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部研究国共两党关系史的力作——评《国共两党关系史》毛磊张勇国家社科“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国共两党关系史》(马齐彬主编)于1995年11月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凝聚了作者们的劳动和心血,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一部研究国共关系史的力作。与以往...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比较熟悉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的合作关系,而对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就产生并发展的合作关系却知之甚少。事实上国共两党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有过多次合作。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法租界内勒路树德里30号国民党元老李书城家中召开的。李书城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骨干成员李汉俊的胞兄,是同盟会的发起人之一,在国民党中有较高的地位。李汉  相似文献   

3.
《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中有言:“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20年代以来的近80年间,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是一个重要问题;50多年来,两岸关系更是一个重大问题。”然而,非常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两个关系的研究却被视为险学和禁区,形成空白。”这种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因为忽视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中有言:"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20年代以来的近80年间,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是一个重要问题;50多年来.两岸关系更是一个重大问题."然而,非常令人遗憾的是"长期以来,两个关系的研究却被视为险学和禁区,形成空白."这种非常令人遗憾的现象,从本质上看,是因为忽视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5.
光复后苏军与长春政局吉林省社科院崔国玺从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至一九四六年四月十四日,苏军进驻长春历时近八个月。在苏军对长春实行军事管制期间,国共两党对长春的争夺,无不与苏军当局有关。在国共两党几经争夺,几经易手的过程中,苏军当局对长春的政策出现了无法...  相似文献   

6.
评李良志著《度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温贤美近十年来关于国共两党关系史的研究,已逐渐引起不少学人的兴趣。据粗略统计,从1983年至今,我国大陆上已出版关于“国共关系”的专著约17种之多。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专著中,李...  相似文献   

7.
关于国共关系史分期的探讨──兼与罗开云同志商榷杨振亚前些年,学术界就国共关系史的规律、分期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近,罗开云同志又发表《国共关系的历史轨迹及其时期划分》①一文(以下简称罗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对他把近70多年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划分为五...  相似文献   

8.
史坛信息     
在中国现当代史上,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前途,为了加强对这个关系到祖国统一和人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的研究,民革中央《团结报》社、武汉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武汉大学、中共武汉市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委员会、武汉出版社等六单位决定联合组织筹备,准备于1988年10月(具体日期另订)在武汉市举办“国共两党关系学术讨论会”.  相似文献   

9.
忠于事实展望未来──评《度尽劫波兄弟在──战时国共关系》邢济萍国共两党,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两个最大的政党。这两个党,都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其创始人都是心怀大志、爱国爱民、要振兴中华的著名革命家,这两个基本的主客观条件,决定国共两党有相互合...  相似文献   

10.
大革命辉煌的历史画卷是国共两党合作的结晶。但是,1927年春夏之交,正当大革命蓬勃发展之时,国民党以残酷的“清党”运动,使国共两党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给中国带来了灾难性的社会后果。 第一,生机勃勃的中国大革命被葬送。 中国大革命的根本任务,第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相似文献   

11.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离开了这个条件,就会改变事物的运动形式和存在方式。国共两党由合作到破裂的关系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规律。诚然,导致国共合作破裂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笔者仅就国共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分歧与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破裂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贯穿于抗日战争的各个方面和整个过程,但同时它又是在全民族神圣抗战前提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与斗争。这决定了国共矛盾具有双重性———基本面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又有一定程度的敌我矛盾。在处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关系问题上,国共两党分别为历史树立了正反两方面的典型。  相似文献   

13.
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50年来倾注了中共三代领导人的心血。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未能如愿。王光远先生撰写的《海峡两岸交往50年》对近半个世纪国共两党交往的历史作了简要回顾,可以使我们了解和平统一乃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14.
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逝世。陶行知去世后,除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先后为其题词外,国共两党还掀起了长达半年的追悼活动,可谓哀荣备至。然而4年后风云突变,中共中央忽然以批武训为名对陶行知进行彻底否定。这种状况直到1980年代之后才得到改变。陶行知先生身后的几十年里,所受的褒贬是否中肯?他的生前与国共两党的关系究竟如  相似文献   

15.
由任贵祥、赵红英合著的《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一书 ,近日已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国共关系与两岸关系丛书”之一。在 2 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 ,特别是自 2 0年代以来的 70年间 ,国共两党关系曾经是一个重要问题。但长期以来 ,“两岸关系”的研究被视为禁区 ,特别是华侨与国共关系的研究一直成为空白。近年来 ,两岸关系研究成为热门话题 ,不少专家学者涉足此领域。该书的两位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华侨问题的研究。该书就一个世纪以来 ,华侨与国共关系这一较新的领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海外华侨华人与先后主宰中国政治舞台的国共两党有…  相似文献   

16.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在亚洲战场的地位与日俱增。中美间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中国战场关系着美国欧洲、太平洋战场的胜败。在当时国内外政治、军事、外交、舆论等因素促使下,美国鼓动英国,经过与中国的协商促成新约的订立,随后欧美一些国家相继宣布放弃在华特权,与华签订平等新约。废约的胜利使得中国收回了一系列主权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欢呼和支持。国共两党纷纷发言或举办活动等以表庆贺。同时,两党对废约胜利也抱有警惕并反思中国何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及卷入不平等条约体系中。随着局势的发展,在对待新约上,国共两党逐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变化,出现分歧并逐渐分道扬镳。1943废约后国共两党的反应深刻影响了抗日战争胜利后两党的关系和中国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要想完整地说明抗战期间的国共关系,很难把目光仅仅局限在1937—1945年这8年时间,因为这8年之所以能够有我们所看到的那种特殊形态的国共关系,是从1936年国共两党秘密接触开始的,而这种关系的结束,又是到1946年才最终结束了的。这也就是说,谈抗战期间的国共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必须研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整个过程。当然,既然是国共关系,就不完全等同于“国共合作”,因为合作一词实在无法完全涵盖国共两党之间发生的所有重大问题。正是基于上述想法,本文概述的研究时限当从1936年起到1946年止,讨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苏联对华战略与国共摩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苏联及其为主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抗战时期,苏联出于拖住日本于中国战场、延宕其北上的战略考虑,支持中国的抗战,不希望国共两党发生摩擦,损害中国的抗日斗争。但苏联在国共关系问题上,采取的重蒋轻共的战略方针,客观上又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共气焰。蒋介石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又先后被制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都与苏联对华战略及采取的相应步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总体上对抗战时期国共摩擦的  相似文献   

19.
抗战后期,国共关系急剧恶化。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曾派总统特使赫尔利来中国调处国共两党关系。国共关系是如何恶化的?美国为什么要直接插手国共问题?赫尔利是如何调处国共关系的?最终结果如何?《抗战后期美国调处国共关系始末》一文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20.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政党,它们的关系呈现出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历史证明,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