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微 《黑龙江史志》2013,(23):339-340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念。它不仅有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的深邃的理论根基,更有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鲜明特色。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代背景下,不断深入挖掘以人为本科学理念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渊源,对于建构"后西方话语"时代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进而在形成世界新秩序进程中发挥中国独特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俗研究》2021,(5):95-108
作为一种政治文化传统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建构了传统社会的统一性。顾炎武的风俗教化观是传统"礼俗互动"的缩影,他认为作为一种政治文化的风俗是全民性的,论世必考其风俗,历史兴衰与风俗美恶联系紧密。整顿风俗必然要以礼乐教化为纪纲,"民德厚而礼俗成"是其风俗教化观的主要宗旨,其风俗教化观对当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具有一定的现代启示意义。新格局下的"礼俗互动"话语及其实践方兴未艾,传统礼俗的现代性转化及其互动为我们理解当下中国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发挥这种本土思想资源在国家治理与民间自治上的社会整合功能,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攀登》2021,40(5)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其强基固本、定向导航、凝心聚力的作用。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一部党的建立发展的历史,就是夺取、巩固、创新和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历史,期间关于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诸如必须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必须坚持与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牢牢把握社会舆论导向;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有效回应时代主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通俗化道路,建构大众话语表达等等。认真总结这些历史经验,能为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福娃”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其表征意义是由政府话语、专家话语和市场话语共同建构的。政府话语生产了它的政治表征意义,即和平、友爱、团结。这是国家形象的传播;专家话语生产了他的文化表征意义,即福娃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这加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而市场话语则整合了两种表征。  相似文献   

5.
杨玉萍 《丝绸之路》2012,(24):108-109
"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宗旨,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理论。继而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对"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并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行为准则,具有极其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四个自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四个自信"源自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在本质上体现了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自信,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实践探索的宝贵经验,也是未来创造更大成就的光辉指引。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探索和开创中国道路的历史。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  相似文献   

