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以水道为纲记载地理信息的著名典籍,对于研究早期水道情况和政区变迁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以往对《水经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版本流传与郦学史方面,对郦注本文尚乏深入而细致的地理学方面的探究。因此,在文本校勘与史源探求工作的基础之上,选取《水经注》卷十五《洛水篇》作为研究对象,并利用相关文献和考古资料对郦注所记载的洛水相关水道与城邑进行全面的考释与系统的复原,不失为在《水经注》本体研究方面所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此外,以古今对照的形式编制出的《<水经·洛水注>河流名称古今对照表》与《<水经·洛水注>图》,不仅可以直观而形象地展现研究的结论,同时也可为相关研究者研读《水经注》提供便利。本文分上下篇,上篇已先行刊布,下编研究的范围自洛水东出散关至最终与河水交汇部分。  相似文献   

2.
南盘江下游有在贵州境的汉代郡县。弄清南盘江流域的汉代郡县,有助于弄清贵州汉代郡县,以及与邻省云南、广西接壤地带的郡县。《水经注》把正流与支流的政区混写在一起,后世传抄又把段落前后颠倒,或夹杂其他流域的资料于南盘江水系之中,令人难于理解。我根据自己读书的体会,牌支流与正流分开、解剖,对认为有错误的地方加以更正。不当之处,并求高明指正。一南盘江古名是什么水南盘江古名温’水。道光《水经讲西南诸水考》理解为“温、豚二水,几乎同出一地而分流,温水为南盘江。”《水经注图·有温叶榆图》:“温水,今南盘江。”《…  相似文献   

3.
“义沟道宰印”印文印拓先后收录于《切庵集古印存》、《汉印文字征》、《印典》之中。义沟:《汉书&#183;地理志&#183;北地郡》载“义渠道,莽曰义沟。”其意是说王莽将“义渠道”之政区名称改为“义沟”政区名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中国西南地区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在西汉时期很小、从东汉到明清变大、而民国以后又变小的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从四川向云南、贵州民族地区随时代发展比例逐步增大的趋势 ;级别差异上一级政区 (州、道、路、省 )历史上多以山川风物名称为主体 ,而二级政区 (郡、府、州、地区、地级市 )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经过了由小变大再变小的发展过程 ,三级政区 (县、县级道、州、军、监等 )变化与二级政区有相似之处 ,只是民国以来比例变小幅度没有二级政区大 ,保持相对的稳定。三级以下政区名称历史上相对较稳定 ,主要以山川风物等名称为主。中国历史上行政区划教化名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关系密切 ,也与中原汉族文化向周边民族地区发展的轨迹息息相关。元明清时期政区教化色彩名称比例的大增 ,显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原对西南边疆控制最深入的时代特征。民国以后的比例下降则显现了现代文明意识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论六朝钱帛货币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其时,曾先后有六个朝代,即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南京为都。时间从公元211年孙权定都秣陵(今南京)起,至公元589年陈灭亡止,历时三百七十八年,史称六朝,其统治地区主要在大江以南。当时的南方,比之战乱频仍的北方而  相似文献   

6.
由于《水经》、《汉书.地理志》、《水经注》对周水、存水、刚水记载简略,加之这一地区多岩溶地形,河流常常变成地下河,导致历代志书在今柳江、红水河流域指代三河不一。实际上三河各有所指,周水即今广西龙江一段;存水即今龙江,而非源于犍为郡县境;刚水或与周水为同一水,或为红水河下游,而非今柳江上源都柳江。  相似文献   

7.
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贵州威宁州铜厂亏欠巨额帑银事发,案连贵州两任巡抚、藩臬二司及该管道、府,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亲自指派大员驰赴贵州查办,并根据查办结果下诏处决了两任贵州巡抚及一干人犯。京报传出,各省官场为之震动。由于《东华录》对此案的档案资料收录不全,《清史稿·高宗本纪》又无一语述及,仅《清史稿·良卿传》有简略记载,以致这起贵州历史上的大事竟难窥全豹。民国《贵州通志·前事志》从清史馆辑录了清高  相似文献   

8.
丘处机“一言止杀”再辨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1222年丘处机应召在西域为成吉思汗讲道,其事具载1228年成书的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耶律楚材《西游录》。其讲道内容见于1232年刊印的《玄风庆会录》。丘处机卒后数年,其徒大力宣传他曾向成吉思汗建言止杀,为成吉思汗采纳。此即后世所谓“一言止杀”,影响及于今日。本文从考辨与解读最早的资料入手,循迹而下,揭示此故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证明它不过是丘处机后继者炮制的谎言而已。  相似文献   

9.
被称为“楚天五赤壁”之一的临嶂山,以荆楚古文明的姿态屹立在武汉市蔡甸区蔡甸街东二里的汉水堤上.这里尚存的一座古临嶂城垣,把人们带到古老的历史长河中去思索.明嘉靖《汉阳府志》告诉人们:“沌阳废县在郡治西六十里临嶂山上.”《水经》云:“晋永嘉六年(公元313年),以陶侃为荆州刺史领沌阳,屯兵临嶂山下.”《元和郡(县图)志》云:“沌阳城即临嶂城也.  相似文献   

