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倪清华 《收藏家》2006,(3):43-47
在中国的文房四宝中,徽州的制墨独领风骚,数百年来为文人骚客所珍爱。徽墨的生产始于南唐。创制人是奚超、奚廷圭父子。唐中叶至唐末,由于藩镇之乱,连年征战,奚氏一家由河北易水(今易县)南迁至徽州,奚氏父子本是制墨能工,此时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终于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南唐后主李煜,召奚廷圭担任墨务官,并赐国姓“李”。于是,奚氏全家一变而为李氏。李廷圭成为古今墨家的宗师。宋宣和年间,就出现了“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局面。宋时,徽州的张遇、沈桂、潘谷、吴滋等,都是著…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期以后,是制墨业的辉煌时代,墨之在万历,犹诗之有盛唐。墨的故乡徽州,由南唐奚氏父子制墨开始,逐代繁衍,形成优良传统。到了明代,墨的造作规模、质量、花纹图案等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和提高。当时出现的许多杰出的漆工、雕手、画家,都给徽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促使制墨业空前繁荣,形成了一支强大的专业队伍。明末麻三衡《墨志》记载明代徽州墨工有一百二十多家,程君房就是当时制墨名家之一。程君房所经营的墨店为还朴斋、宝墨斋。关于其署名,有的墨上同时写程君房与程大约。《歙县志》把程大约与程君房视为两人;邢侗《墨记》中则视为一人,君房为  相似文献   

3.
<正>墨是中国传统书写和绘画用品,"文房四宝"之一,是印刷术发明的物质基础之一。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墨作为书画的载体,改善了文字的传播和储存条件,推动了中国书画艺术风格的形成。我国制墨技艺历史悠久,其中尤以徽墨最为著名。"老松烧尽结轻花,妙法从来北李家。翠色冷光何所似,墙东鬓发堕寒鸦。"苏东坡用洗练的笔触写尽了徽墨的风华。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末期,在之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徽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造墨最著名的地区,首推现在安徽省的歙县、休宁、婺源等地。当时这些地方,统归徽州府管辖,因此人们俗称为"徽墨",它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南唐(公元930年)开始,一直延续下来直到如今。自清代末叶以后,曾经一度衰落,整个造墨手工业陷于停顿状态,但解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曹素功、胡开文墨店等相继恢复生产,在祖国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和创造,使之发扬光大,解决了国内外的需要。"徽墨"制造业又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兹将明、清两代所制集锦墨的渊溯和成就,简略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清代乾隆时期制作的热河图集锦墨两套,其中一套"水流云在"墨侧面有阳文楷书款"程后邨珍藏",表明其为徽州歙县制墨名家程后邨的作品。这两套墨以康熙五十一年(1712)《御制避暑山庄诗》木刻版画内容为蓝本,对相关景致进行了浓缩,表现了封建帝王的山水观及其为政思想。它样式别致新颖,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史料价值,也显示了乾隆时代御墨的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林欢 《收藏家》2014,(5):37-41
<正>自南宋以后,婺源一直是徽墨的主要产地之一。不仅如此,徽墨也是婺源徽商的四大传统经营行当之一。"婺源派"徽墨素以"朴实无文"的平民化特点,以供给普通百姓和小知识分子使用而名扬全国。然而故宫博物院藏有若干婺源詹成圭墨业所制的墨品,皆清宫旧藏,例如"御墨"墨一锭,即是对人们思想中关于徽墨"婺源派"传统观念的一次颠覆。此墨长方形,额间嵌一米珠,下楷书"御墨"二字,中间楷书  相似文献   

7.
李娟 《文博》2010,(6):59-65
明朝末期可称作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明中叶以后,"市民文化"渐渐充斥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各种以图画为主的图谱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实时,制墨本为平常之事,然有爱好者将墨的形制、图案进行创新变革,刻成墨模之后,进而印出"墨谱"。虽说"墨谱"的产生源于墨的生产,但其中所表现的些许图像元素和艺术形态却值得研究。文章从明末徽派制墨名家程君房所出墨谱《程氏墨苑》为载体并进行延伸,对其中的图像内容、形态进行浅析,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艺术理念和审美倾向。各种图形都是作者基于现实或想象思维的一种验证,代表着创作者的思想意识,也是当时社会民众视觉冲击力的一种验证。  相似文献   

