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书法艺术丰富多采的时代。它对现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着巨大影响。清代书法大致可分为帖学和碑学两个阶段,即清初至乾隆晚期为帖学时期,乾隆晚期至嘉庆以后为碑学时期。碑学的兴起显示出了它优于帖学的特点,加之大书法家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的极力鼓吹,清代后期便形成了师碑的热潮。特别是道光以后碑学名家辈出,其中以何绍基、赵之廉成就最高,何绍基自然成了当时碑派书家的杰出代表。何绍基(1799-1873).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又号媛臾,道光进士,官至编修。他博学多才.喜欢读书,于经、史、子学皆…  相似文献   

2.
书法艺术乃我中华国粹,书法作品是书家天分、境界、悟性、修养和功力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文化艺术品。其发展有着漫长的过程,而历代书法风格的衍变过程,就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不断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过程。时至清代,书法艺术已发展到集大成阶段,其突出成就,则在于突破宋、元、明以来帖学之窠臼,开创碑学之新风。此外,在篆书、隶书和北魏碑体书法等方面,也成就卓著,面目一新,足可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高雅之风格。尤其是碑学书法家借古开今的精神和表现个性的书法创作,使得书坛显得十分活跃,流派纷呈,一派兴盛局面。而翰林官因当时文人社会中的突兀地位,使得书坛翘楚多出自词林。本文就是对本问题进行的初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古老文明之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历史传统,书法艺术便是其中的一朵鲜艳的奇葩,具有其独创的风格和特征,它是由数千年前的古陶文、甲骨文、石玉文字,金文发展到后来的篆书、隶书、草书、行书和楷书。中国的书法到了北魏时期,有着巨大的创新和发展,它是隶楷错变的产物,上承汉魏隶书,下启魏晋楷  相似文献   

4.
吴良杰 《安徽钱币》2006,(2):15-18,11
汉字的书体,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5类。  相似文献   

5.
刘刚 《收藏家》2005,(1):15-21
应日本产经新闻社,产经国际书会邀请,湖南省博物馆于2004年9月21日至9月26日,在日本东京日中友好会馆美术馆举办何绍基展。这次共展出何绍基的作品100件(套)。这些作品是从湖南省博物馆馆藏近300件何绍基书画作品中遴选出来的,既有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隶书等各种书体,又有立轴、横幅、对联、屏条、手卷、册页等不同的形式;其中不少作品还是首次公开与观众见面,尤其是他的绘画作品,更是难得一见。这些作品,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了何绍基的书法风貌和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6,(3)
正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又作猨叟,斋号有东洲草堂、惜道味斋等。湖南道州人,故世称何道州。晚清著名学者、书法家、诗人,其家族四代均有书名。他幼承家学,年少成名;他博学多才,勤奋刻苦;宦游之余,亦醉心金石书画收藏,他在诗文、考据、鉴藏等方面均有成就,且名噪一时。何绍基一生中以书法最为人称道,楷、行、隶、篆四种书体皆擅长,并在晚年打破四体限制,熔铸古今,形成独特的风格,书法修养如此之全面、精深,被誉为"有清二百年以来一人",曾国藩更是评价  相似文献   

7.
从敦煌汉简中折射出,汉魏以后,中国书法的五体——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创造已全部完成。过去人们公认东汉晚期是隶书的成熟期,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  相似文献   

8.
正何绍基:书冠清代三百年何绍基(1800-1873),字子贞,号东洲、猩叟,湖南道州(今道县)人。他于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乡试第一,次年再中进士,然后授翰林院编修,后又任福建、广东、贵州乡试考官及四川学政等职。还在济南、长沙等地讲学,主持过苏州书局和扬州书局。他擅写各种书体,楷、行、草、隶、篆无所不能,书法成就很高,对各种书体都有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无论对周秦古籀篆、两汉隶书、魏晋书风,抑或北朝碑刻、唐人楷书等等,无所不习,无所不关注。尤其对汉代诸碑临习更勤,  相似文献   

9.
《文物》1979,(2)
唐释怀索,字藏真,俗家姓钱,湖南长沙人,是中唐时期的优秀书法家,毕生致力于草书的学习和创作。流传下来的作品有《自叙帖》(图一、二)、《圣母帖》,《草书千字文》、《藏真帖》、《律公帖》、《论书帖》、《苦筍帖》、《食鱼帖》等十数种。最近在青岛发现的古摹本《食鱼帖》(图版陆,柒),就是一件很有价值的文物。  相似文献   

10.
苻秦碑在宇内存者仅有两通,一是《魏故邓太尉祠碑》,系苻秦建元三年(公元367年)刻,一是《广武将军碑》,为荷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刻,两碑皆在陕西境内。这两碑不仅在书法艺术上各具有特色,在史料上也具有价值,以《邓太尉祠碑》史料价值更高,可补史籍缺误之处甚多。以前历史研究者虽曾涉及,如清人洪亮吉的《十六国疆域志》及近人唐长孺《魏晋杂胡考》都曾依据过此碑,但缺欠之处尚多,现在仅就碑文作一些考释。碑为隶书,正文共八行半,行十九字,  相似文献   

