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收藏家》2017,(2)
<正>釉指的是覆盖在陶瓷表面的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是用矿物原料(长石、石英、滑石、高岭土等)按一定比例配合,经过研磨制成釉浆,施于坯体表面,经一定温度煅烧后所形成的。釉面能增加陶瓷制品的机械强度和热稳定性,还有美化器物、便于拭洗、不被尘土腥秽侵蚀等特点,其种类繁多,分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2)按外表特征,可分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裂纹釉(开  相似文献   

2.
长沙窑是中国唐代著名外销窑口,早期烧制青釉产品、后期发展到烧制青釉彩瓷和乳浊釉彩瓷,成为当时中外文化交流阶段性总结的集大成者。而长沙窑广泛使用的乳浊釉,特别是乳浊白釉为其彩绘提供了重要的釉层,是长沙窑彩瓷能够大放光彩的基础之一。鉴于此,为研究长沙窑乳浊釉制瓷技术,以铜官窑遗址和黄泗浦遗址出土的长沙窑瓷片为研究对象,利用光学显微镜、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分光光度计等多种仪器,对长沙窑胎体和釉层进行了测试,着重探讨和揭示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胎体原料、釉层乳浊机理、釉层原料以及兴起原因,为全面认识长沙窑乳浊釉瓷的制釉技术来源和科技内涵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紫禁城多个建筑的盘龙藻井中均悬有轩辕镜,但对轩辕镜的分析研究却很少。本研究采用多种仪器方法,对故宫万春亭藻井轩辕镜和画珐琅葫芦等配件进行了分析。万春亭轩辕镜的分析结果表明,轩辕镜玻璃基体为钾-铅玻璃,镀层采用了锡汞齐技术,生产时间晚于17世纪末;画珐琅葫芦配件的分析结果表明,画珐琅白色底釉组成与"玻璃白"原料相近,不同颜色珐琅釉基体均为钾-铅玻璃,黄色釉中铅锡黄同时发挥着色与乳浊的作用,蓝色釉为砷酸铅乳浊,胭脂红色为金红发色,棕色勾线呈色物质为赤铁矿。画珐琅釉料大部分经过预熔处理,绘制时按照白色底釉、棕色线条、其他色釉的顺序施加,最后烧制而成。  相似文献   

4.
故宫宁寿宫花园延趣楼、萃赏楼内檐装修釉上彩瓷装饰嵌片,是研究乾隆时期釉上彩瓷的珍贵标本。本研究采用X射线荧光能谱仪、显微激光拉曼光谱仪和实体显微镜,对乾隆时期釉上彩瓷样品进行无损分析。结果表明,蓝色、胭脂红色釉彩的基底釉为铅钾玻璃,白色、黄色、黄绿色、绿色釉彩的基底釉为铅玻璃。白彩的乳浊剂和着色剂为砷酸铅;蓝彩的乳浊剂为砷酸铅,着色元素为Co;黄彩为铅锡黄Ⅱ型乳浊及着色;黄绿彩为铅锡黄Ⅱ型和Cu共同作用;胭脂红彩为Au着色;绿彩为Cu着色;黑彩需覆盖透明绿彩于珠明料上才能完全发色;橘红彩为赤铁矿着色和乳浊;棕彩则为赤铁矿和Mn、Co共同着色。本研究成果可为乾隆时期釉上彩瓷的原料与工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5.
为系统了解历代上林湖地区越窑青瓷胎釉化学组成的特点,本研究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技术(EDXRF),对唐代、五代、北宋和南宋上林湖越窑青瓷作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越窑胎釉组成是低铝高硅的南方青瓷特征,有一定量的杂质,历代瓷釉均为高钙釉;从唐代到南宋,越窑青瓷胎的化学组成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唐代青瓷、北宋透明釉青瓷、南宋乳浊釉青瓷釉的化学组成存在一些差异;南宋越窑部分青瓷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釉料仍延续了越窑独特的工艺配方,与北方青瓷和南方官窑青瓷等的釉料差异明显。分析同时表明:该技术的使用为解决薄釉的样品处理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宝丰清凉寺汝窑由于应用了北方钧窑乳浊釉与南方越窑青瓷釉相结合,以及独到的玛瑙配釉技术而烧出的瓷器改良品种,在北方诸窑一举夺魁,并被朝廷命烧贡器。然而,由于宫廷对用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汝窑在质量和御制器的设计上似乎跟不上宫廷的需要,以至于在政和年间朝廷便自置窑烧造官窑。这种从无到有的“自置官窑”,按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所理解,当  相似文献   

