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谈古代三彩釉陶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唐三彩”名称的由来“唐三彩”是盛行于中唐时期的一种低温三彩釉陶的简称。它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钻、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着色剂,用铅作助熔剂,在大约800℃的温度中烧制而成。用以上几种矿物作釉料着色剂,根据各种元素的含量多少,釉色分别可呈现深绿、浅绿、翠绿、蓝、黄、白、储、褐等多种色彩①。“唐三彩”集各种色彩于一体,交错融合、斑斓华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唐三彩虽说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中的一个伟大创举,但这~名称,古书中却缺乏记载。开始因出土器物多为红、绿、白三彩,又多出自唐墓,故人们俗称“…  相似文献   

2.
界首土窑民间三彩釉陶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陶瓷艺术是民间艺术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当然也不能背离民间艺术的一般规律。陶瓷的发明,出于民间,它的服务对象也是普通老百姓,它的作者是民间艺术家,它的生产技术是民间手艺,它的烧制也出于民间匠师,所以,它是地地道道的民间艺术。笔者在1998年至2002年间,五次考察安徽界首民间土陶工艺,重点考察界首土窑生产的三彩釉陶,这种陶器的表面装饰颇具特点,其刻花、画花的内容,大量表现当地节令时俗和地方戏曲,陶艺艺人的创作,也兼有自娱性和娱他性的特点。在考察中,我们感到影响界首民间陶瓷艺术发展方向的因素主要有三,即地域环境、人文因素和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九年,在西安西郊中堡村的一座盛唐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大批绚丽多姿的三彩及彩绘文物,其中的三彩载乐骆驼(图版叁:1),以其精美的造型、艳丽的色彩、逼真的形象而为世人所注目。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骆驼通高48.5、乐俑高11.5厘米。骆驼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昂首张口,舌尖上卷,两耳竖起,作仰天嘶鸣状。骆驼周身施白釉,并饰有赭黄色釉斑;头顶、颈部、前腿上端的长毛及尾巴均施赭黄釉,尾巴自然贴于臀部右侧,呈弯曲状。驼背上垫一椭圆形蓝色须边的毯子,两峰之上架有深绿色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伊拉克中部萨珊时代釉陶的制作技术,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能量色散X射线探测器(EDS)对釉陶样品进行了研究。用金刚石圆形锯将各种陶器碎片切成小的截面样品,在切割过程中尽量使同一片样品既含有胎体,又含有内外釉层。将样品嵌入环氧树脂中,用金刚砂纸进行打磨,然后用金刚石研磨膏磨光亮,使得样品厚度约为1μm。在60倍立体显微镜下观察截面的釉层颜色以及胎釉形态,然后将它们加一层石墨涂层。  相似文献   

5.
沙武田 《文物》2021,(2):51-58
<正>三彩驮囊骆驼作为唐墓"旧材料",是大家熟知的考古资料,西安、洛阳两京地区多有出土。作为丝绸之路象征符号的骆驼[1],自北朝、隋唐以来,一直是体现墓主死后世界生活和所拥有财富的常见随葬器物[2]。颇为有趣的是,从历代墓葬出土的各类骆驼看,古代艺术家在强调千姿百态的骆驼形象的同时,往往会把观者的视线聚焦于双峰间驮载着的五花八门的物品,  相似文献   

6.
在中日悠久的文化交流史上,茶道文化是其中光彩夺目的篇章。日本自荣西禅师从宋朝输人菜种,著(吃茶养生记》以后,饮茶风习就以禅林为中心而逐渐推广起来。到了元代,通过日本人元僧的介绍,中国的品茗方式唐式茶会(或简称“茶会”、“茶寄合”)也传人了一衣带水之隔的邻邦。后来唐式茶会又逐渐单纯化、日本化,形成独具大和民族特色的“茶之汤”(即“日本茶道”),“普及了静寂闲雅的趣味”,予日本社会和文化生活以深刻、久远的影响。在中国茶文化传到日本的历程中,在日本国曾留下了许多与茶道文化有关的书法、绘画、陶瓷器等中国…  相似文献   

7.
孙新民 《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2):75-77,104,封底
唐三彩是一种流行于唐代的铅釉陶器,也是唐代陶瓷手工业的一个新品种。在中国陶瓷史上,唐三彩犹如一枝盛开的奇葩,以它那斑斓绚丽的色泽和栩栩如生的造型,赢得世人的普遍赞誉和喜爱。它与当时的诗歌、乐舞、书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大唐盛世的豪迈雄风。继唐代之后,辽、宋时期受唐三彩的直接影响,先后烧制出了各具特色的辽三彩和宋三彩。本文通过辽三彩与唐、宋三彩的对比研究,重点探讨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及相互差异。一辽国创建于公元916年,公元1125年被金所灭,共传九帝,历210年。辽与中原王朝的五代、北宋并立,以今天津…  相似文献   

8.
绿釉陶灶(汉代),现藏于河南博物院。绿釉陶灶修复前灶门残为四块,且有两处不规则的缺失。在前壁右边沿偏上的部位有一处磕碰口且脱釉的状况。灶体上大火眼口沿上分别有两处不规则的缺失。一小火眼口沿上有一面积为的不规则缺失。在灶面的右边沿处有一磕碰口且脱釉的状况。为使该绿釉陶灶恢复原貌,并得以稳定保存,对该器物进行了断碴清理、粘接、填缝、补缺、修型、批腻子、着色做旧等一系列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9.
骆驼与民勤     
在河西走廊东北部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瀚海起伏的沙漠环绕中,镶嵌着一道璀璨亮丽的绿色屏障,这就是绵亘数百里的民勤县。  相似文献   