11.
姚华作为"旧京师的一代通才",其"寓碑于帖"的碑帖观迥异于晚清盛极一时的"尚南抑北"或"尊碑抑帖",而从书体流变、书风演变等角度创新了碑帖书学认识。本文以姚华《弗堂类稿》中的序跋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述其碑帖理论、书法特征以及对当下书法审美及发展的启示,探讨姚华碑学论中折射出的继承与开拓的书法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历史悠久,幅员广大,文物丰富,特别是石刻书法艺术,很值得研究。自梁元帝的《碑英》百二十卷、宋欧阳修的《集古录跋尾》十卷和赵明诚的《金石录》行于世后,金石学遂成专门学问。由于近世发掘的金石文物日多,研究金石学日益盛行。从书法艺术上看,殷商甲骨周秦篆体,汉代隶书,魏晋六朝的魏碑、正楷、行书、草书,至隋唐的篆、隶、魏、正、行、草等无体不备,而且各种书体都达到了书法艺术史上的高峰。宋元以降,虽出现了不少名家,但以历代书家研究至论,还无出唐代  相似文献   

13.
唐隶小议     
刘黎 《文博》2003,(4):55-57
对隶书在唐代的发展,历来评价不一,更多的人倾向于隶书创作在唐处于一个尴尬时期的说法。不可否认,魏晋以后,书法艺术的发展,以楷、行、草为主流,通行于先秦的篆书和汉代的隶书均因成为古体而在书坛影响日益减弱。但这并不是说它们完全退出书坛,或毫无生气、毫无发展。事实上,篆书姑且不论,隶书在唐代,可以说也相当繁荣,不仅有大量优秀的书家和书法作品,而且创作水平也绝非一般:  相似文献   

14.
刘荣华 《收藏家》2006,(7):69-72
杨岘是晚清的著名书法家、经学家和诗人,他的隶书在咸丰和同治时期以用笔明快爽畅、用墨神明变化而闻名,而他的行书成就鲜为人知。他的行书虽没有隶书、八分书这样突出的表现,但其豪放俊逸,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湖州博物馆藏有杨岘致吴昌硕的信札,虽只五通,我们从中不仅可以一睹杨岘的行书书法尺牍,也可以窥见杨岘与吴昌硕间亲密师友情谊之一斑。杨岘(1819-1896年)字季仇、见山,号庸斋、藐叟,晚号藐翁,自署迟鸿残叟,浙江归安(今湖州)人。咸丰五年举人。后会试不中,遂以幕僚身份辗转各地,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中参佑军务。50岁以后负责漕运专…  相似文献   

15.
书画     
《文物》1979,(5)
法书和字体用毛笔书写的汉字书迹,可作学习写字的楷模或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统称法书。汉字在悠久的发展史上形成篆书、隶书、章草、楷书、行书、草书等字体,法书包括了各种字体。篆书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分大篆和由大篆简省形成的小篆。大篆流行于商、周至战  相似文献   

16.
《张迁碑》立于汉灵帝中平丙寅(186年)。最早记载见于明都穆《金薤琳琅》。碑不知何时埋没土中,至明初山东东平农民犁地时,始在地下掘出,遂为官府移置州学,1964年移藏泰安岱南炳灵门。碎石精美完整,高3.15、宽1.02米。碑文为隶书阴刻,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署立碑官吏姓名及出资钱数。碑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十二字篆书。碑文内容是一篇辞藻华丽的"谀墓"文章,宣扬张氏祖先及张迁为毂城长时的所谓政绩。碑字书体朴厚雄强,为东汉碑刻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凤海 《收藏家》2005,(12):21-24
在近三百年的清代书坛上,隶书可以说是异军突起,独领风骚。首先,这是因为有一大批隶书名家。据有关文献显示,清代擅长隶书的名家就有五百余人。其次,清人的隶书风格多样,绚丽多彩。清人远宗汉隶,却没有一味仿古,他们的作品有创造个性、有风格、有意境,并体现了浓郁的时代气息,是继汉代隶书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在这浩瀚无际的隶书海洋之中,有两颗璀璨的明星,流光溢彩,独步书坛,这就是桂馥和他的学生翟云升。桂馥(1736-1805年)字冬卉,一字未谷,号肃然山外史,晚号老苔,山东曲阜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授云南永平知县。永平为故滇之边邑…  相似文献   

18.
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完白山人展览不仅篆、隶、行、楷诸体悉备,而且时间先后也包括很长,从早年写的篆书周易说卦传到临终前三个月写的敖器之诗评十幅大屏(3页图1)和病中写的隶书泾县礼器碑,显示出他的至死不倦的勤劳和创作的多种多样。他的篆、隶、行、楷诸体的发展都有他的特殊的道路。他的道路显然与当时诸名家背  相似文献   

19.
我国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实物看来,开始为篆书,以后演变为隶书,又从隶书演变为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等。这个演变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逐渐演变的,是由繁而简,为的是用起来方便。据文献所载,我国古代汉字,有古文、籀文与大篆、小  相似文献   

20.
马学良:字克贤,号土乡山人,高寨布衣,1957年生于青海,高级工程师。自上世纪70年代起研习书法。先后临习《寿春堂记》、《胆巴碑》、《道教碑》、《九成宫》、《楷书结构九十二法>、《兰亭序》、《十七帖》、《标准草书》、《书谱》、《古书四帖》、《自叙帖》、《曹全碑》、《张迁碑》、《正气歌》、《滕王阁记》等,收益匪浅。 现为国家人事部中国书画研修员,青海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