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辽代陶瓷中,最富有契丹民族特色又最具代表性的应首推鸡冠壶,它经常被视为辽墓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对鸡冠壶的研究尤为重要。从类型看,鸡冠壶可分为两个系列。辽代鸡冠壶的这两个体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提梁式系列最终取代带孔式系列,成为流行辽代始终的一种壶形。  相似文献   

2.
湖北谷城尖角墓地出土的蒍子曾壶,铭文属首次发现。从形制分析,该壶属于楚式铺首壶的较早类型,年代约在战国早期。壶铭自称"白",可能为专门宴饮清酒之用。器主自称蒍氏,是继河南淅川下寺M3出土的蒍中姬丹盘、匜之后的再次发现,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该壶属蒍氏贵族自作器,蒍氏在铜铭中与薳氏、氏等并存,反映了该族在春秋中期以后的分化情况。结合传世文献和出土资料来看,薳氏当是大宗,蒍氏、氏是小宗。  相似文献   

3.
中原地区发现的西汉原始青瓷,主要集中分布在今洛阳、南阳、郑州和商丘等地,种类有壶、瓿、罐和盒,数量共计100件,壶的数量最多且类型丰富.西汉原始青瓷可能主要用作随葬品,墓主没有专属的社会阶层,主要流通于经济发达、水运交通便利的地区.  相似文献   

4.
正秦王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秦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也是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一段重要历程,因此对秦人及其文化源流的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重视。一般认为,茧形壶、扁形壶、长颈蒜头壶这三种器物最具秦文化的典型特征,研究其年代、分期及类型演变,可以大大深化对秦文化的认识。秦式扁壶因为制作精美、造型典雅,受到历来中外文物收藏界  相似文献   

5.
2003年6~9月,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抚顺市博物馆,对抚顺市关山水库库区内的赵家坟石棚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清理出壶、罐、佩饰等随葬品8件,文化性质属于双房类型,年代大体在西周中期到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6.
鸡冠壶是辽代墓葬中常见的典型器物,塑猴鸡冠壶是其中的一种类型.汉唐以来中原地区有在马厩内蓄猴以辟马瘟疫的习俗,人们在人烟稀少环境险恶地带做长途旅行时常常携带一只聪颖灵猴.同时,猴子在佛教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观念习俗和宗教思想被辽代契丹人接受后融人到了他们的出行、狩猎等游牧生活中,进而又被移植到了鸡冠壶的创作当中.所以,塑猴鸡冠壶是中原汉族文化与辽契丹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杨晶 《东方收藏》2022,(10):25-27
紫砂陶是世界陶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类别,具有可塑性强、透气性好等特性,同时又因其功能优势,在日常实用器具中脱颖而出,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工艺特征,从而深受世人的喜爱。基于此,本文对近代著名紫砂艺人朱可心的馆藏作品进行研究,分析其所蕴含的艺术内涵与人文特征,研究对象涉及报春壶、松鼠葡萄壶、彩蝶壶、常青壶、树桩笔架、四方塔竹壶、竹鼓壶等,以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面向海洋的东南地域范围内的河南、江苏、浙江、福建等省,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周时代的一些考古文化遗存中,相继发现了一种形制奇特的器物——鸭形壶.该器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在如此广袤的地域内,出土同一形制奇特的器物,彼此所属考古文化的关系如何,它的起源、流向和传播等问题是很值得分析研究的.本文将试图以各地出土鸭形壶的年代早晚,器形种类,数量多寡,并结合其它文化因素来对上述提出的问题,作一初步探索,以期引起更深入的讨论.一、鸭形壶的定名和类型目前已报导的鸭形壶出土地点有: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江苏吴县澄湖遗址,上海马桥遗址,浙江嘉兴韩家浜、江山肩头弄遗址,福建闽候黄土仑遗址.深圳咸头岭遗址等,总数有数十件之多.在一些发掘简报中,关于鸭形壶的定名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称鸭形鼎、盉、鬶、提壶、鸟形  相似文献   

9.
大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在发展形成中,鸡首经历了由不通到通,由装饰性到实用性的过程。本文以鸡首壶的鸡首与壶身是否相通为出发点,分阶段考察鸡首壶鸡首与壶身相通与否的情况,再结合鸡首壶器型大小、出土墓葬规模、出土位置、出土数量以及窑址出土鸡首壶的情况等,探求鸡首壶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多穆壶作为元代以来蒙、藏、满、汉等民族共用的生活及礼仪用器,在工艺审美、文化交流、历史发展、现世收藏等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价值,对于了解民族文化的发展、传播、交流、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多穆壶的研究基础较为薄弱,在多穆壶的定义、起源、流变、鉴定等问题上存在诸多误解和盲区,不利于全面认识多穆壶并准确把握其丰富内涵,亟待解决。本文从多穆壶的定义出发,对学界现存不同观点进行探析,并力求提出新的合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西昌市樟木乡麻柳村发现一个埋藏丰富陶器的坑,内出土有陶杯、壶、豆罐等类型器物若干。这些器物与安宁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大石墓出土器物类似,推测应为“邛都夷”在战国初期的遗存。  相似文献   