10.
西瓜,素有“夏季瓜果之王”的美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消暑佳品,在烈日炎炎的夏天,人们捧起美味的西瓜,恐怕免不了想追溯一番它的身世。但由于文献记载的不足和考古资料的欠缺,西瓜的来龙去脉一直不甚清楚,以至于有些学者竟无可奈何地称其为“身世迷惘的西瓜”。 1991年8月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了一件  相似文献   

11.
绿釉陶水榭(东汉)现藏于河南博物院,该件文物存在的主要病害有:四根支柱残断、池垣上二人脱落并其中一人头部断裂、二鹅脖子开裂及马脖开裂、弓弩手左上臂开裂、丁字架上一鸟禽脱离并另一鸟禽尾部开裂、迎宾俑手上仪仗器物断裂及29处脱釉等等。为了使该器物得以稳定保存及出国展览,对该器物进行了制版、补配、粘接及着色等修复工作。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在古都西安发现的三彩窑址,对于唐三彩近一个世纪的发现和研究而言,不啻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尽管历经千年沧桑,窑址已经变得支离破碎;尽管发掘所能揭开的仅仅是冰山的一角④,但毕竟能够使人在一个新的坐标点上得以找寻一些残存的历史印记。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淄博市临淄区辛店镇安乐店一号墓出土的两件战国时期的青釉罍进行了比较分析,推断是以齐地青铜罍为原型进行仿制的,应为齐国当地产品。对一件釉陶罍器盖的釉层进行了无损ED-XRF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该器物为铅釉陶,这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铅釉陶制品。  相似文献   

14.
侯马东周陶范的造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省文物管理工作委员会、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侯马考古队,在几年来的考古发掘中,获得了很多铸造铜器的陶范,尤其是1960—1961年之间,在侯马牛村古城以南约3,000平方米的遗址中,发现了大批的陶范,其中有一百多件保存的非常完好,能成形配套。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与铸造铜器有关的其它遗物。根据这些情况推测,这里可能是一处古代的铸铜作坊遗址。这些陶范,不仅造型优美、生动,花纹精致、美观;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实物能反映出我们祖先在铸造技  相似文献   

15.
三彩器作为中国陶瓷器中的特殊种类,滥觞于唐代高宗时期,一经出现便很快在东西两京的皇室、贵族中广为流行,主要用来制作墓葬中随葬的俑和其他明器,只有极少数用于建筑构件。盛唐时最为发达,品种多至近百,数量也大为增加。到了晚唐,三彩遽然减少,在出土遗物中几近销声匿迹。但此后仍然一直不绝如缕,从宋、辽、金、元的墓葬中都曾有发现,明清又以“素三彩”独树一帜。其中金元时期的三彩因其传世、出土的数量都很少,使学术界和收藏界难以对其有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浅析湖田窑青白瓷的釉色与造型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田窑是我国古代的一处著名窑场,《陶记》、《南窑笔记》、《景德镇陶录》等文献中都有记载,如“若夫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①。窑址在景德镇市南河河畔竟成乡的湖田村,距市区约4公里。东临三宝蓬瓷土产地,南依森林密布的南山,西连匣钵原料“老土”产地马鞍山,北濒南河。窑场遗迹与遗物堆积的面积达40万平方米。建国后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起豪猪岭、西到602所水泵房、南自狮子山,北至南河为重点保护范围。主要包括豪猪岭、琵琶山、刘家坞、乌鱼岭、葫芦窑和马蹄窑等。自80年代中期起②,为配合基本…  相似文献   

17.
东周的铜编钟乐器,器形独特,铸造技术复杂。本文对造型工艺中的组装技术进行专题研究,试图解决这个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8.
呼啸 《南方文物》2022,(2):285-290+2+301
<正>2012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到一组三彩彩绘庭院模型(以下简称陕历博征集庭院),当时残损为200余片。经过多年拼对修复,复原为一套完整的庭院(封二:图一)。整套庭院共由24件组成,包括房屋12件,亭子2件,拱桥1件,以及其他杂器9件。这套三彩庭院制作精美,组合完整,结构清晰,为探讨唐代三彩庭院的时代、产地、布局等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汉代釉陶属低温铅釉系统。它以普通黏土为原料,以铅的氧化物为基本助熔剂,以铁或铜的氧化物为呈色剂,在700~900℃的低温下烧成,器表呈现出红褐、绿、黄等色。釉陶器的产生丰富了陶器的装饰技法,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而且,汉代釉陶既秉承了原始青瓷和印纹硬陶的施釉或装饰工艺,又影响了唐宋乃至明清的三彩或低温颜色釉的产生和发展,所以,汉代铅釉陶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独特意义。低温铅釉陶产于何时迄今未有定论。传统观点认为,以关中地区发现的西汉武帝时期的墓葬所出之釉陶最早。此外,其产生是否受到古埃及碱金属硅酸釉的影响,长期以  相似文献   

20.
扬州出土的古代波斯釉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苏扬州在唐代是商业繁华的重要贸易港口之一,各国商人云集。据《旧唐书·邓景山传》载,当时在扬州的波斯人达数千人之多。唐人笔记及扬州地方志中常提到"波斯邸"、"波斯庄",表明不少波斯人在扬州长住。扬州出土的唐代陶俑中,也可见到波斯人的形象。最近几年在扬州三元路、汶河路等地发现的罕见的波斯釉陶器皿残片,其数量之多,更加证明当时居住在扬州的波斯人为数众多,同时也说明唐代扬州与波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