10.
作为贵州近代学堂之母,并在贵州教育史上享有重要位置的经世学堂,到底是有其实而无其名,还是有名有实?到底其名称是后人所加,还是当时便有?一句话,其名与实之间,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个问题,过去并无争议和深究。近年来,由于熊宗仁同志在其论著中一再提出,便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熊宗仁同志在《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第2期发表了《严修视学黔中述评》一文,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严修视学贵州》的/J‘册子(198年6月第1版)。他这样写道:“通观(香馆使黔日记》(以下简称《媚》)”,“通查严修自著《严范孙先生自…  相似文献   

11.
《水经》与《水经注》真实地反映了北盘江流域的汉代郡、县位置,从而使贵州的真正汉代史可以写出来,不致以讹传讹。现将我的读书心得写出来,供高明指正采择。  相似文献   

12.
绵阳市特色乡镇概况 绵阳是四川省地级市。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绵阳古称“涪县”“绵州”。据《元和郡县志》《华阳国志》《直隶绵州志》等记载,绵阳最早的县级政区建置为汉高祖六年(前201)设置的涪县,属广汉郡;自此后.市境相沿各代均有州、郡、府等县以上政区建置。从隋代后,政区建置逐渐稳定,形成市境中部以今市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华书局校勘本《明史·地理志》"山西太原府河曲县"条云:"府西北。元省。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然而,洪武十三年之前已经设置了河曲县。自上世纪60年代起,学者们对《明史·地理志》做了许多校勘类工作,都未涉及河曲县沿革。《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与《〈明史·地理志〉疑误考正》亦未指正这  相似文献   

14.
“贵阳”一名,人们习以为起于明穆宗隆庆三年(公元1569年),定名为贵阳府时。检阅史料,在此以前60年,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年至1505年),就有贵阳这一名称的记载了。此为《贵阳史话》(贵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所揭示。笔者这里仅就史料的辨识及为何产生这一现象作一点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荆州松柏木牍所见西汉南郡的历史地理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近公布的荆州松柏木牍,记载了武帝前期南郡所辖17个县、道、侯国的名称,这是除了《汉书.地理志》以外,有关南郡辖县的又一次明确记载。荆州松柏木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理价值,它不但使我们对武帝前期南郡的政区有了清晰的认识,还使我们对《二年律令.秩律》中一些县、道的归属问题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促进了我们对西汉时期南郡政区演变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正>扬州运河,位于淮水以南、瓜洲以北,是江北运河的关键段,是开凿时间最早、延续时间最久、活态特征最明显的运河河段。起源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之时,大概线路走向为引长江水经樊梁湖、博芝湖、射阳湖至末口入淮河,主要依照江淮之间湖泊河流相互邻近的自然形势,巧妙地加以利用,从而形成了一条最初的水系。历经不同历史时期的变迁,扬州运河不断完善河道的渠化。据2013年国家文物局《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文本》描述,“公元15—16世纪,  相似文献   

17.
公元一九二四年,新疆鄯善县曾出土一份晋人写本陈寿《三国志·吴志》残卷,起自《吴书·虞翻传》"权于是大怒"句的"怒"字,终于《张温传》"臣自入远境"句的"境"字。计共八十行,中有残损,存一千九十  相似文献   

18.
西方汉学对中国典籍的研究──介绍《古代中国典籍导读》李学勤西方汉学自其兴起之时,即十分注意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早在清初,比利时人传教土柏应理(PhilippeCouplet)于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来华。三年后,即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他...  相似文献   

19.
清人杨守敬在《水经·澧水注》“澧水自县东运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废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水,即为县名。太康四年置。”诸句下疏云:“充县废省,今临洼县则其地也”;又云:“晋但有临澧县,《晋志》充县、临澧并载,失之”。俱误。按汉充县,治令桑植县。晋时临澧县治与此同。据《汉书·地理志》,武陵郡领有充县,后汉仍(见《续汉书·郡国志》)。《水经·澧水注》云:“澧水自(充)县东迳临澧、零阳二县故界。……东标零阳,西揭充县。充县为省,临澧县即其地,临澧县之故治,临侧澧…  相似文献   

20.
一般考证历代政区建置都是直接利用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中的相关内容,但古地图在考证政区兴废沿革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应忽视的。作者在对宋代政区的研究中发现,有些政区的建置沿革在《宋史·地理志》中表现得并不完全,当然这可从其他资料,比如文集中得到补充。但从某些地图中可以更加直接地获得较为可信的证明,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宋人税安礼所编《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最后一幅——《圣朝升改废置州郡图》,该围包括正图与图说部分,反映了宋代尤其是北宋政区的建置及其变化。本文欲以此图为例,来考证《宋代·地理志》所没有记载或未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