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康里氏铁著家族世袭怯薛者15人,"领昔宝赤"者居多。宿卫大臣"引觐",意味着皇帝对新怯薛的认定与批准,故在怯薛更新中相当重要。该家族成员多仅任职怯薛,较少出仕外廷,可印证蒙古人、色目人在政坛的基本倚仗是宿卫"根脚"。铁著父"创盖鹰房"稍早,"领昔宝赤"较晚,故权势逊于阿沙不花家族。"试遏猎云州迤山墅",提供了泰定帝三不剌围猎的唯一史证。随皇帝亲征等军功是昔宝赤形成最庞大怯薛分支的背景之一。铁著和阿沙不花两家族世袭"领昔宝赤",长期掌控着昔宝赤群体。该家族婚姻和子弟教育等蒙古化倾向颇为明显。在部分康里人融入蒙古人的过程中,怯薛执役既是最佳"学校",又提供了终极兑现的机缘。  相似文献   

2.
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是我们研究宋元以来中原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史料。"唐兀"二字首先是地理概念,而非种族或民族概念,其正确含义应该是指西夏王国统治区域,其引申之义可能应泛指生活在西夏境内以党项羌为主体的诸多民族而言;另一方面又是蒙古族对党项人的称呼。濮阳出土的唐兀公碑其族属应为西夏党项无疑。  相似文献   

3.
保宏彪 《西夏研究》2020,(1):122-126
《西夏遗民文献整理与研究》一书以人物及其家族世系为线索,全面细致地整理了元明清史籍、文集、方志、金石文献等各种文献中所见西夏遗民史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夏遗民文献汇编。在深入分析相关西夏遗民资料基础上,围绕西夏女性遗民、宁夏旧志所辑西夏遗民史料、昔李钤部家族研究、元代西夏遗民著述篇目、元代唐兀怯薛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堪称西夏遗民研究的全新力作。  相似文献   

4.
西夏遗民,是西夏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西夏境内有党项、汉、回鹘、吐蕃、鞑靼等民族。所谓西夏遗民,并不包括西夏境内的所有民族,而是专指被蒙古灭亡后的西夏的主体民族党项族。在元代,他们被称为河西人、唐兀人等。西夏遗民问题,关注的主要是西夏以后党项族的命运,也即他们的分布地区、政治活动、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状况,以及他们和其他民族的关系等。西夏受汉族化的影响,遇事多立碑记述。  相似文献   

5.
唐兀公碑,全名《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坐落在濮阳县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的金堤和金堤河之间的唐兀氏祖茔之内,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立石。唐兀氏,自元代末即改杨姓,今日其后裔有三千余人,居住在杨什八郎等村。1966年,“文革”开始破“四旧”时,族人趁夜间将其掩埋,保护了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  相似文献   

6.
正引子:事关机密,临危受命殿中监,是三国时期设置的官职,主要负责皇帝起居的安排。在唐代,级别为从三品(《旧唐书·职官志》)。虽然不高,但由于与皇帝关系亲密,多作为皇帝心腹来处理机密事宜,因此地位十分微妙,非胆大心细、头脑缜密者不能为之。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八月,殿中监药子昂就接到了皇帝——唐代宗李豫亲自安排的一件差事。变数:骁勇贪财,一体两面彼时,将唐王朝百年盛世拦腰斩断的"安史之乱"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战火迁延、死伤无数,唐王朝和叛军双方都已经是精疲力竭。然而从整体上看,  相似文献   

7.
胡蓉 《西夏研究》2020,(1):93-97
《述善集》是元代濮阳西夏遗民唐兀崇喜邀其师友为其家族所作的诗文集,作者主要是一些生活于乡村、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们的创作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的濮阳地方文坛。"《述善集》多族士人圈"沟通了京师与地方,濮阳地方文学也因此与元末主流文坛发生了密切关系,成为元末文坛主张关注现实的一派在民间的反响。执教于国子学的张翥、危素,无论是理学思想还是文学思想,都对濮阳小人物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至正条格》一方面保留元代旨敕反映奏闻过程的基本特征,另一方面旨敕事由部分被删节。这种处理,应当是有意向唐律靠拢。其中《肃严宫禁》还反映出元代奏闻过程不同环节处于不同的空间:自外而内,依次为各门头、主廊、扫邻,最后为皇帝所在宫殿。这就是元代的权力空间分布。《肃严宫禁》等材料表明元代后期奏闻过程怯薛之外的因素在增强。这暗示着元代中后期政治格局怯薛与权相势力消长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从一直将怯薛视为异己因素的汉制角度观察,是制度更加规范了。《至正条格》法律编纂规范化的特征与此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上行公文的兼申,是指下级机构将同一事项分别上报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上级机构的现象。唐代上行公文中的多种兼申规定,主要出现在唐后期,反映了唐后期在信息分层的基础上,皇帝与中央机构力求更为及时准确地掌控重要、敏感政务信息的一种努力和尝试。通过报告性公文的兼申,皇帝或上级机构能够与具体负责机构同步掌握信息,有利于皇帝或上级机构对具体负责机构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相似文献   

10.
皇帝在科举考试之外特赐进士及第,这一现象在唐后期开始出现,但它只是作为一种偶见性举措,属于皇帝在科举制外的"文柄自决"。经过五代宋初的发展,特赐进士及第逐渐制度化。与此同时,宋初还将"赐进士"普遍化,通过进士科考试者都被"赐进士",进士以外诸科亦以"赐"的形式给予出身,这标志着所有科举出身者都成为皇帝"文柄自决"的产物。唐后期五代统治者针对科举制存在的问题采取过诸多举措,但直到宋初"赐进士"的普遍化与殿试制度相结合,特赐进士及第所代表的皇帝"文柄自决"权威被引入科举体制中,这些问题才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相似文献   