12.
杜文 《收藏家》2005,(11):40-44
倒装壶又称内管壶,第一次看到的人会惊诧怎么还有这种壶底开孔的奇怪造型,其实该类壶应用了“连通容器液面等高”的物理原理,在壶内设置暗管与壶底相通,酒液并不会自底孔漏洒。倒装壶结构巧妙,与公道杯、转心瓶等属于古瓷中造型最奇特的品种,但在年代上,倒装壶的创烧年代应该是最早的。本文通过对五代至清代倒装壶资料的整理,就其造型起源与演变试加探讨。一、耀州窑青瓷倒装壶面世提到倒装壶,人们最耳熟能详的名品应属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五代至北宋初耀州窑青釉剔刻花狮流倒装壶(图1、2)。该壶高18.3、腹径14.3、底径7.5厘米。通体施青绿…  相似文献   

13.
水陆攻战纹铜方壶化十最近,临汾地区公安处在侯马破获一盗墓、倒卖文物团伙。他们对祖国文化遗产疯狂掠夺,肆意破坏,使许多重要文物惨遭损毁,观者无不痛心疾首。在缴获的千余件文物中有一件青铜方壶(见封二),壶四面皆以红铜错出水陆攻战等多种图案。壶为方体、宽腹...  相似文献   

14.
②“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的紫砂壶曼生壶与杨彭年制款紫砂壶,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紫砂名品。一般人都熟知曼生是清代著名画家、篆刻家陈鸿寿的别名(清乾隆三十三年——道光二年)。他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在壶身镌刻诗句和曼生铭,因此得名“曼生壶”。又一说陈鸿寿喜爱紫砂壶,在宜兴作官时其居处名为“阿曼陀室”,所以曼生壶的底款为“阿曼陀室”四篆字印章式款。还有陈鸿寿将设计好的壶往往交给制壶名匠杨彭年制作。将工匠的名字印在壶盖里或壶柄的下端。陈鸿寿本人在壶身镌刻的铭文也很讲究,或切壶或切茶,或取自商周青铜器或历史典故、座右铭等。以上是对曼生壶的一般说  相似文献   

15.
早夏文化在考古学上表现为新砦期遗存及二里头文化一期遗存,在考察两者文化面貌的基础上,本文对早夏文化的来源区分为主要来源和其他来源。从各遗址内发现的建筑遗存的形制及建造方法、墓葬形制及随葬品组合、灰坑、窑址等遗迹,以及遗物中石器、骨器、蚌器尤其是陶器的一脉相承性等方面分析,可知早夏文化主要来源于王湾三期文化。早夏文化陶器中的侧扁三角形足鼎、大平底壶来源于造律台类型,黑陶或黑皮陶器、贯耳壶、盆形豆、鬶及玉器中的玉钺等因素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花边罐、侈口罐、单耳罐、大口瓮等器物的造型来源于齐家文化。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厂类型四大圆圈纹与蛙纹的几点看法李智信在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图案中,尤其是在器形较大的壶、瓮类彩陶的主体图案中,圆圈纹和所谓"蛙纹"占有绝对优势。《青海柳湾》报告作者对柳湾墓群中的845座马厂类型墓葬中所出的7500余件彩陶的纹样进行了排比、...  相似文献   

17.
目前许昌地区发现的汉代陶器主要有熏炉、壶、耳杯、井、磨、仓、灶、奁、鼎等,类型比较丰富。本文对许昌地区现藏部分陶器进行了类型学分析,并参考相关考古发掘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对年代进行了大致推定。综合而言,许昌地区的两汉陶器在形制、工艺等方面,与两汉时期的主流文化面貌大同小异,能够代表并反映当时的技艺特征、工艺水平以及人们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8.
瓷壶史话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因此便有了盛水的壶。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壶是一种圆形深腹、小口的陶制容器。随着瓷壶的出现, 壶的用途开始细化,大致可分为:水壶、酒壶、茶壶、汤壶;器型多样化,有背壶、盘口壶、兽头壶、执壶、提梁壶;质地渐多, 主要有陶、瓷、铜、玉、金、银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质地壶的式样越来越多, 用途越来越广泛。瓷壶的出现与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东汉时期瓷器的烧制成功,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广泛收集整理辽瓷考古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对辽瓷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纵观近百年来的辽瓷研究成果,鸡冠壶研究较为成熟,学者们依据鸡冠壶的穿孔数量、腹部形状、提梁与管状口之间的距离、圈足、仿皮条凸棱装饰等探讨了鸡冠壶的分型分式、演变序列、功能用途等问题,鸡冠壶的发展演变序列不仅是辽瓷编年分期的重要线索,也是辽墓分期断代的参考点。此外,辽三彩、辽瓷分期、窑址及区域问题、“输入瓷器”等研究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21世纪以后,工艺美术学、设计学、美学、文化遗产学等学科的参与,拓宽了辽瓷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20.
张昌平  汪涛 《文物》2015,(3):45-47,2,97,98
<正>陈侯壶是东周时期的一件青铜重器(封二∶1、2),早年著录于古董商卢芹斋1924年出版的图录~([1]),并为《商周彝器通考》等著作所引用~([2]),其后再无新的信息出现。2012年9月,陈侯壶重现于纽约苏富比秋季拍卖会[3]。拍卖展览中可以近距离检视此壶,因此观察到此壶的一些重要的形制特征,现介绍如下。根据卢芹斋图录,陈侯壶高46.5、口径22、腹围110厘米。此壶器盖已失,但器体在视觉上仍然高大、厚重,这缘于壶的体量较大、器壁较厚,同时壶的圆体较粗,使长颈及扁垂的腹部具有较强的横向张力。壶颈侧设一对兽首衔环耳,颈部到圈足饰五周龙纹构成的蟠螭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