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墨的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已使用天然墨。人工制墨始于西周,《述古书法纂》记载:西周"刑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早期制墨多集中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北、山西等地。安徽制墨始于唐末五代,著名墨工奚超和其子奚廷珪由盛产墨的河北易水(今易县)迁至歙县,取黄山之松,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佳墨,并受到南唐后主  相似文献   

2.
正安徽博物院馆藏钱币逾5万件套,约占馆藏文物数量的四分之一。其中部分钱币为上世纪六七年代考古出土,出土后由于没有即时清洗和整理,造成许多钱币锈蚀、粘连严重,有些钱币与土壤锈蚀粘结成"钱串"、"钱团"等。2015年为配合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安徽博物院开展了馆藏钱币的整理和保护,笔者有幸参与了该工作。这些钱币大都出土于窖藏或墓葬中。窖藏钱币出土时大多数串联的绳索已经腐烂,钱  相似文献   

3.
<正>古往今来,"玉"字在人们心目中都是一个美好而高尚的字眼。中国的玉器经过七千年的持续发展和历代能工巧匠的精雕细琢,成为一种超自然力的物品,成为温厚、谦和、正直、珍贵、美丽等精神和崇高境界的象征。本文遴选几件20世纪七八十年代灵璧县窖藏的一批玉器,以便于方家了解与研究。1.青玉刻花花卉纹执壶高15.5厘米,口径6.75厘米,底径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的版画艺术,从远古时的岩画、陶器上的彩绘、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字及秦汉画像石刻而起源,在隋唐五代时期逐渐成长起来,宋元两代堪称"兴盛时期",这一时期除了宗教木刻画被大量创作之外,民间日用的雕版画以及年画性质的木刻也开始风行于社会。徽派版画源于刻书,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在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徽州的巨族、富商尚刻书,举凡宗谱、地志、经史、考古、宗教、文艺、墨谱等类书籍,  相似文献   

5.
灯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器具之一,是人类不断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物质形态体现。它不仅凝结着人类的技术和智慧,更是当下社会观念和思想形态的反映。汉代灯具在中国灯具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出土数量多且种类丰富,是汉代物质文化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正安徽博物院藏金器,从春秋战国至清代,乃至近代,藏品延续时间连贯,涉及种类广泛。既有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装饰的金箔、金片,又有独立存在金器藏品;既有种类众多的首饰饰件,又有光华灿烂的实用器皿;既有商业经济发展下的金质商品,又有宗教色彩浓郁的念佛牌、鎏金佛塔等;既有纯金货币,又有随葬的金质冥币;既有锤揲、  相似文献   

7.
《收藏家》2016,(9)
正清道光粉彩公鸡纹盖碗此件盖碗烧制于清代道光年间,品相完好。从形制上看,此件盖碗并无特殊之处,敞口,深腹,提手部微外撇,腹部下收,圈足,盖扣于碗的内口,器底及盖圈足内以矾红彩书"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但其纹饰描绘却是极为精妙传神。盖碗器身及盖面绘各色花草、山石、公鸡。器身一公鸡立于石上,脖颈前伸,短锐  相似文献   

8.
乐素娜 《收藏家》2016,(8):73-77
盖碗,又称"三才碗"、"三才杯",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茶具。盖碗的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暗含天地人合一之意。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的灵物,盖碗亦然,反映了中国器之道的哲学观。盖碗的茶碗上大下小,盖可入碗内,茶托做底承托。喝茶时盖不易滑落,  相似文献   

9.
<正>瓷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可谓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不亚于指南针、火药、造纸和印刷术。自汉唐以来,中国瓷器就逐渐输出到世界各地,以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深得各国人民的喜爱。一些国家的人民就是通过瓷器来认识中国的,所以英语中的"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人们对瓷器的认识大多集中在瓷  相似文献   

10.
《收藏家》2021,(8)
正砚,或曰研,是我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之一,可用于调色、研墨、舔笔等。它的发展史与其所需研磨之物紧密联系。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实物是距今5000多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块石砚,同时出土的还有石盖、石质磨棒、黑色颜料和水盂等。由此可以看出早期的砚和磨棒(或称研石)一起使用,这主要因为所磨的颜料形状不规则,多为零散的片状或颗粒状,需要研石协助研磨。  相似文献   