11.
河南濮阳元代唐兀公碑张相梅在濮阳县城东柳屯镇杨什八郎村南边,金堤与金堤河之间,有土冢六个,冢前矗立一大方碑,这是1983年新发现的重要元代文物——《大元赠敦武校尉军民万户府百夫长唐兀公碑铭》及唐兀氏祖茔。此碑随历史变迁,多遭水患、兵燹几经倒立而保存下...  相似文献   

12.
《述善集》是西夏遗民唐兀崇喜编著的文集,真实地记述了唐兀氏先祖随元军征战的战绩和定居濮阳后的功业,是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民族融合的珍贵资料。此书杨氏(唐兀氏)家族珍藏六百余年,从不轻意展示给外人,最近杨氏家族愿意将《述善集》贡献给社会,不久将公开出版。本刊将该书中的两篇重要文献加标点注释提前刊发,并配发朱绍侯教授的《试论(述善集)的学术价值》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述善集》是西夏后裔唐兀崇喜编的一部集,其内容主要记述西夏遗民唐兀氏迁居濮阳前后的事绩。书后附有《伯颜宗道传》。《述善集》保存了西夏一支遗民的完整历史;它是民族融合的典型;它保存众多名人资料;尤其《伯颜宗道传》更具学术价值。当然,《述善集》中存有浓厚的封建糟粕,必须批判和扬弃。  相似文献   

14.
《述善集》是西夏遗民唐兀崇喜编著的文集,真实地记述了唐兀氏先祖随元军征战的战绩和定居濮阳后的功业,是研究元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民族融合的珍贵资料。此书杨氏(唐兀氏)家族珍藏六百余年,从不轻意展示给外人,最近杨氏家族愿意将《述善集》贡献给社会,不久将公开出版。本刊将该书中的两篇重要文献加标点注释提前刊发,并配发朱绍侯教授的《试论&;lt;述善集&;gt;的学术价值》一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张晓慧 《历史研究》2023,(2):100-119+221-222
怯薛制是蒙元时代草原色彩最为浓厚的政治制度之一,不仅元人与之存在隔膜,现代学者亦有误读。怯薛制度建立之初,怯薛长的选任范围并非如《元史》记载限于成吉思汗的“四杰”家族,而是涵盖蒙古开国功臣集团。大蒙古国分裂后,怯薛制度作为重要的草原传统,在元朝和其他汗国中得以保留。受到蒙元时代汗位之争的影响,怯薛长选任经历了复杂的变动。《元史》所谓太祖创设的“祖制”,并非出自成吉思汗之手,而是元人对元朝政治的观察与总结。怯薛长的家族承袭,集中体现了怯薛制连结大汗与异姓贵族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代皇位的继承方式对国势兴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典型阶段,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从高祖李渊建国到哀帝时唐亡,历289年,非常明显地形成初唐、中唐、晚唐三个发展阶段。论国势,初唐强盛,中唐衰落,晚唐危亡。唐代国势的这种变化,除了各种原因之外,与唐代皇位继承方式的变化也很有关系。皇帝,是封建社会中最高权力的主宰者。《诗经·大雅》中说:“皇矣上帝”。皇帝  相似文献   

17.
在建州女真中,有个被称为“杨里人”的群体,他们散居于今朝鲜会宁及控城一带,与当地的斡朵里、兀良哈人杂居,关系密切。对于这部分人的由来去向及其身份地位,学者们曾有所研究,提出过一些不同的见解①,其中有的看法并不符合史实,故有必要重新作~番考究。“杨里人”是朝鲜李朝的称呼,始见于《李朝实录》世宗二十七年九月已亥条载:“咸吉道都节制使报:吾都里(即斡朵里)指挥斜老秋也、豆磨等推刷杨里人,奉敕出来。其敕日:皇帝敕谕斡木河居住建州左卫指挥额黑里男、锁儿哥帖木等,近闻往年杨木答兀带去辽东土民十家,见在尔等处…  相似文献   

18.
提起宦官,人们马上会想到那些虽是男人,但因生殖器官被阉割而成了“半个女人”的宫内当差者。在皇帝看来,让这些不男不女、半雌半雄的人当听差,是再放心不过了。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性欲,深宫内院的后妃对他们不再具有吸引力,这样,就能确保帝王一系血统的纯洁性。然而,多欲似乎是人的本性,宦官们虽然失去了性欲,但却滋长了权欲。久而久之,便利用侍奉皇帝和后妃的良机,博得主子的信任,扮演起干预朝政的重要角色来。  相似文献   

19.
在清朝推行土司制度的过程中,以金川为代表的川西北嘉绒土司地区未能顺利落实土司制度,与其对自身与皇帝关系的认知或想象有关。在嘉绒土酋的等级秩序认知图景中,土司和皇帝直接发生关系,地方督抚在这二者中间并无实质性地位。不过,清廷在嘉绒的羁縻统治策略亦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他们对"土司—皇帝"关系的想象。因此,一些嘉绒土酋对土司制度"阳奉阴违",甚至公然罔顾约束。这一历史境况对嘉绒地方秩序的建构及其与清朝的互动均产生了复杂、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陵邑在西汉帝陵的不同阶段功能不同,前期主要保障帝陵营建,皇帝、皇后入葬后,侍奉与服务陵园是陵邑的主要功能。陵邑移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服务陵园。以往的研究对陵邑移民的政治性有所夸大,虽然部分陵邑发挥了较为明显的政治性移民功能,但多数陵邑移民的政治性并不明显。管理功能既是陵邑的基本职能,也是发挥其它功能的保证。元帝永光四年后,陵邑便不再承担与陵园有关的其它功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