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物世界》2015,(2):81
<正>窦庄,位于山西省沁水县东南部沁河河畔,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西依榼山,三面环水,环境优美,文化深厚,是晋东南地区明代中后期名重一时的大型古堡建筑群,是研究当地社会生活、经济发展、民俗民风的重要物证。  相似文献   

2.
《文物世界》2015,(1):81
<正>店头,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村落傍风峪沟依山而建,紧邻古晋阳通往陕甘宁的交通要道。村落背山面水,分布面积约4.5万平方米。村内街巷纵横,基本保持了原有格局风貌。民居坐北朝南,呈明清建筑风格。院落为窑洞式四合院,窑洞石砌,或单层,或上下两层,下层窑洞多有暗道相通,洞中有水道、磨房、仓库等,结构独特,防御功能突出。  相似文献   

3.
《文物世界》2015,(2):2
<正>丁村,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南4公里汾河东岸,是明清民宅建筑群。村内有明清民宅院落33座,房舍498间,占村庄大部分面积,是明清时期丁村的原有布局,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一件件精美的雕刻,都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似文献   

4.
<正>阎景村,位于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现存历史街道与建筑有小西门巷、大西门巷、宁家巷、后沟巷、贾家巷与结义庙、送子娘娘庙、老爷庙以及李家大院,是晋南唯一晋商大院李家大院的所在地。李家大院既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晋南民居典型代表,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及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  相似文献   

5.
<正>李家山,位于山西省临县碛口古镇南2.5公里处,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李家山村的建筑均以水磨砖对缝砌筑,砖、木、石雕及精美匾额比比皆是。建筑形式多以砖拱顶(窑洞)明柱厦檐四合院为主,且依山坐楼。侧房、马棚多为一泼水和双泼水硬山顶瓦房。街道高高低低,用条石砌棱,用块石铺面。水路布局合理,沟心卷洞,送出村外,是各大美术院校师生,美术、摄影爱好者采风创作的好地方。  相似文献   

6.
<正>悬空村位于山西省宁武县涔山乡。村庄背依悬崖,面临深渊,建在海拔2000多米的绝壁上。房屋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多数房屋前部以木桩支撑伸出崖外,各家户门前搭设木板互连成村中唯一一条空中村道,长约1公里。整个村落犹如悬于空中。一条石砌台阶小道是村庄唯一对外通道。该村落的发现对研究当地传统民居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7.
<正>后沟,位于晋中市愉次区东赵乡。据考古发现,至迟在唐代已有人居住。村落四面环山,沟壑纵横,龙门河自东而西从村前流过。村落格局基本保持历史原貌。村内有观音堂、古戏台及清代、民国时期土窑洞,层窑叠院,错落有致,依崖就势,随形生变;地下排水系统完善,设计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文物世界》2015,(1):2
<正>大辿(chan),位于阳泉市盂县。据村内现存石造像座铭文记载,早在金承安二年(1197)就有人在此居住。元、明、清均有增建。古村落四周群山环绕,沟壑连连。村落东、西、北三面围合封闭,南向开敞,仅有一条道路与外界相连。分布面积约2.2万平方米。村内现存古街道、古民居、古寺庙等建筑遗存。街道蜿蜒崎岖,多由自然山石铺砌而成;古民居38处,依山而建,土石山墙,木构前檐,隔扇门窗,形式有单层、有二层;古寺庙现仅存飞仙庙和观音庙。现存建筑为清代风格,建筑格局保存完整。  相似文献   

9.
<正>夏门古堡,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夏门镇,始建于明朝万历中期,终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历时三百余年,完整地保存了大小院落60余幢即街巷、院落、堡墙、堡门等。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群,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可居,可赏,可御,可逸。既具北方民居高大雄浑之气势,又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堪称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群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10.
<正>砥洎城,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镇,三面环水,呈半岛状。创始年代不详,砖砌,城内道路规则,城周筑环城路,其余均为住宅巷道,各种设施齐备。城内面积约37000平方米,类似古代城市建制的规划,共分为10个街坊,摆布井然有序,高低错落有别,巷道形成许多丁字街口,且巷深墙高,道路显得尤为狭窄。住宅之间每自巷顶架设过街楼相通,人行方便。民居大多为单进式二进院,每坊之中院与院连为一体,相互连接,四通八达。  相似文献   