8.
王硕 《中国钱币》2022,(5):75-80
<正>墨作为文房四宝之一,自古以来就是人们书写的必备工具,在中国古代文化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们艺术审美能力与制墨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集装饰性、观赏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各种仿古造型墨和精美的集锦墨相继出现。在这些墨品中,钱形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钱形墨的每一件墨品,皆可与古钱形态一一对应,这不仅显示了制墨名家精湛的工艺水平,也可印证清代乾嘉时期金石学与古泉学对制墨行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晶 《收藏家》2005,(2):59-64
墨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文化发展的一个重大贡献,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已经知道利用墨色作为美术装饰了。相传魏晋时大书法家韦诞,经常接触以制隃麇墨著称的墨家,最终在总结前代制墨工人的宝贵经验之后,造出超平寻常的好墨,人们多将韦诞视为墨的发明者。我国的制墨业发展到明清两代,出现了诸家角逐,高手辈出的景象。明代时,罗、程、方三家呈鼎足之势:罗小华明嘉靖时歙县人,其墨: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一螺值万钱,时人有“重赀争购”罗墨之说;程君房曾一度成为制墨业中的旗手,邢太朴仅以十六个字就概括了程墨的特色:坚而有光,黝而能润,舐笔有胶,入纸不晕;而方于鲁几乎与程君房同时扬名墨坛,三十岁前所造“九玄三极”墨,就被誉为“前无古人”之佳作。邢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万历年间是我国制墨史上的极盛时期,以方于鲁、程君房为代表,制墨名家辈出。在文人士大夫间,自制墨品者,亦颇不乏人。此种风尚,甚至延及内臣近侍。据明·刘若愚《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记载:“苏、杭织造太监一员,亦有敕谕关防,秩视秉笔而安逸尊富贵之。万历年间惟孙太监隆,先监之同年也,多学善书,曾刻  相似文献   

11.
江志伟 《江淮文史》2011,(1):148-159
1915年,徽墨极品古墨《地球墨》,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2006年,"徽墨制作技艺"由安徽省绩溪县、歙县和黄山市屯溪区,共同申报为传统手工技艺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徽墨制作技艺"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  相似文献   

12.
笔、墨、紙、砚合称“文房四宝”,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但“文房四宝”这一名詞的起源,却很少有人注意,原来它是起源于徽州,徽州宋时就兴建了四宝堂。《徽州府志》和《歙县志》都在古蹟門里列有四宝堂的名字,說是“在府治,宋建,以郡出文房四宝为义”。其实要說徽州具备这四者而且都超过别处的产品,那是有些夸大的。宋朝叶梦得《避暑录話》就說过:“世言歙州有文房四宝,謂笔、墨、紙、硯也。其实三耳,歙本不出笔。”那么歙州具有“文房四宝”的說法是怎样来的呢?现在把这四者在徽州的情况約略地分别談談。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墨与现代墨元素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中国古墨(汉墨、明墨与清墨)与不同产地的现代墨元素成分作了对比分析。用离子背散射测定墨中常量元素C、N、O的含量,用质子激发X荧光法测定微量元素K、Ca、Ti、Cu、Fe等10种元素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古墨中微量元素K、Ca的含量比现代徽墨、沪墨高10倍以上,而现代徽墨与沪墨中元素N和An的含量也有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墨是所谓"文房四宝"之一,与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有密切关系。本文只就清代程一卿所制的墨和他的继承制墨的有关问题,作一些考证。(一)程一卿即程瑤田墨家制墨题款,有用自己本来名号的,如方密庵(君任)等即是一例;也有另用一名好象作家笔名的,程一卿就是如此。从墨上款识来看,只知有一卿,不知还有瑤田、易田、易畴诸名;而从程氏的著作上看,又只知有瑤田、易田、易畴诸名,不知有一卿。按尺木堂墨品  相似文献   

