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汇报中听到,湖南的一些领导干部正在重温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很有感触。李自成“不暇自哀”;而郭沫若“哀之”。我们共产党人既要“哀之”,更要“鉴之”。以史为鉴,有助于我们提高反腐败的自觉性。应该清醒地看到,人民群众对当前党内、政府内和社会上存在的腐败现象是很不满意的。腐败,对执政党来说,确实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威胁。我想起几位故人讲的话,念出来,提请同志们参考。 唐朝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最后一段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他讲的是秦始皇扫灭六国,统一全国后,骄奢…  相似文献   

2.
邵炳军 《文献》1999,(2):23-41
周幽王骊山之难,标志着西周王朝历史的终结,开启了天王宜臼与携王余臣"二王并立"的特殊政治格局,拉开了我国春秋史悲壮的帷幕.史官用记史方式"实录"这一历史性剧变,启迪后人知古而鉴今;诗人以自己的艺术笔触,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痛苦经历,表达了他们对周幽王黑暗政治怨怒之愤和对西周王朝覆灭的哀挽之情,并对此作了痛苦而又深刻的反思,以警策后人.周大夫家父的《节南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3.
谈高锋 《丝绸之路》2010,(10):57-58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哀江南赋》是他的代表作品。在《哀江南赋》中作者以史诗之笔深切描写了梁朝由盛而衰以至灭亡的全过程,抒发了个人亡国之恨、乡关之思、身世之悲。这种寓时代乱离于个人哀怨的情感内容是对赋体的一次重大开拓,史诗性和自传性是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悲剧的落幕,往往收获同情的泪水和悲怆的喟叹,然而这浮光掠影般的表层体验并不能使前车之鉴真正成为后世之师,“哀之而不鉴之”,只能是“后人而复哀后人”。重读半个世纪以前的激昂文字,正视历史中曾不应发生的悲剧,那些不敢忘却的记忆将警示着后来者。胡风,这位因三十万言而家喻户晓、进而引起席卷全国的“全民性大批判”的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和诗人,在半个世纪以后的今天,作为人文精神的表率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2004年3月15日,胡风铜像在其母校南京师大附中正式揭幕。为此,本期《钟山风雨》特别刊发《九死未悔说胡…  相似文献   

5.
蒋博 《神州》2012,(20):9
川端康成认为物哀是日本文学的重要源泉之一,他的《雪国》体现了他对这种文学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本文挖掘《雪国》中体现的传统物哀精神,并着重分析川端康成对物哀理论新的发展:不同于本居宣长的观念,川端康成的"哀"有时会脱离"物","心"成了审美主体;他的物哀又向佛教走了一步",心"进入"无"之境。  相似文献   

6.
2000多年来,由于记载阿房宫的史料太少,阿房宫究竟有多大没有定论。《史记》所载阿房宫是分期兴建的,一期工程是先建造前殿阿房"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然而,工程施工并不顺利,秦始皇的突然病死,继之因二世的残暴统治而引发的农民起义,使一期工程没有完成,二期工程自然成了泡影。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已证实了这一结局,即秦阿房宫没建成,甚至连前殿都没建成,所谓的阿房宫前殿遗址其实就是没有建成的阿房宫遗址。历史上的阿房宫虽然不像文献、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中描述的那样规模宏大,但从其前殿遗址范围看,其规模比司马迁描述的前殿阿房的规模要大一些。  相似文献   

7.
由于大陆学界对陆游所撰《尤延之尚书哀词》"别五岁兮,晦显靡同"句中的"别五岁"未能正确的理解,因此将尤袤之卒年错误地系到了绍熙五年(1194)。因为尤袤卒于绍熙四年,而署名尤袤所编的《遂初堂书目》中又收录有庆元五年(1199)始编成的《成都志》《成都文类》等书,此为尤袤所不及见,因此今见《遂初堂书目》当在尤袤去世后,经过了尤氏后人的进一步补充和修订。  相似文献   

8.
项福库  王明月 《沧桑》2009,(1):235-236,240
近年来,国人对阿房宫考古结论产生了诸多认识上的分歧,分歧主要集中在阿房宫的“建成与否”及“火烧与否”两个问题上。《史记》中有“阿房宫未成”、“项羽屠咸阳火烧秦宫室”的明确记载,而没有“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这与阿房宫考古发掘的结论是相一致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然而,对阿房宫考古发掘结论持相反观点的人,不但认为“阿房宫不仅建成而且被项羽一把大火烧掉”,还对司马迁笔下的“阿房宫”是否具有可信性产生怀疑。经考证,无论是从司马迁写《史记》的客观条件及其治史态度,还是从其史学思想到写《史记》所肩负的使命感上看,其对“阿房宫”的记载都是客观的、可信的。  相似文献   

