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85年5月,在句容县城东里许的房家坝,农民在挖鱼池时发现3件窑藏青花瓷器.现介绍如下:青花云龙盖罐一件(照片一).通口20.5、口径19、最大腹径33、高28、底径18.6厘米.直口,肩以下渐广,自腹部最大处以下内收,矮圈足.器表白底青花,底釉白中泛育.釉质肥厚浓重.有砂眼.盖为荷叶形,盖上绘荷叶筋络,  相似文献   

2.
元代的青花瓷器,处于青花瓷发展史中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由于出土和传世器物较少,很受国内外人士的重视。为提供一些研究资料,特从我馆藏品中选出四件,简介如下: 一、青花月梅蒜头瓶高15、口径2、底径3.8厘米。从口沿至腹部画弦纹七道,以间隔其它花纹,口沿之下描绘蒜瓣纹一周,颈部划回形雷纹,其下描绘梅花月亮,再下则描绘卷草纹一周,颇别致。青花呈色淡雅,浓处稍泛蓝黑色,应属国产青花料。圈足稍往外撇,底足露胎留有不规整的刀削痕。胎质较薄,造型精美,是元代青花  相似文献   

3.
1988年3月,九江市博物馆征集到一批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墓出土的青花瓷器等文物。据发现者介绍,这座墓约长3、宽1米,用青砖砌成,上用麻石平铺,石长1、宽0.4米。现将出土文物介绍如下。青花双耳连座香炉 1件。平唇,直沿,双耳,束颈,鼓腹,腹下三足,与六边形座相连。座底部内凹。腹部饰折枝菊花纹两  相似文献   

4.
青花是一种白地蓝花釉下彩的瓷器。由于它的色调和纹饰美观大方,长期以来深受人们的欢迎,直到现在仍在继续烧造,它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青花的制作方法是先在预先制好的白色瓷胎上用青料描绘成各种花卉图案,然后上釉用高温火(1000℃以上)一次烧成。青花的主要着色剂是氧化钴,在我国南方江  相似文献   

5.
杨得鸿 《收藏家》2008,(12):83-86
2005年7月12日,位于伦敦圣詹姆斯区国王街8号的佳士得拍卖公司,伴随着落槌声,将中国景德镇生产的元代青花瓷器“鬼谷子下山”人物大罐推向了亚洲艺术品拍卖历史最高的价位,震撼了全世界的古董界和收藏家。  相似文献   

6.
王伟力 《收藏家》2004,(4):48-50
自本刊周方清一文后,各方面反响迥异。今选择王伟力先生文章刊发,以飨读者,而不同的意见我们将继后登载。  相似文献   

7.
“从十六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叶,就是从嘉靖到万历年间,是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萌芽最显著的阶段。”①具有数百年瓷业史的江西景德镇,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明万历年间的烧造状况,是集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朝瓷业发展之大成,突飞猛进,开辟了国内外的广阔市场,呈现出晚明瓷业史上空前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8.
朱亦梅 《丝绸之路》2009,(18):18-20
在陶瓷装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有青花瓷那样巨大的影响。从商代的原始瓷算起,一直是以铁为呈色剂的青瓷为主。尽管从唐代开始盛行白瓷和彩绘瓷,又经过两宋瓷器生产的百花争艳,青瓷始终保持着统治地位。元代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特别是明代永宣以后.青瓷在瓷器生产中的盟主地位为景德镇青花瓷所替代,从而进入青花瓷的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博物馆藏有两件元代青花瓷器:一为青花折枝莲纹(匚也);一为青花云龙纹玉壶春瓶。现介绍如下: 青花折枝莲纹(匚也) 1986年江西鄱阳县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民族。瓷器的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大贡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过程中,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绚丽多姿的瓷器品种,令人喜爱的青花瓷器便是其中的一种。所谓“青花瓷”,则是指用钴料在瓷胎上描绘图案,再涂上透明釉,置于高温下一次烧成后呈现出蓝色图案花样的瓷器而言的。所以可以认为青花瓷器是一种釉下彩瓷器。这个瓷种与其它种类瓷器对比,有着明  相似文献   

11.
孙欣 《收藏家》2006,(12):23-26
元代是景德镇制瓷业日趋成熟、承前启后的重要转折时期。元代景德镇青花、釉里红瓷器的成功烧造,对后世制瓷业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从而决定了明清制瓷业的发展方向,也奠定了此后景德镇成为中国制瓷业的中心地位。关于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学术界和民间收藏界有不同的意见,但元代景德镇巨大的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则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精美的“至正型”元青花瓷器,不经过长期的“量”的积累,是难以达到这种“质”的飞跃的。本文拟从生产力的角度对元青花瓷器的存世量谈几点认识,以赐教各位专家和收藏家。一、从宋、明景德镇…  相似文献   

