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贤亮 《清史研究》2023,(1):124-137
同治九年,苏州乡绅顾文彬前往北京,开始了漫长的候选官缺活动。当年共计二十九通的家书,内容丰富,涉及顾文彬候缺的详细举动、书画收贩的理念与实践、苏州育婴堂事务的处置、顾氏家事的安排以及孙辈研习书画鉴藏的要求等内容,是顾文彬与家人观念世界沟通的重要表现。同治九年是太平天国战争后顾文彬在苏州重建顾家进程中的关键一年,为顾氏官场地位的再度攀升、家业保存、过云楼的收藏等奠定了重要的现实基础。从顾文彬家书写述的私人领域出发,可以窥探战后官场仕途重建的独特面貌与政治延续中的生活日常,也可以进一步体察士人的理想追求和大时代的脉动。  相似文献   

2.
<正>这批新发现的过云楼秘藏名人信札、手稿的鉴定、整理工作,我们是在苏州过云楼后人以及早年与顾氏家族一起共同工作过,20世纪"文革"期间负责保管过云楼藏品的权威文物鉴定专家的共同配合努力下进行的。在当今这鱼龙混杂、全民收藏的时代,这项工作应该讲是富有挑战性的。我们始终怀着对苏州地方文化名片—"过云楼"的敬畏之心,如履  相似文献   

3.
樊宁 《钟山风雨》2012,(4):57-59
位于苏州市原铁瓶巷的过云楼,由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1811—1889)及其三子顾承(1833—1882),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过云楼收藏古今书画珍品富甲吴中。这里的“书”是指法书,非指书籍,在顾氏藏品中,书籍不占主要地位,所以过云楼一向被称为藏画楼。顾承的三子顾麟士(1865—1930),字谔一,号鹤逸,祖述家风,被称为“当代虎头”(东晋画家顾恺之小字虎头),张大千赞誉他为“当代鉴赏第一人”。顾麟士一生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数悬金求之,重金收购了黄丕烈、莫友芝等藏书家散佚的古籍。  相似文献   

4.
<正>2011年5月23日,北京荣宝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囊括明代书画家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吴宽、王宠、祝允明珍品的《吴门雅集》二十四开册页,以1.48亿元人民币成为本年度春拍场上首件成交额超亿的单件拍品。紧接着的6月4日北京春拍会夜场上,元代画家王蒙的《稚川移居图》,以4.025亿元人民币成交。这两件在海内外广受瞩目的拍品,均是苏州顾氏过云楼的旧藏,印证了"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说。位于苏州市原铁瓶巷的过云楼,由官至浙江宁绍台道员的顾文彬及其三子顾承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那么,人间至宝是如何被过云楼收藏的,其间发生了哪些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正>沈栗仲绢本山水册,纵40厘米,横40厘米,纸板绫裱,对折散页,锦盒匣装,内有沈氏山水画八帧,还有方浚颐、赵佑宸、管乐、顾文彬、黎培敬、吴云、李经畲、罗振玉、谢稚柳等十一位名人题跋,是一件经沈氏祖孙三代精心收藏的传世珍宝,历史悠久,弥足珍贵。沈栗仲(1772—1853年),名道宽,字栗仲,祖籍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市)。明清时期,沈氏为甬上望族,官宦世家,明代宰辅沈一贯和  相似文献   

6.
<正>清初苏州画家"四王"之首的王翚,为送别闽籍好友陈骝返乡创作了《晴峦晓别图》(见图1)。此卷又得到当时卜居苏州的十位名士唱和题诗,可谓是诗书画完美结合的珍品。该画早年曾被苏州"过云楼"秘藏(见图2),后莫名遗失。2014年,苏州顾氏竟又偶遇此画,为支持家乡建设"过云楼博物馆",毅然花重金将其购回,并嘱笔者全面考证此画。欣然命笔,遂成斯文。一、王翚被推为清初画坛"四王"之首王翚,字石谷,号耕烟散人、  相似文献   