7.
王远启 《攀登》2013,(2):29-34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对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有了更加深入的探索、更加清醒的认识和更加自觉的把握。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顶层设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于世人面前。它作为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的一种全新建构,展示出符合国情的政治制度架构、有机统一的民主实现形式以及政治文明的潜在价值,具有统筹性、整体性、战略性和科学性,体现和顺应了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的每一部党章都是一部鲜活的奋斗史,其间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栉风沐雨、励精图治,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政治立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迎难而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治抱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为共产主义不懈奋斗的崇高理想;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善于作为,极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责任。今天,我们党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纵深迈进,必须自觉地以党章砥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坚定共产主义的伟大信念,保持永不懈怠的斗争精神,遵循实事求是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9.
马学勤 《攀登》2011,30(6):21-25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这种必然性,内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一“开天辟地大事变”与辛亥革命这一“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间的关系。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即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与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歌谣体"成为新诗创作的重要来源,作为一种新诗实践,它在丰富诗歌表现形式的同时,还承载了启蒙主体的"平民化"诉求。三十年代在左翼文学"大众化"口号下,中国诗歌会倡导的"新诗歌谣化"又赋予了歌谣体以新兴阶级话语,在左翼主流话语逐步建构之下,四十年代"歌谣体"新诗渐趋圆熟。通过考察现代文学历程中"歌谣体"新诗的建构和发展,可以看到左翼文学"场域"对文学话语形式的决定作用和新诗建设中的得失,也会进一步引发对现代汉语诗歌发展方向的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11.
"语言原真性"理念主张超越西方"权威化遗产话语"框架及其物质性检验方式,通过保留原真语言保护遗产及其意义传承。这一基于中国传统历史话语智慧的原真性概念可进一步分为历史语言原真性和当代语言原真性两个方面。以浙江衢州"周王庙"为例,原真语言运用在文化遗产意义建构中的重要作用,传统地方志如何运用历史和当代原真语言建构、传承"周王庙"的文化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基于原真语言民族志叙事探索此遗产的话语重构与当下意义接续两大方面都给予了充分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黄艳红 《历史研究》2016,(4):110-131,191,192
"自然疆界"是近代法国的一个重要政治文化概念,它产生于中世纪后期主权国家兴起之时。作为自然疆界的莱茵河形象,诞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它以关于古代高卢的历史意象为依据,并逐步取代源自中世纪的"四河之境",为法国的理想空间形态的塑造提供了重要元素。17世纪,莱茵河自然疆界观念成为某种国民意识和公共舆论,为法国向莱茵河方向的扩张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在启蒙时代,它更具和平主义色彩,与国家领土空间巩固的目标颇为契合。大革命初期,它再次进入扩张主义的话语,但其理论基础在于非历史的政治理念:自由和人民自决。这一话语三个世纪的历程见证了法国政治文化中关于国家东北边疆的记忆和认知的变迁,也反映了构建民族认同和国家地域实体的过程中不同理论和话语的转换与混杂;而革命时代产生的基于自由自决的民族构建论与德意志"语言论"民族认同的交锋,在今天尤其值得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广东惠州巽寮天后宫("大妈")与凤池岛妈祖庙("小妈")案例比较,借助田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以及非参与式观察法,探讨在资本主导的滨海旅游开发背景下,妈祖信仰空间建构与认同边界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大妈"与"小妈"妈祖信仰空间建构的逻辑路径和过程不同。"大妈"按照资本塑造、权力的集中化与合法化以及宗教话语标准化的逻辑路径,建构为多元认同的开放性空间。"小妈"由于资本的"缺场",主要通过空间权力的自我赋予与妈祖崇拜话语的地方化来凸显与强化"我者"信仰空间的认同,从而建构为"我者"闭合性空间。在民间信仰空间建构和认同边界重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立党为公、忠诚于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宗旨与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中,要做到始终坚持立党为公、忠诚于民,必须转变干部作风,树立"公仆"意识,热爱和忠于人民;对人民高度负责,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自觉地维护人民利益;关注困难群体,协调各方利益;执政为民,反对以权谋私。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这一精辟概括,不仅高度凝练精准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的主题,也高度凝练精准地指明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广东惠州巽寮天后宫("大妈")与凤池岛妈祖庙("小妈")案例比较,借助田野调查、半结构式访谈以及非参与式观察法,探讨在资本主导的滨海旅游开发背景下,妈祖信仰空间建构与认同边界重构过程。研究发现,"大妈"与"小妈"妈祖信仰空间建构的逻辑路径和过程不同。"大妈"按照资本塑造、权力的集中化与合法化以及宗教话语标准化的逻辑路径,建构为多元认同的开放性空间。"小妈"由于资本的"缺场",主要通过空间权力的自我赋予与妈祖崇拜话语的地方化来凸显与强化"我者"信仰空间的认同,从而建构为"我者"闭合性空间。在民间信仰空间建构和认同边界重构过程中,资本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蒙古问题既为中俄复交久拖不决之主要原因,亦因中俄交涉而由舆论之边缘进至中心视野。知识界由友俄到出现联俄与仇俄之争,苏俄对蒙古问题的介入乃是导致这一变化最敏感、最直观之因素。各方对"民族自决"及其基本范畴之不同阐释与论争,将蒙古问题高度意识形态化。随主权话语渐次压倒革命话语,告别"自决"之趋势因以出现。"民族自决"本为被压民族、国家之理想诉求,其流播世界辄成不同势力之政治利器。蒙古问题乃20世纪一二十年代国内首要之民族问题,外来"民族自决"在此遭遇特殊困境,促使其由外交及政治争端,延伸至思想学术领域,并对中国民族学之建构发生特殊影响。  相似文献   

18.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党建原理和行为准则。在建党7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民服务当作自己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尽管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具体任务不同,党的路线也曾有过错误和挫折,但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未有过改变,它始终是动员全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前进的光辉旗帜。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经常地、有针对性地在全党开展宗旨教育。在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召集人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又一次极为严肃地指出:“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谋取私利的手段,就会身败名裂”,这再次警示了加强全党的宗旨意识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孔孟"取"周孔"而代之,"周孔之道"演化为"孔孟之道",是儒家基于特定历史语境建构话语体系的产物。随着周、孔形象渐趋圣化,汉唐时人多以周、孔并举,包含政治教化与人伦道德两方面内涵的"周孔之道"得以生成。继韩愈"道统论"之后,宋儒建构"性与天道"理论和道统谱系,"孔孟之道"逐渐成为儒学的代名词。统治者藉由教育、祭祀等参与此过程,也彰显出道统与治统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救亡和启蒙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不是谁压倒谁,而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救亡是启蒙之后的觉醒。没有启蒙,救亡无从谈起;另一方面,救亡深化了启蒙,赋予启蒙新的内容和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启蒙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紧密结合,构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启蒙话语体系,推动启蒙事业在中国历史语境下继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