11.
正砚台是中国重要的书写用具之一,与笔、墨、纸并称文房四宝。砚台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研磨之器,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诸多遗址中就已经出土了用于研磨坚果及谷物的磨盘、磨棒。距今6000年前的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了一套彩绘带盖石研、研棒,研面微凹,研旁留数块黑色颜料,作为研磨陶器颜料而存在,这应该是砚台的雏形。湖北云梦睡虎地战国至秦代墓出土的砚,已经是正式的书写文具了。汉刘熙《释名》载"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可见至少在汉代,砚台的用途已经确定,  相似文献   

12.
《收藏家》2020,(5)
正首饰,随着人类文明进程更迭而发展,在每个时期,人类对于美的标准都会有所不同,所谓燕瘦环肥,各有其美,首饰的发展变化映射了人类审美特征的转变,同时也是时代社会面貌与文化氛围的真实写照。金银首饰作为财富与艺术的结合,它的兴盛衰落更是反映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时代特征。发饰,中国古代首饰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发饰种类体现了独特的设  相似文献   

13.
<正>铁画是芜湖民间美术工艺中的一朵奇葩。铁画,顾名思义就是以铁为原料,用铁锤打制而成的画作,其工序大致可分为锻打、剪裁、组装、整修、校正、上漆、装框等。铁画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木刻、剪纸、石雕等工艺技法,借鉴了国画的章法布局,从而将绘画与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变铁钎为图画,化腐朽为神奇",因而被誉为中华一绝。关于铁画的诞生,流传最广的是清朝初年铁匠艺人汤鹏在画家萧云从的指导下创制  相似文献   

14.
在安徽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着四封字迹工整却不再清晰的红色家书,一字一句地向我们传递着作者的家国情怀与壮志豪情.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刚强的意志、暖暖的温情.他们是国家的好战士,人民的好子女,更是家庭的顶梁柱.这些家书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下面就让我们跟随这些家书穿越岁月,感悟那时荡气回肠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历史文化保存最为完善的国家。就当下的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来说,离不开文化的推动,要想使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国家的文化和历史,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非常重要。当下,我国不同地区都有彰显当地历史文化的博物馆,而作为博物馆基本职能的陈列展览工作是展现历史文物最重要的一种方式,是直接载体的体现。博物馆的建设离不开陈列展览策划工作的开展,优秀的陈列展览策划不仅能够提升博物馆核心竞争力,还能进一步加强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与展览水平。对此,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重点对陈列展览策划与博物馆建设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正螺钿漆器是我国古代漆器中的一个重要门类,螺钿的色泽华丽高贵,光彩夺人,具有与翡翠一样的光泽美感。"螺"螺壳与海贝也,"钿"镶嵌也,具体做法是将天然的螺或贝壳磨制成薄片,截割成人物、鸟兽花草或各种几何图形及文字等,嵌装在黑色的漆器上,形成流光溢彩的效果,其工艺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唐代及以前都是厚螺钿,又称硬螺钿;宋代开始出现薄螺钿,也称软螺钿,取夜光螺、珍珠贝等优质彩螺类的光泽最佳部位,薄如蝉翼的壳片可以拼嵌出更为精细的图  相似文献   

17.
章伟云 《南方文物》2013,(2):209-209,208
元青花瓷器是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专称。元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属釉下彩制作工艺,以氧化钴为呈色剂,通常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原本在胎体上绘制时呈现黑色的钴料纹样,在高温下会出现鲜艳的蓝色,与略带青白色的白釉地形成鲜明的反差,呈现出白地蓝花的美丽纹饰。  相似文献   

18.
李宝军 《收藏家》2014,(9):50-55
灯是中国古代的主要照明承载物,历来以材质多样、造型别致著称。汉代则是中国灯具发展的一个高潮期,汉代铜灯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形式各异,具代表性的有人俑灯、连枝灯、豆形灯、行灯等。除上述灯外,汉代还有为数众多的动物造型灯。这些动物灯利用动物的形体特征进行巧妙设计,动物形象栩栩如生,构造设计巧夺天工,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是一件实用的生活用具,展现了当时工匠的高度智慧和精湛工艺。  相似文献   

19.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22,(6):151-156
<正>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同治四年进士,是曾国藩和李鸿章幕府的重臣,也是晚清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堪称激荡清朝文坛两百余年桐城派后期的代表性人物。《清史稿·文苑传》说他:“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惟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下逮近世方(苞)、姚(鼐)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源而竟其委”,生前就有“海内大师”和“古文宗匠”盛名。  相似文献   

20.
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之一,借力红色文创产品开发推广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意义深远。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分析红色文化在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中包括元素提取、产品定位、设计应用等方面的实践,以期促进博物馆红色文创产品优化升级,更好地弘扬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