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王健丽 《收藏家》2011,(7):54-58
鸡首壶俗称鸡头壶,也称天鸡壶,是指壶身一侧贴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创烧于三国末年南方窑口,流行于魏晋南北朝、隋时期,隋以后逐渐消失,起而代之的是执壶。鸡首壶的样式应该说是从盘口壶演变而来,在盘口壶的基础上,肩部两侧加有鸡头和把手。  相似文献   

2.
刘慧中  潘娅 《南方文物》2014,(3):187-188
<正>鸡首壶是指带有鸡首状流的盘口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演变,至隋朝盛行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鸡首壶的发展和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器的一个重要类别,鸡首壶在当时非常流行。以往对鸡首壶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不同时代造型的演  相似文献   

3.
浙江绍兴县出土西晋青瓷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绍兴县出土西晋青瓷器周燕儿1991年12月,浙江省绍兴县马鞍镇大源村在建造杭甬高速公路试验段时,于大山西北坡发现一座砖室墓。县文管所闻讯后,即前往现场调查。结果墓葬结构被毁,墓内随葬品已取出。收集到的有谷仓、碗、钵、鸡首壶、盘口壶、直筒罐、狗圈等...  相似文献   

4.
涂师平 《收藏家》2013,(1):61-62
中国古代瓷器有一种很典型的器物——鸡首壶,又名鸡头壶、天鸡壶、罂,这种壶是一种将壶的流(嘴)捏塑成鸡头状的盘口壶,它创烧于三国末年,经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的发展、演变,盛极一时,隋以后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5.
大部分学者认为,鸡首壶在发展形成中,鸡首经历了由不通到通,由装饰性到实用性的过程。本文以鸡首壶的鸡首与壶身是否相通为出发点,分阶段考察鸡首壶鸡首与壶身相通与否的情况,再结合鸡首壶器型大小、出土墓葬规模、出土位置、出土数量以及窑址出土鸡首壶的情况等,探求鸡首壶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浅谈鸡首壶的演变与越窑鸡首壶孙秀莲(辽宁省文物总店)鸡首壶习称鸡头壶,因器身置鸡头,故名。1972年,在南京市东晋墓中出土一件青瓷鸡头壶,底部刻“罂主姓黄名齐之”七字,可知这类器物晋时称作“罂”,即小口方腹的酒器。鸡首壶出现于三国时期,是越窑、瓯窑的...  相似文献   

7.
蔡钢铁 《收藏家》2002,(3):50-52
温州博物馆收藏有一批精美陶瓷器,这些陶瓷器形象地反映了温州地区的陶瓷发展史。其中瓯窑瓷器占了三分之一。瓯窑是我国南方的重要窑址,创烧于东汉,结束于元,制瓷历史长达一千多年。瓯瓷以其釉色淡雅,制作精湛和造型装饰丰富多变曾享誉国内外。为使读者对瓯窑有更多的认识,特撷取几件较有特色的瓯瓷精品详介如下。东晋褐彩鸡首壶东晋褐彩鸡首壶出土于温州市郊双屿镇牛岭村雨伞寺东晋墓,属一级文物。壶高19.5、口径8.1、底径11.2厘米。小盘口,束颈,圆腹,鸡首为流,引颈高冠。另一侧有圆曲柄,肩置两桥形系,并饰弦纹一道。口沿、柄、流及肩腹部均有褐色点彩。器身施淡绿  相似文献   

8.
1985年以来,安徽省淮南市博物馆在文物普查中陆续征集到一批出土的陶瓷器,其中多数为隋唐时期寿州窑产品,现从中精选7件介绍如下。青釉四系盘口壶1件。盘口,束颈,溜肩,长鼓腹下内收,平底微内凹,颈肩交接处竖置对称的4个双条形系,系下有双圈凹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东晋越窑鸡首壶相关出土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并实地考察了江浙两地的多家博物馆馆藏,从鸡首壶鸡首的造型艺术角度进行归纳与总结,整理出包括影响东晋越窑鸡首壶鸡首造型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因素、造型艺术特点以及艺术审美特征,得出东晋越窑鸡首壶作为当时的典型器物,其造型集中体现了时代审美对于器物的影响,而鸡首作为鸡首壶身上独具特色的部分,更是实现了实用与审美的高度融合。  相似文献   

10.
重庆晒网坝一座晋代墓葬的发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省博物馆 《江汉考古》2004,1997(1):F002-F003
2002年秋,在重庆市万州区晒网坝村发掘了一批六朝时期墓葬,其中的六号墓保存较好,随葬器物较为丰富。六号墓共出土器物66件(套),瓷器55件,有碗、罐、盘口壶、鸡首壶等器形,根据瓷器特征,暂将该墓时代定为晋代。另外,墓中还出土了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特征的金饰品。  相似文献   

11.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收藏的清代陈鸣远制"天鸡壶",堪称紫砂精品。此壶通体呈紫棠色,紫中泛红,色着凝重,光滑润泽。圆形盖,平顶中心饰阴阳鱼,周围饰五朵凸起的祥云,盖周壁饰云雷纹。壶身直口,长颈,鼓肩,肩一侧与口之间设鸡首形流,对侧设兽首衔环,收腹,平底。  相似文献   

