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帝王经常举行大规模狩猎,其每年举行的次数和具体的时间以及狩猎程序都不是随意的。《礼记·王制》对天子和诸侯的狩猎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但并没有指明究竟是哪"三田"。本文从历代狩猎赋文本出发来探讨这个问题,试图得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并简略论述帝王狩猎的程序包括哪些环节。  相似文献   

2.
王自力 《收藏家》2004,(1):39-42
狩猎,古代也称作“田猎”、“畋猎”、“校猎”、“游猎”,“射猎”,“马猎”、“弋猎”等。最初 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自夏以来,历代统治把狩猎活动看作是顺四时的大礼,天子的田猎一年四季定期进行,还各有名目,《左传·隐公》中即有“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之称,并言“皆於农隙以讲事(武事)也。”通过狩猎一方面为飨祭宗庙祖先取得祭品,另一方面则练习骑射军旅。在狩猎中不仅能显示人的勇敢精神也检验了将士们互相配合的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3.
<正>《说文解字》释义说:"狩,犬田也","猎,放猎逐禽也"。《左传·隐公五年》记有:"故春蒐、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蒐、苗、狝、狩皆田猎名,因四时而异,冬天打猎即为"狩"。《礼记·月令》则是:"执弓挟矢以猎"。综合古代文献记载而言,狩猎就是指采用一定的工具和方法猎取野生动物的活动。这种活动最大的特性在于它同时包含了"人"与"动物"这两个因素。  相似文献   

4.
狩猎,古代也称作“田猎”、“畋猎”、“校猎”、“游猎”、“射猎”、“驰猎”、“弋猎”等。最初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种生产活动,自夏以来,历代统治者多把狩猎活动看作是顺四时的大礼,天子的田猎一年四季定期进行,还各有名目,《左传·隐公》中即有“春搜、夏苗、秋狝、冬狩”之称,并言“皆於农隙以讲事(武事)也”。通过狩猎一方面为飨祭宗庙祖先取得祭品,另一方面则练习骑射军旅。在狩猎中不仅能显示人的勇敢精神也检验了将士们互相配合的实战能力。因而狩猎既是一项国之大典,也是体现尚武精神的一种军事体育活动。战国时期,赵王的一次兴师布阵的田猎活动竞使魏王误以为大兵压境。秦汉以后,狩猎也成为帝王贵族悠闲享乐的一种娱乐活动,汉武帝刘彻即“以驰逐野兽为乐”。  相似文献   

5.
《文史天地》2013,(7):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  相似文献   

6.
马卫东 《史学集刊》2006,(4):132-137
西周、春秋时期,诸侯列爵五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是分封制度下诸侯的法定身份。西周时期,诸侯阶层内部依据五等爵规定的等级制原则分配权力、财富并确立对天子承担的不同义务。迨至春秋,五等爵仍被奉为重要的外交准则,对列国的朝聘会盟活动发挥一定的影响。然而,随着天子的衰微和诸侯的强大.春秋列国开始依据实力强弱进行权力和财富的再分配,五等爵原有的政治功能逐渐丧失。战国时代,五等爵制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7.
近期公布的《肩水金关汉简》(四)释文中发现汉文帝七年《朝仪》诏书,该诏书内容不见于传世史料,可弥补史料之缺;据该诏书可知汉文帝为"正"天子,序诸侯,把汉初诸侯"十月朝献"改为"正月朝贺及上计";该诏书对研究汉文帝时期诸侯地位、汉朝礼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维强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237(1):18-34+131
熊是传统礼制中,天子和诸侯在射礼中的靶标,而乾隆皇帝的政治生命,实起于猎熊。即位后,他创新礼制,将满洲行围旧俗和传统射礼的礼制相结合,形成了新军礼秋狝,而典礼的高潮之一即为射熊。他不仅撰写诗文来纪念祖父助他射熊旧事和自己的猎熊活动,还将熊皮披覆于木胎之上,用作藏传佛教神坛陈设的配祀神像,后改为油画木胎熊配祀。对于乾隆皇帝而言,熊不仅仅是一种猎物,也成了军礼射艺、纪祖父施恩与战神威德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胡进驻 《华夏考古》2020,(1):65-73,122
周人在战国以前没有毁庙制度,坚持践行宗庙都宫制。天子七庙制度可能是战国以降才逐渐确立的。两周姬姓诸侯多以所出之周王为庙尊太祖。  相似文献   

10.
正钟、鼎是商周时代青铜文明最具代表的文物,是贵族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在古代贵族社会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以钟鸣鼎食为代表的礼器系统,是显示人们礼仪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周时期制定和完善的礼乐制度,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典章制度的总称。西周礼器组合的核心为铜鼎。周礼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乐",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歌舞。"中正和平"的音乐,"典雅纯正"的歌词,被称之为"雅乐",被历代统治者奉为乐舞  相似文献   