9.
《文博》2017,(1)
长时间来,一些学人往往把阿房宫前殿遗址当作"阿房宫"来说事。实际上,这是对《史记》记载的解读有偏差,也是概念混淆的结果。说明白:"秦上林苑""阿房宫""阿房前殿"和"前殿阿房",这是一个由大到小、依次重叠又独立的四个不同概念。也不能把战国时期秦上林苑文物遗存人为地架空,使之超越秦统一后的15年,从而得出不属"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0月21日至2015年3月1日,"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在法国吉美博物馆展出,450余件文物瑰宝集聚巴黎,再现"汉代雄风",令置身展览的法国观众顿时"穿越"到两千年前的中国汉代,在塞纳河畔掀起了汉文化热潮。这是配合中法建交50周年这一盛事而策划的重要活动之一。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文物局与法兰西共和国文化与新闻部主办,中国驻法使馆和法国驻华使馆协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法国吉美博物馆承办。  相似文献   

11.
触摸宋朝     
<正>穿越千年,梦回两宋,触摸那锦绣如繁花的梦幻时代。宋朝是一个令后人艳羡而又哀挽的朝代,它面临着一个比一个凶悍的北方异民族的威胁,时常屈辱地对外纳贡称臣;却似"忙里偷闲"般地在绘画、诗词、曲赋、宗教、礼法等各个方面大放异彩,给身后千年的古代中国的文化领域立下了标杆,一直被模仿,很难被超越。宋锦是后人梦回两宋的最好的  相似文献   

12.
项福库 《沧桑》2009,(5):139-140,147
两千多年来,无论是历史文献记载和文学作品的描绘,还是地面上留下的阿房宫前殿遗址的夯土台基,都在误导着人们:秦代阿房宫已经建成,后来被项羽焚毁。但近年来阿房宫考古发掘表明,阿房宫是没有建成的"半拉子"工程,前殿遗址中未发现火烧的遗迹。《史记》中虽提及"阿房宫"达18处,提及"项羽屠咸阳火烧秦宫室"达7处,但没有一处提及阿房宫已经建成,也没有一处指明项羽烧了阿房宫,反倒有"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的记载。可见,"阿房宫"在考古发掘与《史记》记载中是相吻合的,是有一致性的,即阿房宫没有建成,项羽也没有火烧阿房宫。  相似文献   

13.
<正>不久前,收到了中国钱币博物馆领导及各位研究员签名的《中国铜元精品展》一书。打开拜读之际,不禁想起2016年10月在中国钱币博物馆举办的"‘铜’心‘铜’德中国铜元精品展"。那场展览是中国铜元收藏界的一件大事,展览展出的馆藏精品解决和厘清了当今中国铜元收藏中的许多疑问。当时参观展览时的心情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惊艳"。"惊"的是惊叹中国钱币博物馆(以下简称"钱博")展出的馆藏精品铜元,虽在数量上来说并不多但质量之高、体系等级之  相似文献   

14.
《文物》2006年第7期发表了《广州南汉德陵、康陵发掘简报》,文末附有《康陵地宫哀册文碑》释文。经与文中的哀册文碑拓片比照阅读,笔者发现有几处疏漏,现校勘如下。1."符印金而叶运,绍斩蛇之开基。""印金"当是"夘金"之误,"夘"即"卯"之俗字。《古今韵会举要·巧韵》:"卯,俗作卯。""卯金"即刘(劉)姓。古书常用"卯金刀"代  相似文献   

15.
史学精粹     
<正>王晴佳、胡萧白:《中国史学的元叙述:以"文化中国"说考察正统论之意涵》(《江海学刊》2017年第1期)杜维明教授在1991年提出"文化中国说"。这一学说和其他当代新儒家的理论,与宋代士人的"中国"观有不少可比之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在汉朝灭亡之后,如何定义"中国"及其延续和变化。魏晋时期中国史学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美关系正常化45周年之际,由国家文物局和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主办、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秦汉文明展”将于2017年3月27日至7月16日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该展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继2004年举办《走向盛唐》和2010年举办《中国元代艺术展》大型展览之后又一次国际文化盛典,亦将是2017年全美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中国文化艺术展览。2016年6月7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中美人  相似文献   

17.
<正>《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后人省称之景教碑)第31行为"朝议郎前行台州司士参军吕秀岩书",后人据此认定景教碑为"吕秀岩"书写,但是对于他官衔中"前行"的  相似文献   

18.
在川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秦末农民战争中》的教学资料里面有专门针对秦朝灭亡年代的说明。原文如下:秦朝灭亡的年代,《史记高祖本记》记载:"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壩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此处的"汉元年"有误,实为秦子婴元年。唐代学者张守节在《史记正义》  相似文献   

19.
正王夫之《宋论》中曾这样说:宋太祖赵匡胤临终前,"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二,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从后周柴氏手中夺得政权,做了皇帝。循中国历史故例,本当斩草除根,以绝后患。可赵匡胤终其一生,对柴氏一门优礼有加。临终尚不忘以"政治遗嘱"的形式提醒后世嗣君不可亏待柴氏后人。后来《水浒传》中  相似文献   

20.
《文献》2010,(3)
<正>一、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但有文献学之实。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广集诸本,施以校雠,编定目类,撰写叙录,开创了独特的学术门类。后人遂以"校雠之学"概括刘氏父子的学术工作,把目录、版本、校勘诸学融为一体。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郑樵《通志·校雠略》、章学诚《校雠通义》均沿用校雠之名。近人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最早提出文献学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