15.
笔墨纸砚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用品,被誉之为“文房四宝”,最著名者当数湖笔、徽墨、宣纸和端砚,它们是传播和发展文化艺术的重要工具,既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也具有收藏价值。收藏毛笔要选择制作精致者,笔头应以尖、齐、圆、健“四德”为标准,即笔头尖而细,其内外的毛整齐,周身饱满浑圆壮实,笔头的弹力好,美观挺拔;毛管则应讲究质地精良,制工细巧,轻重适用,且图案装饰华美。收藏墨要挑选质量高且装饰美者,或是制墨名家的作品。好墨其质如玉,内闪蓝光,久不变色,芬芳宜人。除黑墨外,专供绘画用的色墨因其色泽艳丽、图案繁富…  相似文献   

16.
《神州》2012,(7):14-17
粉墙黛瓦、坎村宅巷、依山傍水,宁静致远……整个古徽州,5000多个大小村落,一幅烟雨空灵的水墨画卷,散布着古朴犹存的沧桑感。以"五岳朝天"的马头墙与"四水归堂"的天井为鲜明标志,给徽文化的地域特征以绝佳注释。这里记载的是历史,流淌的却是如千年古鼎般淳厚的血脉精神,已经为进一步了解徽派建筑、去往宏村打开了窗口。  相似文献   

17.
李晶  王健丽 《收藏家》2003,(10):20-22
中国书画墨历史悠久,它是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创造发明,也是我国民族传统的特种工艺品。1980年陕西临潼姜寨村仰韶文化墓葬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绘画工具,有石砚、研石、水盂和黑红色氧化铁矿石。这块黑红色氧化铁矿石,便是最早的天然墨了。我国用人工制造的烟墨大约始于汉代,最早见于记载的制墨家是三国时期的韦诞。韦诞,魏人,字仲将,世称制墨之祖,有颂日:“仲将之墨,一点如漆。”这之后,唐代奚超和奚廷珪总结前人经验,又使制墨质量大大提高。奚氏南唐时定居  相似文献   

18.
明代制墨能手程君房制作了大量名墨,伹经过三百多年,存世的已寥寥无几。程制天文图墨更属罕见。山东临沂地区文物店不久前收购到古墨一块,重达半市斤,呈正圆形,直径14.5、边厚1.4、内厚0.9厘米,近似古代瓦当或圆砚;一面篆书"紫微垣"三字,一面是包括六十一个星座的天文图,侧面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成林 《人文地理》1993,8(4):57-63
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论述了徽州地理环境对徽商和徽派民居建筑的影响,认为:1、徽州人商业活动起源于徽州物产"结构性失调",徽州"地狭人稠"促使"徽民寄命于商";2、徽商经营行业受徽州地理环境影响,以徽州物产余缺为基础;3、徽州群山环抱,陆路交通闭塞,新安江等水路从而成为徽商境内外贸易的主要通道;4、徽商投资产业多在徽州以外地域,明显受徽州物产和市场因素影响;5、徽州民居建筑在选址、用地、材料、结构、造型等方面,与徽州地理环境和谐、协调。  相似文献   

20.
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瑞 《安徽史学》2004,(6):68-76
明清徽州宗族婚姻圈有以下特征:第一,婚姻缔结以县境地域范围内特别是周边邻近宗族为主要对象;第二,徽州境外的婚姻缔结与徽商的迁徙和经营地域圈的扩大有关,长期经商外地甚或侨寓外地的徽州商人在商业经营或土著化进程中与当地人士结成婚姻;第三,徽州宗族的婚姻缔结以几个大的宗族为主要对象,相互之间结成世婚之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婚制在徽州的盛行;第四,较多以业儒仕宦为背景的宗族相互结成婚姻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婚姻背后文化上门当户对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