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 《史学月刊》2000,(4):148-149
张百熙(1847—1907年),字堃秋,又作冶秋,湖南长沙人。清末“新政”之际任吏部尚书、管学大臣,负责京师大学堂的恢复重建工作。吴汝纶(1840-1903年),字挚甫、挚父。清桐城南乡高甸人,“桐城派”后期大师,早年辞官隐退,后主讲于河北保定莲池书院。目前史学界对流传甚广的张百熙“跪请”吴汝纶一说提出了质疑,笔认为有再度考辩之必要,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2.
吴汝纶(1840—1903),安徽桐城人。字挚甫。同治进士。为著名的桐城派后期大师,深得曾国藩、李鸿章的青睐,故长期为其做幕僚。后任冀州、深州知州,为官清廉,政绩颇著。不久,弃官从教,立志改  相似文献   

3.
吴汝纶考察日本的前前后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汝纶以垂暮之年筹办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前身)。创办桐城中学.树立了废科举、实施学校教育制度的样板;而他在开教育改革之先河时,亲自率人去日本考察先进的西方教育制度,乃是极为重要的前奏曲。吴先生考察日本,经历一波数折,风风雨雨,可歌可泣,艰险环生的场景,给后人留下很多回味和启迪,弥久而芳香,影响深且远。“四顾茅庐”始就任年逾花甲远渡海1898年(光绪二一十四年)谭‘吴汝纶像嗣同等“六君子”以头颅换取的“新政”措施之一是办京帅大学堂。但在封建顽固派的思想占上风之际,仍然是“换汤不换药”,所办的大学堂仍…  相似文献   

4.
突然起了脱离这个世界的愿望 朱光潜1897年出生于桐城阳和的岱鳌山下(今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人).1923年6月,朱光潜在香港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中国公学任英文教师,时年27岁.前一年夏天,朱光潜回家,由父亲做主,与一位姓陈的姑娘结婚了.陈氏比他小一二岁,小脚,个子中等.  相似文献   

5.
《文物》1982年第11期发表的马非百先生的《关于秦国虎符之铸造年代》一文,提出"新郪符称‘王’,阳陵符称‘皇帝’,而杜符则称‘君’,这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很重要,它明明白白地反映了各符的铸造年代"。这是很有见地的。但马先生指出"秦代称‘君’者只有惠文君一人"以后,推算秦惠王"在更元称王前,凡十三年则皆称君。据此,则杜符之铸造年代,必在此十三年间"。这里有一年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王琴 《史学月刊》2003,(8):120-122
吴汝纶 (1 84 0— 1 90 3) ,字挚甫 ,安徽枞阳高甸 (旧属桐城 )人 ,是桐城派后期的古文学家和著名的教育家。他出身于书香之家 ,同治四年中进士 ,曾入曾国藩、李鸿章幕 ,曾官内阁中书 ,深、冀两州知州。弃官后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 ,1 90 2年经管学大臣张百熙荐举 ,传谕赏加五品卿衔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一生中 ,非常关心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并把其主要心血倾注于自己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上。提倡创办新型学校 ,培养有用人才 吴汝纶在深州、冀州任职时就很重视教育 ,重视人才的培养。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在帝国主义侵略日益加深的民族危难…  相似文献   

7.
邢鹏 《收藏家》2022,(5):83-90
<正>五、佛陀涅故事及相关题材造像据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374)的记载:佛陀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涅。据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007)记载:“(佛陀)语阿傩言:‘汝可往至娑罗林中,见有双树,孤在一处。洒扫其下使令清净。安处绳床,令头北首。我今身体极苦疲极。’尔时阿傩及诸比丘闻佛此语倍增悲绝。阿傩流泪奉敕而去。至彼树下洒扫敷施。皆悉如法。还归白言:‘洒扫敷施皆悉已毕。’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入娑罗林,  相似文献   

