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北京首都博物馆藏有一方西晋"晋匈奴归义王"金印。印重86.9克,含金量为60%。印正方形,边长2.2、厚2.5厘米。驼纽,驼呈卧姿,纽高1.7厘米。印面刻阴文"晋匈奴归义王"六字,用刀平直,字口方齐(图一、二)。这方金印,为研究西晋时期汉族与匈奴  相似文献   

2.
一 "巍率善氐佰长"印 1978年元月岐山县蒲村公社南庄村东古墓出土,同出有罐、釜、甑、虎子等陶器十多件。印为铜质,正方形,驼纽。边长2.2、通纽高2.5厘米。驼呈蹲卧状,腹下有穿孔,孔内套以梯形活动纽环,环高3.3、上宽2.2,下宽1.5厘米,当为便于佩带之用。印面阴刻篆书"巍率善氐佰长"六字(图一)。此印与扶风县博物馆所藏"巍率善氐仟长"印的形制、字体全同,惟彼印边长与通高均大0.1厘米,盖因仟长官职大于佰长之故。此印是三国时期曹魏朝廷颁发给归附于它的氐人下级头目的官印。东汉、三国时  相似文献   

3.
董远成 《收藏家》2012,(9):31-32
长沙市博物馆藏有一枚西汉“闵都君印”金印,1976年出土干长沙市复兴街。金印高约0.9厘米,直径1.3厘米。印体呈半球状,球状的顶部横贯一穿,孔径0.15厘米,可用以系纽绶带;印面圆周以阴线勾勒出一圈边栏,栏内阴刻篆文的“闵都君印”四字非常清晰。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出土古代官印的新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放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各地在工农业生产建设中,曾发现许多古印,属于官印者约二十余方,其中有数方已经发表,另有数方出土地点未群或文字年代无考,现仅介绍一批如下: 1.1956年乌兰察布盟凉城县蛮汉山南部沙虎子沟出土一批珍贵的古代文物,包括有动物图案金饰牌、金兽、金戒指,同时出土了晋乌丸归义侯、晋鲜卑归义侯、晋鲜卑率善中郎将等三方官印,现存凉城县人民委员会。"晋乌丸归义侯印",为金质,  相似文献   

5.
民国十七年(1928),在沙雅县裕勒都斯巴克(今新和县大尤都斯一带),曾出土了一枚古印章。印呈正方形,边长1.3厘米,厚0.7厘米;铜质鼻纽,纽呈半圆形,中有一孔,孔径0.6厘米;该印章刻有三行字,前两行均二字,阴文篆刻“李崇之印”,后一行字迹混浊不清,难以辨认。这枚印章只能暂名“李崇之印”。 1959年,在沙雅县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又出土一颗“汉归义羌长”古印。印呈正方形,边长2.3厘米、高3.5厘米,铜质卧羊纽、纽与印座之间有一孔,供穿佩绶之用;印用阴文篆刻,共三行。第一行为“汉”字,第二行为“归义”,第三行为“羌长”。这相隔31年一前一后出土的两枚古印章,现均收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自治区博物馆有复制品展出,并注明这是两方不同的印章。 近阅沙雅县地名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沙雅县地名图志》将“李崇之印”和“汉归义羌长”混为一谈,把“汉归义羌长”印章误记为李崇的印信。《沙雅地名图志》第153页记载:“汉归义羌长”李崇印信于1959年在沙雅县的玉什喀特古城出土”。第5页记有:“解放后(1959),从沙雅县的玉什喀特(三重城)古城出土“汉归义羌长”(西域都护李崇的印  相似文献   

6.
王裕昌 《文博》2012,(4):48-51
盛行于魏晋时的驼纽官印,是当时中央政权对西方边域民族首领拜封爵号的法定信证。本文主旨是通过对甘博所藏三方金印的考察,论述魏晋时期陇南氐、羌族的处境以及当时中央政府对边域民族的政策,而这三方魏晋时期羌、氐王侯金印,即是上述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1984年,西华县文物普查队在县城西5公里的前石羊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一座因县窑场烧砖取土而被破坏的汉代墓葬。墓为竖穴土坑,南北向,长约3.48、宽约1.98米。所出文物共计21件,其中有一枚金印。现将金印和同时出土的部分文物简介如下。金印 1枚。正方形,重100克。龟纽。边长2.4、通高2.1厘米。印面篆刻阴文"富寿侯印"四字(图一)。据银行鉴定含金量97%。四神规矩铜镜 1件。圆纽座。座外有  相似文献   

