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家》2017,(8)
<正>玉佩饰即古人系在身上,用作装饰的玉质器物。在考古发掘品中,我们也常见到一些木俑、陶俑身上佩挂着精美的玉佩。古代中国人认为,玉具有神秘色彩,它是山石之精灵,能够驱凶辟邪,给人带来福瑞。同时儒家还将其温润坚实的质地,比德君子而加以崇拜,并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之君子必佩玉"之说。所以从古至今,玉质佩饰始终是人们重要的佩戴装饰品。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玉文化十分繁荣,无论是皇家还是民间,用玉均已  相似文献   

2.
刘桢年谱     
刘桢  李振宏 《史学月刊》2001,(3):110-115
世路崎岖,从古皆然。与时俱进,君子之志。大地尚有缺陷,气候靡弗参差,予何人斯,敢求如意无忧,而后苦志履坦而始前往?此不易之。遭逢每堕人之志气,德慧术智存乎疢疾,衡虑困心然后愤发。若恬适其境而顺遂其心,则必至于荒淫而成下流矣。此中几见有上达哉。不论夷险,黾勉罔懈.惟圣能之。圣贤且无暇逸,人非圣贤,何可虚縻岁月?此古人所以惜寸阴也。予幼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章,窃自叹日,吾夫子一生何尝错过片时,到得老来,历数从前,所以年年有可纪之功。  相似文献   

3.
系玉人 《收藏家》2000,(1):48-53
“君子佩玉”是一种雅说。我对玉的喜爱,完全出于一种情感。玉器质地之坚硬、透润,色泽之丰富,雕功之细腻,均使人倾倒。但囊中羞涩,多年来不敢对她的爱作进一步的追求,所以从未萌生拥有的念头,虽被诱惑,与只能敬而远之,神而思之。改革开放,手头也略为宽裕,压抑多年的欲望突然汹涌澎湃,想想已是暮年,满足自心一点小小的愿望,也不算奢侈。于是与  相似文献   

4.
书家     
丁杰 《文史月刊》2009,(5):48-5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在《论书》中说:“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按照苏东坡的说法,只有君子才能成为真正的书家,才能将字写得好。而小人是写不好字的,那些小人写出来的字,不仅没有君子风范,反而会有小人习气。  相似文献   

5.
叶茂林 《丝绸之路》2013,(11):69-73
在史前"巫玉"时期,玉为石之美、石之精,为神物,为祭器,是沟通神与人、天与地的原始宗教法器和道具。在上古"王玉"时期,玉为君子人格国格的显示,为权力身份等级符号和神圣象征的礼器。在中古"民玉"时期,玉成为人们心中崇尚的圣洁高贵的灵瑞祥符,是贯通高堂圣殿与普照民间凡俗的祥和灵物瑞器。玉石之韵,包含了中国人审美观念的追求,包含了原始天人观的哲学思想,蕴含了崇高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6.
徐媛媛 《收藏家》2015,(4):33-36
"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人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君子如玉,如玉君子,当美玉之德成为君子的道德标准和修身规范,玉制的文房珍玩也自然而然的进驻了追求玉之美德,并以其作为培育自身的修养为目标的文人的书房。  相似文献   

7.
在《诗经》时代,"小人"和"君子"都是宽泛的称谓,士卒和庶民皆可称之为"小人",而有钱有势的贵族和身处下层的平民皆可称之为"君子"。小人和君子之分并不关涉道德。在《论语》时代,小人和君子均被贴上了道德标签,一贬一褒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8.
郑淼文 《神州》2011,(9):78-80
自古至今,人们对于君子这一定义的理解各有不同,到底如何理解君子的概念,何为真正的君子呢?《论语》在这里讲到了君子。"君子"在最初既非"道德之称",而是贵族在位者的专称。"君子"之逐渐从身份地位的概念取得道德品质的内涵自然是一个长期演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大概在孔子以前早已开始,但却完成在孔子的手里。子日: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这句话就是说把实际的行动摆在言论的前面,不要光吹牛而不做。先做,用不着你说,做完了,大家都会  相似文献   

9.
扬雄是汉代大儒,其治学思想主要体现在《法言》之中,并影响深远。扬雄治学思想的核心是"学者,所以修性也","求为君子"是治学的目标。"君子"是品德高尚、言行谨慎的人;经过努力,人人可以成为君子。要想"求为君子",必须树立成为君子的志向、选择品行俱佳的老师,并为此坚持不懈地学习。具体的学习方法则要靠自身勤学精思、与朋友切磋琢磨,还要努力践行学、思所得的圣人之道。  相似文献   