12.
1975年,江浦县林山乡红星村高楼庄发现一座西晋墓,出土了一批青瓷器及一件铜器.其中一件青瓷盘口壶的肩部贴塑着四尊佛像.盘口壶,通高17、口径10.5、底径13厘米.盘口,矮颈,斜肩微弧,直腹,平底,肩置四个条形半环纽,通体着黄绿釉.肩部饰弦纹、网纹及联珠纹,并堆贴四尊佛像.网纹由斜方格组成,联珠纹已简化为圆圈纹装饰在网纹的上下端.佛像均为单体造像,趺坐于双狮座上.背光上有由莲瓣纹简化而来的竖短线条.头上有螺状肉髻,脸部眼球框在脸部所占比例较大,身着弧纹阴线刻通肩衣.身下双狮座  相似文献   

13.
解放以来,浙江温州地区的东晋、南朝墓葬和窑址中,相继出土了为数不少的褐彩青瓷,已引起陶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对部分比较常见而又有演变规律可循的褐彩青瓷予以介绍,并试就有关问题略谈看法。器物介绍壶 1958年温州市雨伞寺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墓出土。盘口,直颈,球腹,平底。肩塑两对称桥形系,流为引颈高冠的鸡首,弧形鋬。施青色釉。盘口、鸡首和鋬上饰褐色点彩,肩腹部用褐色圆点构成圆与半圆形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1月,泰州市西郊苏北电机厂仓库工地挖柱础基槽时,在一2米见方,深约1米的土坑中发现鸡头壶、盘口壶、双唇罐、莲瓣纹盖罐、碗等16件南朝青瓷器(图一)。这是泰州地区首次出土数量较多的成组南朝青瓷器。现将器物分述如下。鸡头壶 1件。高26.6、口径10.4、腹径18.2、底径12.8厘米。盘口,长颈,溜肩,鼓腹,下腹稍敛,近底处外撇,平底。肩一侧堆塑实心鸡头状流,鸡冠已断;与之相对的一侧装弧形把,上与口沿相连,下与肩部相接;肩左  相似文献   

15.
瓷壶史话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因此便有了盛水的壶。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壶是一种圆形深腹、小口的陶制容器。随着瓷壶的出现, 壶的用途开始细化,大致可分为:水壶、酒壶、茶壶、汤壶;器型多样化,有背壶、盘口壶、兽头壶、执壶、提梁壶;质地渐多, 主要有陶、瓷、铜、玉、金、银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质地壶的式样越来越多, 用途越来越广泛。瓷壶的出现与瓷器的产生和发展是分不开的。随着东汉时期瓷器的烧制成功,  相似文献   

16.
青瓷鸡首壶     
鸡在古代有特殊的禳灾除凶作用,古人认为鸡有御死辟恶的厌胜功能。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认为鸡是吉祥之禽,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祀典·雄鸡》载:“鲁郊祀,常以丹鸡祀日,以其朝声赤羽,去鲁侯之咎。”而鸡在民间受到欢迎,则多是因为“鸡”与“吉”字同声之故,“大鸡”即“大吉”也。鸡首壶是六朝时期的典型产品。鸡首壶作为酒器,也称“天鸡壶”。这件珍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东  相似文献   

17.
赣江河床发现的洪州窑瓷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4年4月,江西丰城市砂石公司掘沙船在赣江老蛤石上游200米处挖沙时,从河床打捞出沉船木构件及一批东汉青瓷器。其中50余件瓷器至今都较为完整,只是口部或底足微残,或是表面的釉色有部分剥落。器类有鸡首壶、双唇罐、盘口壶、罐、四系或六系罐、坛、盆等。将这批打捞出土的青瓷器与洪州窑东汉港塘遗址出土的青瓷器及江西东汉时期纪年墓出土的青瓷器相互对照、比较,可以确认:这批沉积于赣江河底的东汉青瓷器,是唐代六大青瓷名窑之一的洪州窑创烧时期的青瓷产品。  相似文献   

18.
双龙柄盘口壶是仅见于唐代的一种器物,可见有青瓷、白瓷及三彩诸种。其基本造型为:浅盘口微外侈,细颈,弧肩,圆弧腹,平底,肩部与盘口间塑立双拱背龙形柄,龙张口衔盘,其头部可辨眼、耳、镶。须等细部。胎色呈灰白、白、乳白及白中见黄褐诸色。在施釉、彩工艺上,木管是白釉、青釉和三彩釉,都仅施于壶腹中部以上,下腹及底露胎,壶内壁除盘内线及盘底施釉外,颈内壁以下露胎。但仔细观察又会发现,在这些共性后还存在着如下诸多木同:造型方面,双龙柄有直高和矮拱弧形两种,壶颈有细长带凸棱饰和短素之分,壶腹一种较鼓圆且整体有下…  相似文献   

19.
1975年,济南市东南郊济南灯炮厂工地出土了一件黑釉鸡头壶,伴出的还有两件青瓷盘口壶。出土现场情况不详,从器物的完整性推断,当为随葬品。  相似文献   

20.
宁夏固原出土新石器时代鸡首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5月,宁夏固原县程儿山乡水泉村圆峁梁修公路时,发现鸡首壶1件,现藏固原县文物管理所。这件鸡首壶为泥质灰陶,器壁较薄,手制。整体似球形,上部一侧捏塑一个鸡头,张喙,三角眼,中戳一深孔作瞳孔,稍后下方捏塑半月形小耳,脑后隆起似冠,短颈。另一侧设壶口,尖唇,微侈。口外附一扁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