8.
洛阳博物馆藏印拾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洛阳博物馆征集到几方印章,均未见于著录,兹予以介绍,且略加考释。一、“魏匈奴率善仟长”印(图一:1),篆书白文。系洛阳市第五中学朱黎明同学于1982年6月捐献。此印铜质,通高2.6厘米,印面长宽均为2.3厘米,厚0.7厘米,驼钮高1.8厘米。据说此印偶得于义马市北郊田野中。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汉末袁绍曾“矫制赐蹋顿、(难)峭王、汗鲁王印绶,皆以为单于。”注引《英雄记》曰:“始封千夫长、百夫长以相统领,用能悉乃心,克有勋力于国家稍受王侯之命。”曹魏时,曹操留南单于居邺,待遇如列侯,子孙世袭。同时分其民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部立贵族一人为帅,居住在并州一带。又魏策封异国的官职名号则有“魏率善邑君、归义侯、中郎将、都  相似文献   

9.
1981年2月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贵族墓。纯金铸成,制作精美。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在龟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的龟背纹,金印重122.87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与《后汉书·舆服志》中太子与诸王用龟钮金印的记载相符。据考证,此印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第九子刘荆所属。(万新华)“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 南京博物院藏@万新华  相似文献   

10.
万新华 《收藏家》2006,(10):80-80
1981年2月出土于江苏省邗江县甘泉山贵族墓。纯金铸成,制作精美。印面呈方形,上立龟钮,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在龟背上铸有六角形图案的龟背纹,金印重122.87克,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诸候王金印。  相似文献   

11.
刘杰 《成都文物》2006,(4):15-19
陶质“沙吕阳侯大安相印”,呈扁长方梯形,印面总长5.8厘米,印面上宽3.8厘米、下宽3.7厘米;印背上宽3.6厘米、下宽3.5厘米;印上高(厚)0.8厘米、下高(厚)0.7厘米;印面边框长5.8厘米、上边框宽3.8厘米、下边框宽3.7厘米;边框里有八个界格;每个界格高1.6厘米、宽1.3厘米、界格全长5.2厘米、宽3厘米;陶印背有一梯形长方框,长5厘米、上宽2.8厘米、下宽2.7厘米;在印侧面的5分之2处,有一直径0.2厘米的穿孔,在穿孔旁边,有两个下凹的小三角形压痕,印章全身各处有不均匀的黑痕。印凿刻八字:“沙昌阳侯大安相印。”(见右图)  相似文献   

12.
《文物》1975,(5)
昭通县文化馆最近征集到三方一套印(俗称三套印)铜印(图一)。母印白文篆书"孟(玨完)之印"(图二:1),辟邪纽,印面2厘米;子印白文篆书"孟(玨完)"(图二:2),亦为辟邪纽,印面1厘米。从子印中又取出一方,白文"伯称"(图二:3),篆书,笔法近隶,龟纽,印面0.8厘米。三方印层层套合,辟邪纽、龟纽刻工精致,显示了当时手工艺的高  相似文献   

13.
昭觉县四开乡出土十七方铜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元月7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四开乡社员吉布拉格和尔古吉且二位同志,在地名为“赫丁”的一个陡坡上离地表约10厘米处掘得十七方铜印。出土时十七枚印重叠在一起,保存较好。这批印章的形制均为鼻形钮方印,印面为正方形,印通高1.8厘米,印文面长宽均为2.6厘米,厚度及重量不一。“军司马印”厚0.8厘米,重61克;“军假候印”厚0.795厘米,重59.5克;“军假司马”印厚0.7厘米,重51克;印面  相似文献   

