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甘南出土的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9年8月。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木耳乡冰压村附近,出土了1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在灰层中伴出红、灰夹砂陶片。挖出时,不意被打破。复原后仍残留一个三  相似文献   

2.
<正>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碳14测定为公元前3900~前2780年。1958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遗址。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鲵鱼纹彩陶瓶具有很高的学术和工艺美术价值。希腊陶瓶的制作技术和其上所绘的神话故事,中东和原苏联地区出土的彩陶及其上所绘动植物纹饰,长期以来是西方考古学、美术史、神话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彩陶的发现和科学研究是随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和研究的发展前进的。本世纪20年代,瑞典人安特生在甘肃、青海进行考  相似文献   

3.
红山文化彩陶筒形器是陶鼓推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在红山文化中发现了众多的彩陶筒形器。这种筒形器大口、无底、多彩绘,并常见于墓葬和祭祀遗址,它独特的造型和出土位置,曾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那么这种筒形器应该叫做什么,又是做什么用的呢?本文根据彩陶筒形器的形制及其出土情况,结合古代文献以及世界民族志的材料,推定其为红山文化人们的乐器——陶鼓。  相似文献   

4.
双耳鲵鱼纹彩陶瓶李永平双耳鲵鱼纹彩陶瓶,甘肃省博物馆收藏,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类型晚期器物(庙底沟类型的年代据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3900~前2780年)。1958年出土于甘谷县西坪遗址。1996年9月,国家文物局馆藏一级文物专家确认组将其定为国宝。专家...  相似文献   

5.
2001年6月12日,对于甘谷县乃至甘肃省来说,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中国与比利时联合发行了一套《陶瓷》邮票,而这套邮票上的中国陶瓷,就是甘肃省甘谷县出土的人面鲵鱼彩陶瓶。人面鲵鱼彩陶瓶出土于1957年10月,其制造年代距今已有5500多年。瓶高38.4厘米,口径7厘米,圆腹平底,颈有对耳,小口平沿,口沿上斜,中部有一圈向外突起的纹饰,泥质红陶,瓶上绘有墨彩人面长尾的形象。彩绘生动形象,圆头,颌头有“十”字纹,眉部有数道横纹,一双大眼直射前方。人大嘴圆张,牙齿外露,颈部有“U”字形细纹,腹部是网状花纹。从整个彩绘图案可以确定是鲵,鲵是一种爬行动物,其头、面、四肢乃至叫声酷似小儿,俗称娃娃鱼。人面鲵鱼彩陶瓶充分体现了5500多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形态,再现了先民们关于人类始祖神话的联想。国家文物局刘志雄先生考察后认为,这是中国远古神话中人类始祖伏羲的原形。1996年9月,经国家文物局鉴定,认为人面鲵鱼彩陶瓶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其图案是传说中龙的形象,是原始龙的雏形,是世界公认的原始氏族部落最早的图腾,堪称“中华第一龙”。人面鲵鱼彩陶瓶@李春  相似文献   

6.
1971年出土于陇西县首阳镇吕家坪的尖底彩陶瓶作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已被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尖底彩陶瓶是甘肃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中罕见的器物,作为马家窑文化彩陶的精品而著称于世。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宁夏西吉县出土彩陶平底瓶形制与纹饰的分析,对其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及文化内涵提出新的看法,认为该瓶所反映的四个不同形象面,与生育崇拜、宗教信仰有关。  相似文献   

8.
红陶兽形器     
《文物》1972,(5)
74红陶兽形器~~  相似文献   

9.
甗形器研究     
甗形器是华南地区印纹陶文化系统下一类非常有特色的遗物,它的功能与陶甗相同,但底部为釜而非三足器,必须配合支脚或灶方可使用。本文在全面搜集、梳理现有考古资料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陶器类型学研究,建立了这类遗物的发展谱系,并初步将其划分为三期,各期年代分别相当于中原地区的早商时期、晚商至西周初期和西周至春秋早期。其后进一步讨论了甗形器的起源与产生机制,指出华南地区印纹陶遗存中的甗形器最早起源于早商时期的赣北—鄱阳湖地区及其邻近地带。并在分期基础上,考察了甗形器分布范围的扩张与收缩变化,总结了各型甗形器的流行地域及传布过程,指出甗形器在传布过程中可能已经越海到达了台湾岛南部地区。最后介绍了现代台湾土著群体用于蒸煮食物的甗形器,并利用民族志资料推定了印纹陶遗存中所见甗形器的用途及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红陶鸟形器     
红陶鸟形器长20、宽5、高11.5厘米,属齐家文化,距今约4000年,征集品,现收藏于甘肃省文物商店。继马家窑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陶器以素陶为主,着重造型,器形富于变化,尤以鸟兽造型为多。这件红陶鸟形器,采用了塑与印、刻相结合的手法,鸟为小头,凸嘴,圆腿,头部残存红彩。在鸟的上半身印小圆圈纹,一侧  相似文献   