11.
齐侯壶新研     
齐侯壶记载了齐侯越礼而为陈氏服丧的事情,其礼直比诸侯。这一记载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何海阳嘴子前墓葬会使用七鼎殉葬。铭文中的"二天子",与楚简中的"二天子"相同,指舜之二妃,都与陈国祭祀有关。从陈与齐、陈与楚的关系入手,可以理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周襄王,姓姬,名郑,周惠王之子,东周第六位君主,在位时期,天子势衰,无力号令天下;诸侯争霸,礼乐征伐出自侯伯。诸侯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互相征伐,而周王室不能制止,被后人称为春秋五霸的齐桓公、晋文公,在此时兴起,其实际权力已经凌驾于周王室之上,周襄王虽然心中愤懑,但也只能听之任之。因为周襄王一生都被自己的亲弟弟所困扰,祸起萧墙,王室内讧,根本无力与大国诸侯一争长短,反而还要借  相似文献   

13.
《文史天地》2013,(7):93-93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平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相似文献   

14.
清代北巡塞外御道和沿途所建的行宫,是随着清王朝前皇帝一年一度的木兰秋狝活动而逐步开辟和兴建起来的。康熙皇帝通过北巡、木兰秋狝等活动,加强了北部边防,密切了与蒙古各部的联系,巩固了清王朝的统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一定地积极作用,从而,使这些活动成为"家法"。  相似文献   

15.
试论春秋时期的人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春秋时期的人质孙瑞人质是以人身做保证向对方做出承诺的一种抵押方式。交换人质是春秋时代的一大政治特点。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礼崩乐坏",在天子与诸侯、诸侯与诸侯、诸侯与卿大夫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社会呼唤一种新的方式,来调节各种复杂的矛盾,于是人质这种...  相似文献   

16.
《唐实录》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玉带在唐代才正式出现于职官的冠服制度中,成为朝廷礼仪用带,文献中多有关于当时朝廷对玉带使用制度规定及其具体使用的记载。本文将从玉带使用方式、艺术特色、文化内涵以及玉带本身艺术等方面,对唐代玉带的社会地位作以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西土丢失,实力大损,此后王室衰微,诸侯争雄,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先后称雄一时,史称"五霸七雄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这些号令天下的方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尊崇周王室,实质上则划分势力范围,争夺弱小封国,代天子以令诸侯,成为事实上的华夏领袖。但是五霸之国,齐国居于东方,秦国居于西方,楚国居于南方,真正位于中原地区的只有晋国和宋国。而宋国由于实力有限,一度为楚国所挫,所以宋襄公的霸主之名水分很大。晋国  相似文献   

18.
于薇 《史学月刊》2022,(7):38-52+75
通过对《逸周书》中《王会》《明堂》两篇文献详考、绘图可见,其所述诸侯朝觐天子的仪式中,诸侯政治等级除常见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外,在仪式空间、诸侯站班等细节中,还存在一种“三等”结构。所谓“三等”,即举行仪式的空间呈上、中、下“三层”或内、中、外“三重”;在仪式中,诸侯距天子远近、莅位尊卑、站班高低也分为“三等”。“三等”诸侯的身份分别对应同姓、异姓和庶姓。“三等”结构反映的是天子与诸侯之间的血缘亲疏关系。周代国家政治规则中诸侯权力结构是多类型、多层次的,其中血缘性因素对封国政治的影响十分突出。朝觐礼中“五爵三等”形态背后的权力结构由周初血亲原则主导下的诸侯分封引发,也显示了分封制对于周代血缘政治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刘金库 《收藏家》2014,(9):80-85
"万幕拱黄城,千山绕御营。朝家修武备,藩部喻衷诚。"此诗系康熙皇帝对"木兰秋狝"壮阔历史场景的描绘。笔者现向大家介绍一幅清代宫廷绘画巨帙《木兰秋狝图》(图1),场面恢宏,人物众多,从雍容华贵的服饰、威武恭谨的扈从、一应俱全的器具来看,尽显清代皇室的尊贵威严。此图定名《圣祖木兰秋狝图》的主要依据有三:一是蒙古王公"进献羊群"迎驾,显示了主像的身份;二是主像着装的特殊性(详见后文);三是图中的狩猎器具,也有特定的指向。  相似文献   

20.
孟子说:"《春秋》,天子之事也。"这一说法对探讨先秦中国学术发展意义重大。西周时期的王官之中,史官至关重要,甚至被称为"天子之左右手",史官所记录的"史记旧闻"则是孟子所谓"天子之事"的重要载体。然而,在"礼坏乐崩"的春秋社会,史官的职责及其命运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王命不行"的背景下,孔子作《春秋》,他是以布衣身份代史官行"天子之事",这标志着由史官到史家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