12.
周方清 《收藏家》2004,(1):60-60
自50年代迄今发现的元青花瓷器,全世界范围内仅200余件,其中大多藏于土耳其、伊朗、日本,欧美一些国家有少量传世品,国内发现的则全部来源于考古发掘。关于元青花的问题无疑是应该非常慎重的,但我们接触到的民间收藏爱好者却多有收藏。本刊首先选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周方清先生的一篇文章,以期引发关于元青花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瓷器的伟大传统在好几个世纪中启发了各种模仿者。在艺术史上,一种模仿的传统先是对遥远地区过去荣耀的揣摩,进而采用自己方式和形状,然后形成全新方向的重要创造力。奥斯曼土耳  相似文献   

14.
陈润民 《收藏家》2000,(12):59-64
清代康熙朝历时61年(1661-1712),这时期经济、工商业兴盛,海外贸易繁荣。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正式恢复御器厂后,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在规模和工艺技术上都有了很多创造和革新。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瓷务管理方面由皇帝亲自选派督陶官,这些督陶官由地方官巡抚监管窑务,有的驻镇,有的遥领,督造宫廷御用器物。官民窑并举,欣欣向荣,呈现了兴旺发达的景象,清人陈浏曾赞誉说“世界之瓷,以吾华为最,吾华之瓷,以康雍为最”。康熙朝虽然五彩瓷器以及各种色釉瓷也很著名,但瓷业生产仍以青花为主流,显示出青花瓷器蓬勃发展的盛况。康熙青化瓷素以其胎、釉精细,青花鲜艳,造型  相似文献   

15.
明代景德镇御窑厂烧造的宣德青花瓷器,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以古朴,典雅的造型,晶莹艳丽的釉色,多姿多彩的纹饰而闻名于世,与明代其他各朝的青花瓷器相比,其烧制技术达到了最高峰,成为我国瓷器名品之一。其成就被称颂为“开一代未有之奇”,《景德镇陶录》评价宣德瓷器:“诸料悉精,青花最贵。”宣德青花烧造数量上也是空前的,据《大明会典》记载,宜德八年(1433),朝廷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件的任务。其中青花占大多数,由此  相似文献   

16.
青花瓷器早自十三世纪的元代,就在我国景德镇进行大量的生产。明清两代,瓷业的发展经过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使青花瓷器成为我国瓷器工艺中的主流。从现有传世的物品看来,青花瓷器比其他任何瓷器的数目都多,造型和纹样也极为丰富,说明当时曾经大量生产。自明末崇祯至康熙初年四十年间,景德镇的瓷业由于连遭战乱破坏,有些品种逐渐停烧或失传,青花瓷器在数量和质  相似文献   

17.
林尊源 《收藏家》2007,(10):37-42
青花瓷器的鉴定要领主要可从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青料发色、工艺制作等六个方面入手细心观察,根据器物所反映出来的特有的时代特征进行鉴定。通过全面分析、反复比较,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各个朝代之间差异,抓住本朝代器物基本特征,进一步熟悉各种仿品、赝品、造假手段,并能从中找出带规律性东西作为有力依据。先从器物整体观察为主,再以局部(细部)推敲为辅,以点带面加以总结。但不可以偏概全,如只攻其一点、不  相似文献   

18.
青花瓷器是我国古陶瓷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优秀品种之一。起源干南代,发展于元代,成熟于明、清,并成为上流,一直沿用至今。清代是中国青花瓷器的高度发展时期,陶瓷史上的黄金时代,各种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云集景德镇,形成该镇“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繁荣局面。体制上承袭明代,继续在景德镇设置御窑厂烧制宫廷御用瓷,并实行官搭民烧的办法。清代青花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最能代表景德镇制瓷工艺水平的仍然是官窑产品,品质精良,主要担负着朝廷陈设和生活用器及对内外赏赐和交换的需要。而民窑青花风格上则表现出自然、淳朴、流利,富于艺术气质。  相似文献   

19.
清嘉庆道光青花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润民 《收藏家》2001,(8):46-52
嘉庆至光绪这一阶段属于清代中晚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衰落,社会开始发生动乱震荡,内忧外患不断,景德镇瓷器生产也受到了影响,制瓷水平明显呈下降趋势。正如《陶雅》一书记载:“嘉道而降,画工、彩料,直愈趋愈下。”在历史上有关这一阶段瓷器制作工艺等方面的文字记载  相似文献   

20.
陈润民 《收藏家》2002,(3):38-42
明初随着政局的稳定,社会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大大推动了制瓷工艺的进步。青花瓷器的烧造,在元代的基础上更加完善,制作技术更加纯熟,并且不断创新,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看,都有很大提高,成为当时瓷器生产的主流,这与当时制度的完备与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很大的关系。明代初年,景德镇就开始设立官窑,官窑的建立与皇室的高度重视是密不可分的。永乐、宣德时期开始,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