7.
简论钧窑系形成的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南省禹州市是钧窑的故乡,在北宋创烧的深浅不一的蓝色乳浊釉瓷器即钧窑瓷器,以其优美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而博得世人的喜爱。北宋末到金代,周围的一些瓷窑开始仿烧。金代晚期至元代,河北、山西、内蒙古的部分瓷窑也相继仿烧,从而在北方形成了一个以钩窑为中心的瓷窑体系。  相似文献   

8.
<正>青花瓷器是一种在瓷胎上用钴料着色,然后施透明釉,以1300℃左右高温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器。(1)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蓝色,习惯上称为"青花"。中国陶瓷的发展,在唐代以前,青瓷占主导地位;唐代以后,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到了宋代,五大名窑、八大窑系的出现,陶瓷生产呈现出百花争艳的景象;元代景德镇白底蓝花的青花瓷器烧制成熟后,情况就起了急剧的变化。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大约仅仅  相似文献   

9.
国宝巡礼     
钧窑镂空座瓶元陈设品高58.3、口径17、底径18厘米1970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郊元代丰州城遗址出土。钧窑的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境内,属于北方青瓷系统,釉色以青蓝为基调而变化。钧窑成品釉层较厚,而且呈“乳浊现象”,不像其他青瓷那样有透明感。在北宋晚期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元代钧窑产品以瓶、盘、碗、盆、尊等品种,以民间日用品为主,亦仿造古器造型。此件镂空座瓶,有一对螭耳,四面凸起狮纹。通体挂天青色釉,但釉色不匀。釉层较厚,烧制时流于底部,俗称为“流釉”。瓶上有大块红斑,是此处釉料中的含铜成分在烧制时还原而成。其形硕大…  相似文献   

10.
俞天 《收藏家》2002,(3):35-37
宝丰清凉寺汝窑由于应用了北方钧窑乳浊釉与南方越窑青瓷釉相结合,以及独到的玛瑙配釉技术而烧出的瓷器改良品种,在北方诸窑一举夺魁,并被朝廷命烧贡器。然而,由于宫廷对用瓷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而汝窑在质量和御制器的设计上似乎跟不上宫廷的需要,以至于在政和年间朝廷便自置窑烧造官窑。这种从无到有的“自置官窑”,按南宋顾文荐《负喧杂录》“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所理解,当应设在汴京城西北隅的皇宫后苑。  相似文献   

11.
许哲 《收藏家》2023,(9):58-65
宋与明两代在瓷器上的审美意趣大有不同,宋瓷清隽典雅,由以耀州窑为代表的透明青釉,到以钧窑、南宋官窑、龙泉窑为代表的乳浊釉,既无繁复之工,亦无华丽之饰,美在浑然天成。明代瓷器华丽繁缛、丰满浑厚,强调“颇成画意”,其装饰的丰富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本文以青岛市博物馆藏9件宋代瓷器与7件明代瓷器为例,深度解析宋瓷与明瓷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2.
一、景泰四年严昇墓此墓座落于景德镇市东郊竟成公社新厂大队唐家坞村口山坡上,于1974年9月,在建房挖地基时掘出。同时出土的瓷器,除破碎者外,均由我馆收集,计七件,全部饰有青花。介绍于下: 1.青花长颈双耳瓶一对(图版伍:1) 圈足、平沙底。高16、口径4.8、底径5、最大腹径8.3厘米。釉呈浅鸭蛋青色,肥厚,不开裂。因釉层内密布小气泡,使釉产生乳浊感,而影响青花的呈色。青料浓处呈  相似文献   