7.
<正>苏州顾氏过云楼旧藏《赵天裕、柯九思、赵原、顾安、张绅、吴镇六家墨竹卷》(简称元《七君子图》)和《王翚水竹幽居图卷》两幅珍贵书画于苏州博物馆建馆50周年之际正式被我馆收藏,实乃苏州文物史上的一段佳话。王石谷(1632-1717年)《水竹幽居图卷》(图1)引首为手绘百花笺,纸亦古旧。画面以平远法展开江南柳塘小景,湖面静阔,岸边茅屋、小桥,远处山岭隐现,溪水迂回,绕坡入湖。前景坡岸  相似文献   

8.
《文献》2010,(3)
<正>绛云楼藏书究竟多少?黄宗羲云:"绛云楼藏书,余所欲见者无不有。"吴骞《拜经楼藏书题跋记·读书敏求记》云:"绛云未烬之先,藏书至三千九百馀部。"钱曾《读书敏求记·李逸民棋谱》载:辛丑暮春,牧翁过述古堂,流览宋刻书,谓"可当绛云楼之十三"。再现绛云楼藏书真相,与阐扬钱谦益目录学思  相似文献   

9.
八大山人山水花鸟册页《安晚册》 ,是山人生平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组册页共二十二幅(图一~三) ,清人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著录。此画流入日本 ,为日本住友宽一收藏 ,现藏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在该册页的尾跋中 ,八大山人说 :“甲戌夏五月六日以至既望 ,为退翁先生抹此”。这组册页是送给一位叫退翁的人。石涛的书札和画跋中 ,也有一位叫退翁的友人。这位退翁到底是谁 ,八大和石涛的友人退翁是不是同一人 ,这引起学界浓厚的兴趣 ,但却有相当大的歧见。《过云楼书画记》认为 ,八大所言之退翁 ,是明末清初的李洪储。李洪储 ,号退翁 ,是当时…  相似文献   

10.
<正>《文物鉴定与鉴赏》2015年第5期发表的张之望、张嵋珥共同署名的《新发现的过云楼秘藏袁世凯〈月前帖〉考》(以下简称《〈月前帖〉考》)一文,对过云楼所藏一份署名袁世凯的信札给予鉴定结论,确认其为袁世凯真迹,且收信人为另一晚清重臣李鸿章,并将该信札命名为《月前帖》。《〈月前帖〉考》将一份从未著录的袁世凯与李鸿章之间的信札整理公开,付诸同好鉴赏,文章颇有价值。袁世凯是近代名人无疑,但其人并不以书法闻名于世,袁氏所写信札能否以"帖"名之,姑且不论,但  相似文献   

11.
王照宇 《收藏家》2007,(1):57-59
20世纪的中国古书画鉴定界,可谓是名家辈出,堪为“巨眼”者不乏其人。例如上海博物馆的谢稚柳、故宫博物院的刘九庵以及刚刚仙逝的启功等,如今健在的尚有故宫博物院的徐邦达(1911—)和辽宁博物馆杨仁恺(1915—)等。可能由于张珩的过早兰摧玉折,这位曾经在20世纪初期中国古书画鉴藏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大家却并不被人们过多地关注,其学术影响亦渐趋消却态势。但是,张珩存世的《怎样鉴定书画》和《木雁斋书画鉴赏笔记》两部著述,却成为后世学人研究中国古书画鉴定的经典之作。一、张珩其人张珩(1915—1963年),名葱玉,字珩,号希逸,后以字行,浙江…  相似文献   

12.
正瞿秋白父亲瞿世玮(1875—1932),字稚彬,道号圆初,又号一禅。由叔父抚养,在其署中长大,官宦书香世家熏染,信奉道教,有书画之才,无营生之能。1916年年初,妻子为穷厄所迫服毒自尽。瞿世玮托付亲戚照顾子女后,赴湖北、山东亲戚家暂作停留,后携子阿垚寓居济南,以教授山水画艰辛谋生。郑午昌1929年编著的《中国画学全史》"现近代画家传略"中有一条目:"瞿圆初,武进,山水"(郑昶:《中国画学全史》,台北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73年版,附录第34页),显  相似文献   