10.
张海军 《收藏家》2013,(7):72-74
玉,一个美好的字,它伴随着一个民族度过了漫长的岁月。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中国人使用玉已经有7000多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人们给玉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寓意。从古到今,不少人把它当做家传之宝或者定情之物,甚至认为是君子的象征。在长沙市博物馆的库房里,就收藏着数千件玉器,时间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清末民初,其中尤以战国两汉时期最为精美,而这其中可以算得上是绝世珍品的当属1974年12月  相似文献   

11.
君子是儒家比较重要的概念,是儒生们追求的理想人格。《大学》作为儒家一部重要的经典著作,其从君子之意、君子之性、君子之径构建了一套有体系的君子观,即君子意为"慎独者","明明德"是君子之性,"格物致知"君子之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孟子》"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一段文字本义予以阐释与解说,指出"君子之所以教者五"论的是教育方法(或方式),其方法确有层次之别,古人训释此句有言"教民之道有五品",其所谓"品",即是言等级,言层次,然其等级、层次绝非是对学生进行的层次分类。针对《中国教育通史》有关阐释给予商榷讨论,致力恢复孟子教育理论的历史真实,同时进一步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对学生不做定性的层次分类,能更好地体现科学的教育之道。  相似文献   

13.
<正>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意思是: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合理并使人信服,不能以理服人,事情也就办不成了。……所以,君子必须重视名分的正当性、行事的合理性,不能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由此可见,"名"对世事万物之重要。名与实又密切相关,《庄子·则阳》云:"有名有实,是物之居;无名无实,在物之虚。""名者,实之宾  相似文献   

14.
中国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赋予了玉深邃的哲理与内涵。本文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玉文化的内涵、佩玉习俗的文化艺术风格以及晋侯墓地出土的玉璜组佩三个方面的探讨,从中了解该时期"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独特佩玉文化。  相似文献   

15.
历来对"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句话的传统解释是"君子偶有不仁,小人绝不会仁",而被杨伯峻等人因不甚圆通而质疑。杨伯峻提出此处"君子"、"小人"或以社会地位而言,牛泽群则以君子有广义、狭义之分而论证"君子中有不仁的人"。纵观论语全文,孔子对道德君子的定义其实是很明确的,反而"仁"却不止有一种解释。认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更明晰这句话的应有之意,进而对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孔子伦理思想的认识并发挥其当代价值,起到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祝静 《文物世界》2013,(1):8-11
无需豪华的铺陈,不必高妙的渲染,一切归于质朴自然。玉,上善若水,润物无争;玉,美石也,珍宝也。华夏祖先择美石琢器,记录人类生活、社会变迁。君子必佩玉,如飞鸿轻羽融人深远的碧天。玉,华贵而淡雅,而玉饰为龙凤者则为至尊至荣。  相似文献   

17.
敬畏生命     
正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们应当恭敬与珍爱地对待生命。古人说,人必须有三畏:畏天,畏地,畏己。畏天就是要顺应天道与自然;畏地则是心怀感恩,珍惜我们的生存空间和环境中的万物;畏己就是敬畏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敬畏之心,古人如此,今人亦然。只有我们拥有对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勃勃生机,呈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漠视生命,肆意践踏人类性命的暴行,必将受到人民的审判、正义的严  相似文献   

18.
《旅游》2003,(12):48-49
我国有尚玉传统、尚玉文化从两方面说。就玉的特性,我认为是不可居无玉的。这话是从苏东坡不可居无竹借来的。竹和玉都被古人以君子喻或喻为君子。玉很多人并不了解。不是古人不了解,是当代人不了解。古人中,以孔子为代表,提出“君子比德于玉”。古人还有玉有五德说,五德一是仁,二是义,三是不趾高气扬,有礼貌,四是有智,五是心地透明有信,也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德。  相似文献   

19.
信仰和修为     
<正>带着敬畏和朝拜之心踏上大足。宝顶山的此尊千手千眼观音手臂伸长若手之丛林,或可称为"千臂千眼观音"。作为密宗造像的千手观音与其他六观音——圣观音、十一面观音、马头观音、准胝观音、如意轮观音、不空羂索观音合称七观音。何谓千手眼?除本尊两手两眼外,四十手四十眼配于二十五有而成,寓千手千眼!830只手、88平方米、近8米高、有800余年历史,按守护了一辈子的老馆长郭相颖的话说,每天都在"掉损"的千手观音在修复团队  相似文献   

20.
张荫桓之死     
正在人们的记忆中,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位志士被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殊不知"六君子"之外,还有一位捐躯者不应被遗忘,虽说他遇害不在菜市口,遇害时间也比"六君子"晚了近两年,但他也是因那场变法而获罪,也是面对砍头毫无惧色,从容就义,成为因变法而殉难的第七位君子。这位值得后人称颂的维新志士,就是官至户部侍郎兼总理衙门大臣的张荫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