14.
最近翻阅第五期"文物",见39页刊载陕西蓝田发现李自成永昌元年三水县信一文。因而引起我对开封师范学院历史系所存十余方历代印璽的注意。恰巧在这些印中也发现一方永昌元年的县印。此印与三水县信相仿,黄铜質,方形,椭圆柱柄,印面长宽为6.9×6.9厘米,厚1.2厘米,柄高9厘米,重1.9市斤。印文为"仪隴县契",背面柄右边阴刻"仪隴县契",左边刻"礼政府造""永昌元年九月日",印左侧面刻"天字伍百陆拾肆号"。  相似文献   

15.
(一) "管军上百户之印"一方湖南省博物馆藏,系收集品。铜质,正方形。边长6.7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2.15、边厚2厘米。有柄,通高6.85厘米。重900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右一行为"管军上百户之印";左两行为"中书礼部造","大德元年十一月日"(图二)。按元代官制,上百户从六品。 (二) "管军下百户之印"两方湖南省博物馆藏。一方系收集品,另一方在1980年出土于资兴县厚玉公社。收集的一方,铜质,正方形。边长6.1厘米,印面中央微凸,中心厚1.6、边厚1.5厘米。有长方条形直柄,通高6.3厘米。重675克。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印背阴刻汉文三行:  相似文献   

16.
1982年6月,温县人民医院外科大夫董炳乾同志,将自己祖传三代的一方东汉末年金质的“关中侯印”,捐献给河南省博物馆。该印为正方形,龟钮,通高2.5厘米,印面2.5×2.5厘米,印重125克,含金成份在70%左右。印面篆刻阴文“关中侯印”四字。据《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载,“关中侯”始封年代为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冬,此时,曹操已任丞相要职并“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了朝中大权。他所设置的“关中侯”、“关内侯”等,爵位很高,但是无  相似文献   

17.
《文物》1960,(10)
1960年3月28日,在莒县汽车站伙房后深一米处,发现古代铜印两颗.甲印印文"元帅之印";乙印印文"管军万户府印",钮皆长方把状.甲印钮高7厘米,印身厚1.4厘米,印面正方,每边长8.7厘米,重三斤二两;乙印钮高6.5厘米,印身厚1.6厘米,印面正方,每边长7.7厘米,重二斤半.印文都是阴文篆体,章法严谨,铸造精美.印背款识分左、中、右三行,楷书阴刻.甲印左行为"龙凤六年四月日",中为"中书礼部",右为"元帅之印",印左侧又有"昃字六十四号"等字.乙印左行为"龙凤六年三月日",中为"中书礼部",右为"管军万户府印",印左侧又有"生字八十二号"等字.甲印装在一个铜印台内,印台方形,大于甲印面一周,重一斤六两.出土时甲印、印台及乙印放在一处,正置而微倾斜,别无共存  相似文献   

18.
正安徽师范大学博物馆收藏有一方金代官印,为20世纪50年代旧藏,未见于相关著录。现介绍如下。此印为铜质,扁方体台,矩形板状纽,正方形印面。通高3.9厘米,纽高2.9、厚0.8厘米,台厚1厘米,印面边长5.3厘米(图一)。印背纽端右侧錾刻"上万"三字,均为汉文楷书(图二)。印面阳线边框内铸有两行汉文,属阳文九叠篆,右上起顺读,为"义军万户之印"(图三、四)。印  相似文献   

19.
唐县文物保管所藏元代铜方印1990年我县公安局将一枚方形铜印移交给我县文管所,现介绍如下:该印印面为正方形,梯形钮柄,印面边长6.2×6.2厘米,带钮通高6.4厘米,印面刻有:"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公元1260年八思巴奉元世祖的命令创制的一种拼音文...  相似文献   

20.
舞阳县文化馆现藏金代官印一方,厚1.5厘米,印面5.7厘米见方。通高3.2厘米,印、钮均呈梯形,铜质。印文为阳刻、“九叠篆”体“行军万户资字号之印”九字。共重五百五十克。印背扭右方阴刻“贞佑五年四月造”。上方侧面阴刻“行军万户资字号”七字。对于行军万户的官职同志们已多次考证不必赘述。八○年四期《河南文博通讯》40页永城县出土之金印为“九叠篆”体“行军万户人字号之印刀系大安三年(即公元1211年)所制。按金史: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以元帅府为枢密院,罢万户之官印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