11.
界首彩陶     
正界首彩陶,工艺源于唐代,秉承"唐三彩"遗风,吸收了中国剪纸、木板年画的艺术风格,由当地特有的黄胶泥,经过手工拉坯、刻画烧制而成。界首彩陶在胎面制作上,饰以两层化妆土,刻画过程中表现出赭、黄或赭、白两种基本对比色,刻画题材除花、鸟、鱼、虫外,还吸取了传统戏剧中的艺术元素,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刀马人"系列作品。2006年,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2.
彩陶重生     
在京城南二环北边的南菜园街路东,有大观园的热闹,也有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清寂。一园一馆,仿如今世与往时的象征。  相似文献   

13.
彩陶猜想     
一个外国人的偶然发现,使深埋于地下的古老文明伴随着美轮美奂的彩陶重见天日。然而未解的谜团也接踵而至:中国的彩陶到底源自何方?精美的纹饰究竟在描绘一个怎样的未知世界?一个绚烂多姿的彩陶时代又因何戛然而止?  相似文献   

14.
"变形人面纹葫芦彩陶瓶"是仰韶文化早期遗存,其造型和纹饰生动地反映了原始先民的精神诉求和日常生活状态。造型方面,它体现了原始人类的生殖崇拜;纹饰方面它再现了原始人类捕杀猎物的生动场景,对研究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社会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云 《南方文物》2007,(3):125-127
大汶口文化的彩陶是1953年首先在山东省滕县岗上村遗址发现的,近50年来,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山东以及江苏北部地区.已经发现大量含有彩陶的大汶口文化遗址。这些丰富多彩的彩陶艺术品,犹如闪耀的繁星,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充分显示出古代艺术大师卓越的创作才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海岱地区一支重要的考古学文化。在大汶口文化早、中期等级较高的墓葬中,常随葬以骨、角、蚌为材质的匕形器,且多放置于墓主人身边。从摆放位置看,匕形器与部分陶器有一定的组合关系,常见"匕鼎组合""匕杯组合",其中匕形器分别具有"饭匕"和"醴匕"的功能,部分匕形器兼有生产工具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毛文秀 《丝绸之路》2003,(5):64-64,F003
马家窑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因1923年首次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窑,故名。马家窑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的洮河、大夏河和青海的湟水流域,它代表着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衔接地带农牧兼具,并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文化形态。马家窑文化时期,人们广泛使用石器和骨器,并伴有大量的陶器。马家窑陶器有彩陶瓶、彩陶钵、彩陶盆、彩陶壶等,图案绚丽多彩。陶器底色以橙黄为主,表面打磨精细,常用  相似文献   

18.
甘肃彩陶以在历史悠久、类型丰富、花纹精美而著称于世。1922年,在甘肃一带发现了远古时期的彩陶,即引起世人重视,被誉为新石器时代彩陶之冠。近三十年来。甘肃一带大规模发掘了含有彩陶的古文化遗址,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考古成果,对于甘彩陶文化价值的认识在不断加深。随着对甘肃彩陶喜爱者的增多.在文物市场出现了许多彩陶伪器,制作彩陶伪器的手法也在不断变换.因此甘肃彩陶的辨伪成为文物鉴定的新课题。一、甘肃各文化类型彩陶的特点要准确地对甘肃彩陶进行鉴定,首先要了解甘肃各文化类型彩陶的造型、纹饰等方面的特点。甘肃远古文化彩陶的发展过群、经历了萌芽期、成长期、繁盛期和  相似文献   

19.
张云 《南方文物》2007,(3):F0004-F0004
  相似文献   

20.
小臣玉柄形器自名为瓒。祼礼中将瓒实于彝器以鬯酒灌之以祀神(或享人),瓒是通名,有圭、璋、璜、及璧、琅、珥诸瓒。瓒是祼玉,而不是象伯公父勺一类的勺形器。伯公父勺自名为爵,也不宜据之改变原来爵与勺的习惯称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