云霞明灭变幻,紫岚缭绕升腾,恍若神话天地,神仙胜境。据史书记载,此山在汉时为匈奴营地。《史记·索隐》中说:“匈奴皇...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山丹县的南边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这就是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北边也有一架山。叫焉支山。公元前121年,汉朝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余大军。于焉支山下、马营滩上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将盘居于此地的匈奴逐出,匈奴哀而歌曰:“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相似文献   

4.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书·地理志》在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云:“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今按此处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不妥,兹特作辩正如下:《史记·匈奴列传》载“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  相似文献   

5.
焉支山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山丹县境内,自然风光秀美,人文历史荟萃,宗教氛围浓厚,旅游资源富集。近年来,山丹县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在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并将焉支山列为带动全县旅游大发展的龙头景区进行重点打造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一.焉支山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焉支山森林公园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  相似文献   

6.
陈淮 《华夏地理》2006,(7):172-177
甘肃省山丹县南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山,北依焉支山,约2100平方公里,海拔2500~3100米.这里自汉初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就是国家屯兵养马之地.1982年培育定型的"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今天的山丹军马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天然牧马场".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山丹县南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山,北依焉支山, 约2100平方公里,海拔2500-3100米。这里自汉初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就是国家屯兵养马之地。 1982年培育定型的“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 今天的山丹军马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天然牧马场”。  相似文献   

8.
重登焉支山     
高平 《丝绸之路》2007,(5):58-58
焉支原是胭脂,满山胭脂花的液汁,染红了匈奴的女子,她们用容貌的颜色,吸引自己剽悍的丈夫,别再四面出击,可惜恋不住单于[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陈淮 《华夏地理》2006,(7):72-177
甘肃省山丹县南祁连山脚下,有一片丰饶的草原——大马营草滩。马营滩南靠祁连山,北依焉支山,约2100平方公里,海拔2500~3100米。这里自汉初霍去病驱逐匈奴后,就是国家屯兵养马之地。1982年培育定型的“山丹马”是中国四大名马之一,今天的山丹军马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天然牧马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甘州·张掖     
离开武威,继续西行,就进入河西走廊的第二个大站张掖。张掖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先后为羌、戎、乌孙、月氏和匈奴等民族的游牧地,匈奴时期为浑邪王的领地。前121年,西汉武帝两次派霍去病出击河西打击匈奴时,过居延泽,越焉支山,一直追击到祁连山下浑邪王的王城永固城和黑河岸边得王的王城得城,斩首3万余级,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等数千人,迫使浑邪王杀休屠王降汉,匈奴势力就此退出河西地区。10年后(前111),汉武帝决定在河西设郡置县时,最先设置的就是酒泉郡和张掖郡。张掖是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当时的郡治在张掖县(今武威市东…  相似文献   

11.
漫话焉支     
漫话焉支柏原981年夏,作协一位老作家带了我们三个工厂的业余作者,漫游河西走廊。从山丹军马场转向高台县途中,我头一回望见焉支山。不过那是由西南向东北眺望,未能欣赏到它的红似胭脂的山岩景致。就我所知,“焉支”词义有三。一是女人的称号,二是山的名称,三是...  相似文献   

12.
张掖杂咏     
彭尔笃 《丝绸之路》2005,(11):48-49
甘州镇远楼;祁连山;民乐永固楼;骆驼城遗址;焉支山……  相似文献   

13.
焉支山印象     
正出甘肃张掖的山丹县城向东南行驶30多公里,就看到了前方并不高耸的焉支山。向左拐去,经过跌老鸦河,又过约12公里,就到了焉支山的山脚下。在一座水库旁,穿过一座雕梁画栋的山门,沿着柏油路面盘旋而上。过一个豁岘,眼前陡然开朗,纵深的山谷里满是翠绿幽深的林莽,满山遍野整齐地排列着云杉林,山坡上五颜六色的烂漫山花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是一个多山之国,山地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自古以来山地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条件,人与山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韩诗外传》曰:"仁者何以乐山,山者万物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殖焉,飞鸟集焉,走兽休焉,吐生万物而不私焉,出  相似文献   

15.
西汉时期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及天山各地,聚落着“西域三十六国”,后来分为五十余国,居住着羌人、塞、月氏(肉支)、乌孙、匈奴、姑师和汉人(汉族人是公元前199年同匈奴人和亲的随从人员留在西域后算起的)。  相似文献   

16.
正酷暑难耐的季节,陪北京的友人游览张掖。出于工作关系,我如数家珍地向友人们介绍值得参观的名胜古迹:大佛寺、马蹄寺、文殊寺、焉支山、军马场、扁都口、七彩丹霞、康乐草原、湿地公园……友人不停地点头称是,同时轻轻地补充一句:还想住住高台大湖湾的小木屋。我略一停顿,随即爽朗应答:好,就陪你们住住大湖湾的小木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有关西汉时期的文献记载,可知西汉祁连山并不专指一地.月氏始居地之祁连与霍去病攻匈奴所至祁连山对应今河西祁连山,李广利与匈奴右贤王交战的祁连天山、田广明将军号中的祁连对应今东天山.两山皆被匈奴称为祁连,都有"祁连""祁连天山"的汉语称呼,后一山也被称为"天山",前一山尚未见有汉语"天山"之名,表明当时中原汉人对两山称呼不定.东汉时期,两山在中原汉人的称呼中基本已各有专名.这一变化与西汉西向开疆拓土畅通丝绸之路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中原汉地对异域文化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华书局点校本《汉志》左冯翊云阳县下班固有注曰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词三所 ,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标点者将“休屠金人”断开标点 ,欠妥。对此 ,史红帅在《〈汉书·地理志〉标点纠误一则》(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4辑 )已作了论述 ,认为“‘三所’系指三所径路神祠”,据此将全句标示为 :“有休屠金人及径路神祠三所、越巫卯古襄阝祠三所。”但史文所据与史实相悖 ,标示仍欠妥。《史记·匈奴列传》载 :“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山 ,过焉支山千余里 ,击匈奴 ,得胡奴首万八千余级 ,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记·卫将军…  相似文献   

19.
诗意酒泉     
酒泉的得名与水有关,与绿色缘深。自古迄今,过黄河西行,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似乎只有漫漫荒漠辽阔无垠,只有浩浩戈壁广袤旷远。然而,正是酒泉在内的河西四郡,恰似上苍遗落于荒原的四块碧玉般的绿洲,让天涯行旅们忘却了自己的孤寂、脆弱与渺小,顿生梦想、希冀和信心。4000年前,有一支叫羌的游牧民族在这里繁息了好久,他们被史学家称为西方牧羊人。秦汉时期,匈奴人看准了这块被祁连山融雪润泽而水草丰美的荒漠绿洲,索性强为己有,羌人从此失去家园而四处飘零。而匈奴人以此为根据地渐渐发展壮大,不断侵扰劫掠西汉王朝的中原富地。公元前121年,…  相似文献   

20.
峡口读古     
参加山丹的第八届焉支山笔会,最大的收获便是炎炎烈日炙烤下的峡口之行。尤其是那些数百年的古风、古雨、古人、古迹、古歌、古调、古情、古意,尽化作了一道古老的风景,足让人流连,让人细细品读。假若你沿着河西古道西行,进入山丹县境内,就会看到一段段壕沟土堎、残垣断壁时断时续地蜿蜒竖卧在平沙荒野中,有时起伏延伸在山梁沟谷,有时伸入绿洲田野。312国道和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