13.
在使用ED-XRF(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对景德镇落马桥红光瓷厂窑址考古发掘出土的121件元代白瓷(青白瓷、卵白瓷和灰青瓷)标本进行胎、釉成分分析后可知,卵白瓷和青白瓷的釉色差别主要是因釉中主要助熔剂(Ka、Ca、Na)配比量不同所致,卵白瓷的烧成主要是由于釉料配方中出现了Na_2O含量较高的配料,而灰青瓷的外观则主要是由于胎中Fe和Ti等杂质含量非常高。分析结果还表明,景德镇元代白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存在一定的时代变化规律:南宋末元初,窑场仍部分沿用南宋时期的钙釉配方,生产较为精细的青白瓷,同时也用新的碱钙釉配方生产质量稍差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元代早期,南宋时期的配釉技术已完全被新出现的碱钙釉所取代,生产釉面较乳浊的青白瓷和灰青瓷;元代中期开始使用一种高Na_2O含量的原料,创烧了卵白瓷,这可能与贡御和接受官府订烧有关;元代晚期,卵白瓷的烧制技术在不断摸索中日渐成熟,釉料配比已十分稳定;元末,落马桥窑场遭到战争的严重破坏,釉料配方波动很大,制瓷技术非常不稳定。综观有元一代,无论是卵白瓷、青白瓷还是灰青瓷,可能都采用了"天然二元配方",即使用了伴生有瓷石矿物的高岭土矿(或伴生高岭土的瓷石矿)。落马桥窑场在元代中晚期生产的卵白瓷,可能是采用了伴生有少量高岭土的高Na_2O含量的瓷石矿(高岭土矿),即文献所提的"御土"。  相似文献   

14.
婺州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青瓷窑系,在长达2700多年的烧造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本文从婺州窑制瓷工艺出发,详细介绍了婺州窑的胎釉以及装饰工艺的演变,系统总结了婺州窑大型器物的成功烧制、釉色特征、大量应用粉砂岩作胎、化妆土的使用以及乳浊釉瓷的成功创烧等五大成就。  相似文献   

15.
李晔 《收藏家》2022,(7):49-56
五彩是中国古代瓷器彩绘装饰技法,同时也指彩绘瓷器品种。“五”为虚数,实指色彩丰富。按照工艺特征分类,有纯釉上五彩、青花五彩和色地五彩三类。纯釉上五彩,是在烧好的白釉瓷器上以红、黄、绿、褐、紫、黑、蓝等彩进行绘画,勾线平涂,入窑以800℃到900℃焙烧而成;青花五彩,先以青料在胎上绘画,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再进行釉上彩绘.  相似文献   

16.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青花瓷器边饰研究穆青青花瓷器是指应用钻料在白瓷胎上描绘纹饰燃后罩上一层透明釉,在高温中一次烧成的釉下彩瓷。我国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出现了青花瓷器①,但数量很少,产品在股、釉、纹饰等各方面均带有明显的原始性,尚未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独立品种。直到元代,...  相似文献   

17.
长沙窑创烧于唐代,是隋唐时期外销瓷的大宗。已有研究认为,长沙窑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其中之一便是最早在中国制瓷史上运用铜作呈色剂在高温中成功烧制出红釉和红彩等彩瓷。本文选取长沙窑铜红彩器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荧光光谱分析、反射光谱、岩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样品釉彩部分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是一件乳浊釉上施红彩的釉上彩器,釉面的乳浊效果由大颗粒分相和析晶导致的米氏散射而造成。  相似文献   

18.
冯冕 《中原文物》2020,(1):124-130
孔雀蓝釉是中国陶瓷低温釉体系中重要的环节,正是由于孔雀蓝釉的配制,我国低温釉出现了以氧化钾作为熔剂的技术手段,为后来景德镇釉上彩的彩料配制奠定了技术基础。孔雀蓝釉的技术来源尚没有清楚的认识,学者大多推测中国孔雀蓝釉的生产受到了伊斯兰陶孔雀蓝釉的影响。但现有对金元时期我国孔雀蓝釉的检测表明有多种配方共存的情况,这一现象说明当时孔雀蓝釉的生产并没有统一技术。笔者通过对孔雀蓝釉出土文物的时间与产地特征,以及对琉璃瓦生产工艺演变的考察,认为我国孔雀蓝釉是在低温铅釉琉璃的助熔剂"黄丹"的制作工艺演变过程中增加硝形成的,到元代中期以后配方探索才逐渐完成,形成了以硝为主要助熔剂的制作工艺。  相似文献   

19.
1982年第7期《文物》刊载了《河北平泉小吉沟辽墓》,文中介绍出土的一件绿釉鸡冠壶"外表施一层银白色粉"。此说不妥。这种釉外呈银白色的现象,俗称为"银釉"、"汉银釉"(有的釉外呈浅黄色光泽,称"金釉"),又称为"寸金"、"寸银",并非人们有意"外施银粉"所致。釉  相似文献   

20.
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青花"瓷,是指用氧化钴颜料在瓷胎上绘画后,上透明釉,再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青花瓷器呈色鲜艳稳定,明净素雅,在我国元代以来瓷器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解放以来,首都博物馆入藏了大量北京地区出土和传世的明清青花瓷器。现选择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