11.
<正>师家沟,位于山西省汾西县城5公里处,地势北高南低,三面环山,南边临沟,避风向阳。师家沟的清代窑洞民居群兴于清乾隆三十二年,相传是由师家四兄弟做官发达后始建。两百多年间,历经几代精心修筑扩张,形成总面积5万多平方米的集群型、家族式的综合体。它的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北方与山西的民居特色,分为主体和附属建筑两部分。  相似文献   

12.
郭峪村位于山西阳城县北留镇,攀溪河谷中游,与陈氏皇城村仅数百米之遥。就历史而言,在唐朝就已有建置的郭峪村更为悠久,也更为辉煌。郭峪村现存的元代汤帝庙、明代民居、明代蜂窝城墙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郭峪村文风兴盛。由唐至清,郭峪村考取功名者多达80余人。特别是在明清两朝,郭峪村一共出了15位进士和18位举人,甚至出现了一门四进士的科举世家。唐代古村——郭峪村@子欣  相似文献   

13.
<正>郭峪古城是太行山麓一座唐朝初年开始建置的村庄。城堡依山傍水,雄伟壮观。城内豫楼高耸,官宅豪华,民居典雅,是中国乡村独具特色的古代建筑群。郭峪古城建于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是郭峪村在屡遭劫难之后为避战乱自保而修建的。当年郭峪村曾遭到陕西农民军的4次骚扰。在全村死伤惨重的情  相似文献   

14.
古村落     
平湖南河头南河头位于平湖市城关镇,东接建国路,西至迎瑞桥,全长300米,一条甘河流经其间,古建筑皆坐落于甘河两岸。据清光绪版《平湖县志》记载:“……西之北由胡家汇为横街,一曰鸣珂里,俗称南河头。”古时鸣珂里齐景乡二十一都,1430年平湖设邑后, 归当湖镇,其时,鸣珂里已具街区规模。甘  相似文献   

15.
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胡道生 《人文地理》2002,17(4):47-50
古村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旅游地,其开发利用有其独特的个性。本文试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文章对黟县古村落旅游资源进行了评述,指出可持续旅游是其开发的目标,基于此文章提出其旅游开发的原则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沧桑》1995,(3)
十一位古稀老人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给他们子孙后代置下了跨世纪的产业 “苍龙日暮还行云,老树春深犹著花,余热生辉竟储宝,造福子孙争富财。”这四句话是我们从北留镇郭峪村老年山碑记上抄下来的。它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年代在共产党领导下,11位古稀老人植树造林,大战800亩荒山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7.
古村落——独特的人居文化空间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刘沛林 《人文地理》1998,13(1):34-37
本文认为,中国聚落中的古村落,作为一种传统的人居空间,有着它独特的人居文化思想。一是贴近自然、融于山水,有着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环境构想;二是受"世外桃源"居住模式的影响,使追求恬淡、抒情风格的村居生活逐渐成为人们的向往;三是注重血缘,聚族而居,因此礼制秩序和睦族之风表现明显。以古村落为实例的"人居文化学"研究是对当前日益兴起的"人居环境学"研究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8.
<正>城村,坐落于武夷山市的正南面,距市区35公里、主景区21公里,是武夷山一个历史最久远的古村落。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城”的武夷山闽越王城的遗址就在这里。1996年12月,闽越王城遗址被国家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  相似文献   

19.
<正>城村,坐落于武夷山市的正南面,距市区35公里、主景区21公里,是武夷山一个历史最久远的古村落。被誉为“江南第一古城”的武夷山闽越王城的遗址就在这里。1996年12月,闽越王城遗址被国家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全国第四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城村作为武夷山最主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而在其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如今,城村已经以自己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20.
南漳漫云古村落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新成果,其独特的景观价值、文化价值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设计理念,建造方式体现了“天人合一”核心思想,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是鄂西北建筑的代表.本文以南漳漫云古村落为例,对古村落的发展演变、结构布局、建筑特点以及保护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根据古村落的发展特点,探讨当前形势下南漳漫云古村落发展与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