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它三面环山,南临河水,避风向阳,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这里拥有一处山西丘陵沟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村落建筑群——山西省重点物保护单位师家沟民居。它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呈阶梯状分布。  相似文献   

2.
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汾西县城东南5公里处,它三面环山,南临河水,避风向阳,是一块天然的“风水宝地”。这里拥有一处山西丘陵沟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山地村落建筑群——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师家沟民居。它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呈阶梯状分布。 民居创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历经嘉庆、道光、咸丰诸朝,并于同治年间进行了扩建,占地面积约10余公顷。创建人师法泽,相传意外发财起家,  相似文献   

3.
《文物世界》2015,(1):81
<正>店头,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村落傍风峪沟依山而建,紧邻古晋阳通往陕甘宁的交通要道。村落背山面水,分布面积约4.5万平方米。村内街巷纵横,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风貌。民居坐北朝南,呈明清建筑风格。院落为窑洞式四合院,窑洞石砌,或单层,或上下两层,下层窑洞多有暗道相通,洞中有水道、磨房、仓库等,结构独特,防御功能突出。  相似文献   

4.
正师家沟村,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汾西县僧念镇之北,依姑射山而建,三面环山,南边临河,避风向阳,布局巧妙,建筑精美,结构奇特。村内宅院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师家第三代师法泽主持。随着师氏后世的逐步扩建,到光绪年间(1875—1908)基本建成,前后持续200多年。清代后期,师氏家族由过去的望族大户、富商巨贾,逐渐变为传统的农耕世家。从此,师家宅院再没有进行过修建,保持了原有的风貌。由于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在  相似文献   

5.
新沟刘家大院为具有太原地区特色的清代儒商民居的典型实例,它的发现既填补了太原市迎泽区晋商大院文化的空白,又是山西"晋商大院"群体的有力补充。  相似文献   

6.
正官沟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郊区平坦镇,北、西、南三面环山,东临官沟河,南北长460米,东西宽180米,总占地面积8.3公顷。古村大多数建筑建于清代中期,属于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群,自然环境优美,村落布局严谨,建筑空间丰富,雕刻艺术精巧。主要建筑张家大院依山而建,被誉为"山西的布达拉宫"。据考证,清康熙年间,阳泉赛鱼张氏第六世张文秀迁居官沟,成为官沟张氏的起源。张家由农而兴,后贩卖平定铁锅发  相似文献   

7.
<正>阎景村,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现存历史街道与建筑有小西门巷、大西门巷、宁家巷、后沟巷、贾家巷与结义庙、送子娘娘庙、老爷庙以及李家大院,是晋南唯一晋商大院李家大院的所在地。李家大院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晋南民居典型代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及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  相似文献   

8.
昔阳毛氏民宅建筑文化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9月,晋中市昔阳县“三普”工作队,在昔阳县境内发现一处清代民居建筑群—毛氏民宅。毛氏民宅位于昔阳县乐平镇西南沟村,整体建筑坐西向东,占地面积达8325平方米,建筑面积2298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民居又称住宅,是出现最早的建筑;其数量之多。分布之广.与其他建筑相比;都是首届一指的。它又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是各类建筑的总根。其他建筑都是从这里分化生发出来的。“住”字原有居、停、留的意义;“宅“字上面的宝盖像屋顶,下面的“乇”字,音义都与“托相通,意思是托身之所。住、宅二字连用,就是指人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除了王府,中下阶层的住宅古时又常称为“民居”、“民宅”或“民家”。“民居”一词最早甚至可见于三代,《周礼》疏就有“相视民居,使之得所”,一语,这里的“民居”,就是住宅。民居就是”家”的所…  相似文献   

10.
《文物》2015,(1)
<正>一概况贺兰山有多处岩画,分布在自南向北全长200多公里的十多个山口中,从中宁县石空镇黄羊村起,主要地点有青铜峡广武乡广武沟、回回沟、苏峪口、贺兰口、插旗口、小西佛沟、大西佛沟和小枣沟黑石卯等处。其中以苏峪口、贺兰口、归德沟三处较为集中,并有一定的地方特色。苏峪口俗称"宿嵬口",位于贺兰山中段,  相似文献   