13.
程毅中 《世纪》2023,(4):82-83
<正>孙伯南先生是近代苏州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名宗弼(1892—1934),号式甫。汪葆楫先生曾写有一篇《孙伯南先生事略》,载于《苏州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二辑(1984)。我父亲和葆楫先生都是伯南先生的学生,所以我幼年就曾听说过这位太老师。前两年,网上报道苏州过云楼往事纪略。还提到过云楼主人顾鹤逸,  相似文献   

14.
正明万历年间,昆山有位大收藏家,名叫张丑(1577—1643)。万历四十三年(1615),他有幸收藏到宋米芾的《宝章待访录》墨迹而引以自豪,遂命名自己的藏书楼为"宝米轩",并自号"米庵"。他不但喜好收藏,而且知书画,善鉴赏,还擅长评论。万历四十四年著《清河书画舫》十二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对"鉴定之学"作出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应该先看作品的精神、气质,再  相似文献   

15.
刘琼 《文物世界》2001,(1):25-25
柯璜(1867—1963年),宁定础,号绿天野人,浙江黄岩人。现代名书画家、教育家。年少时资质聪颖而体弱多病,后游居山东、河北、山西等地,潜于书画,终得修身养性之道,年过耳顺,童颜鹤发,精冲矍铄,不辍书画,常与朋辈谈笑于高堂,言珠语玑,启人冲智。  相似文献   

16.
东方有座为大运河环绕的古城苏州,自古人文荟萃,画家辈出。清初苏州画家"四王"之首的王,为送别闽籍好友陈骝返乡创作了《晴峦晓别图》,此卷又得到在当时卜居苏州的十位名士唱和题诗,可谓诗书画完美结合的珍品。该画早年曾被苏州"过云楼"秘藏,后莫名遗失。2014年苏州顾氏竟又偶遇此画,为支持家乡建设"过云楼博物馆",毅然花重金将其购回,并嘱笔者全面考证此画,欣然命笔,遂成斯文。本刊上期简单介绍了王的历史地位,说明了《晴峦晓别图》是他为送别陈骝而作,并介绍了画创作在"三藩之乱"的特殊时代背景。本期将继续解读这幅画。  相似文献   

17.
<正>赵孟頫(1254年—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他生于吴兴(今浙江湖州),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代孙。他擅长诗文、书法、音律、鉴赏等等,是元代著名的书画家、诗人,尤其特长书画,曾开元朝一代的绘画新风,提倡"书画同源",而被誉为  相似文献   

18.
<正>巢菊初(1930—2016),江苏武进人,生于天津。其父巢章甫,名章,以字行,擅书画,精鉴赏,为张大千弟子。菊初受父亲熏陶,自幼喜爱书法绘画。1947年耀华学校毕业后,考入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1948年10月作梅花一帧,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大风堂同门画展("大风堂"为张大千室名)。作家雁声在《菊初书画》一文中称赞:"老梅秀石,着墨无多,可是玲珑峭拔的神韵直扑纸上。"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考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当年8月毕业时,组织上考虑她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20,(7)
刘光启(1932~2019)先生是我国知名书画鉴定家,被业界誉为"神眼""刘半尺"。在刘光启先生从事文物事业的70年时间里,发掘、鉴定过无数的国家各级文物,更是从中抢救出不少国宝级文物。本文是刘光启先生为《艺苑觇标》一书所作的序,也是刘光启先生生前留下的最后一篇文稿。在此文中,刘光启先生对近现代书画的鉴定、辨识,提出了言简意赅而又十分中肯的见解,这无疑对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20.
《文博》2017,(2)
在初唐至高宗、武周时期,统治者上层鉴赏书画成风。当时书画的立轴,称为障(包括画障、图障、软障等)。统治者上层在鉴赏立轴(挂轴)书画时,其展示方式最少有三种:一是让人用"丁"字形竿或鸦叉(丫叉)悬挑立轴书画直接展示;二是在曲江盛会或贵族的宴会上,以"丁"字形竿或鸦叉悬挑立轴书画挂于架子上来展示;三是让侍女用"丁"字形竿或鸦叉把书画立轴悬挑起来挂在庑殿的横梁上来展示,这在公主墓或高等级墓壁画中多有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