11.
走进年初的香格里拉高原,视野中广袤的红土地还不着一抹绿痕。那些星星般散落在红土地上的藏族民居,是这寥廓高原上的温情点缀,有悠闲的牦牛在其间晒着薄薄的阳光。高原上到处是一片片、一沟沟未融化的冬雪,在正午的阳光下闪着银色的光。远处,连绵的雪峰连着天际,让人感觉神圣而悠远。  相似文献   

12.
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成林 《人文地理》1993,8(4):57-63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论述了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认为:1、徽州人商业活动起源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2、徽商经营行业受徽州地理环境影响,以徽州物产余缺为基础;3、徽州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4、徽商投资产业多在徽州以外地域,明显受徽州物产和市场因素影响;5、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相似文献   

13.
万幼楠 《南方文物》2003,(3):102-106
“赣南客家民居调查”课题,已进入第三年,以往了解的一些、并有一定代表性的民居,已做了十个。再选择比较出一些具有某类民居形式代表性,或具有较丰富的化内涵、做出来具有一定资料性、可读性的民居,则要多费一些周折和思考了。  相似文献   

14.
在文献考证和遗迹调查的基础上,对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形制进行了归纳和梳理,进而探寻影响川西民居演变的主要原因。研究认为:历史时期川西高原的民居可分为石室、板屋、土屋和帐房四类。在建筑材料、民居选址和民居形态上,川西高原的民居显著地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出于生产生活的便利和在动荡社会环境中自保的需要,藏羌民居的防御形式和内部功能日渐趋同;不同社会文化力量,尤其表现为宗教信仰、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藏、羌、彝族民居逐渐渲染上个性的色彩,打上民族的烙印;最后,建筑形制自身的演变也会促使川西民居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大理古城民居客栈中外游客满意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大理古城民居客栈作为研究对象,尝试建立大理古城民居客栈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通过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的中外游客满意度调查,采用实证研究、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比分析中外游客满意度,以期对类似民居客栈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研究表明:中外游客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的产品与服务是持肯定态度的;中国游客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的总体满意度普遍高于外国游客;中外游客都对大理古城民居客栈表示了很高的忠诚度。  相似文献   

16.
《旅游》1998,(5)
群星落九州———中国各族民居撷奇中国是一个传统民居类型多、造型奇的国家,如藏族碉房、维吾尔族阿以旺、西北土窑洞、徽州民宅、福建土楼、云南一颗印等。传统民居是指集中于土生土长的乡村之中,伴随着各民族文化的发展而形成的村寨和住宅。中国传统民居是中华民族建...  相似文献   

17.
1.文物概况 国内城城垣遗址,位于吉林省南部的鸭绿江中游右岸,通沟盆地西部的集安市内。遗址东距龙山约6公里;遗址南有由东向西沿城墙外侧流向通沟河的天然水壕;遗址西隔通沟河1.5公里为七星山;禹山在遗址北约1公里。  相似文献   

18.
传统民居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钢筋和混凝土浇筑的楼房已经成为建筑的新宠,不仅在城市如此,农村地区的人们也渴望有一栋阔气的小楼房,现代民居越来越多,传统民居处于边缘化,而且数量越来越少,准确的说只是在许多旅游景点可以一睹芳容。本文以土家族吊脚楼这种传统民居为个案,集中分析土家族吊脚楼在旅游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河北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沙河市发现多处带有明确纪年题记的民居,或为单体建筑,或为组群建筑,主体结构多为砖木混构,少数为砖石结构,其建筑样式及风格多样,年代涵盖了自清代嘉庆十六年(1811年)至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的多个历史时期。本文选取了其中保存较好的8座(组)民居进行了介绍,希冀对河北西南部丘陵、山区的传统民居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夏氏民居     
也许这种建筑样式的民居现已不多。我去的时候 ,这里只住着三个人———一位画家 ,6 0来岁 ,深居简出 ,研习艺术 ,且多有作品见诸展览或报端 ;一位发已谢顶如日中天的文物工作者 ,也在工作和事业上颇有建树 ;一位潜心“毛泽东祖籍”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 ,整日足不出户 ,查史籍 ,发信函 ,其研究正大有进展———就这么三个人。三个人便成一个世界 ,这世界为这民居创造了一种神秘、静谧、深邃的氛围和环境。夏氏民居在河南原阳县城内 ,建于明末清初 ,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院内花木扶疏。夏夜 ,如水月光会把这花木泼洒得枝影摇曳 ,幽中透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