8.
吴秀华 《文献》2003,(4):200-205
桐城派学者吴汝纶(1840-1903)光绪十五年(1889)接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时直隶士子纷纷来学,很快确立了以莲池书院为基地的桐城派在畿辅地区的"学府地位"①,不久出现了一批深受桐城派学风影响的直隶学者.直隶盐山人贾恩绂即为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9.
“三岔口”和“Y”形文化带,是苏秉琦先生对中原与北方这南北两大文化区从史前到商周时期古文化发展及其间相互关系的形象比喻,也是苏先生在论述从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到中国文化起源和文明起源的一个重点所在。一“三岔口”指的是河北省西北部张家口地区在北方地区商以前古文化发展中的位置和作用:“所谓‘三岔口’,指的是它东北方的辽西地区,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为一方;它西南方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夏商文化’为一方;它西方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文化一青铜文化’为另一方”。①三方的文化因素在张家口地区“碰头”。这一概念是1…  相似文献   

10.
《后汉书·孔融传》载:“融幼有异才。年十岁,随父诣京师。时河南尹李膺以简重自居,不妄接士宾客,敕外自非当世名人及与通家,皆不得白。融欲观其人,故造膺门,语门者曰:‘我是李君通家子弟。’门者言之。膺请融,问曰:‘高明祖父尝与仆有恩旧乎?’融曰:‘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此事表现融之岐嶷早慧,机敏善对,为士林一段佳话。而《太平御览》卷385所引《孔融别传》,亦载此事,其文则作: “(融)谓门者曰:‘我是公通家子孙也。’门者白之。公曰:‘高明父祖常与孤游乎?’”  相似文献   

11.
多面王健     
《科学家》2015,(1)
<正>"你来向我咨询(心理问题),我就一定为你提供一个氛围,一个让你感觉很温馨、乐于帮助的氛围。等你咨询完,那我就立刻‘卸妆’、重新‘换装’,开始与下一位患者的交流,开启新一轮的‘共情’。如果上一次的患者隔了一个星期来,那我还要快速提升(温馨的状态),迅速‘入戏’,重新延续属于这一段温情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06,(1):108-114
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是安徽省桐城县人。桐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激荡清朝文坛200余年、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该地明清两朝读书风气极盛,整个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人更多  相似文献   

13.
陈雍 《文物》1989,(11)
在《新发现的"十七年丞相启状"戈》一文里,我们曾作出这样的推论:"疑监造戈的‘丞相启’即‘史失其名’的昌平君。‘丞相状’,很有可能是隗状。"胡正明同志对"丞相启"可能是"相国昌平君"的说法提出了商榷意见。胡同志的文章建立在下面这段经他重新标点的史料上: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l897-1986),安徽桐城人,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翻译家。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主要学术成就在美学领域,著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诗论》和《西方美学史》等。  相似文献   

15.
吴芝瑛(1867——1934),字紫美,号万柳,安徽桐城人。是著名桐城派古文大家吴汝纶的侄女。善诗文、工书法,被邑人誉为“三绝”。19岁时嫁“无锡才子”廉泉。翌年(1898年)随夫移居北京,结识秋瑾,同有匡世济世之心,频以诗文往还,情深意笃,不啻同怀。1904年正月,瑾在京与芝瑛订文字之交。1907年,秋瑾遇难,芝瑛闻凶讯,悲恸欲绝,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秋女士传》、《秋女士遗事》等,并冒着杀身之祸,与徐寄尘一起,营葬秋瑾于杭州西泠桥。重情尚义,至今为人赞叹。  相似文献   

16.
庹平 《炎黄春秋》2001,(10):30-34
萧克同志说:“过去讲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的历史时,讲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是毛泽东指挥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是从共产国际来的李德指挥的,遭受了严重失败;而第四次反‘围剿’不讲谁指挥的,只讲在毛泽东同志的正确军事思想影响下取得了胜利。”萧克明确地讲:“第四次反‘围剿’是周恩来、朱德指挥的,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这是历史事实,要如实讲。”(见《纵横》2000年第11期,蒋杰:《萧克指导我们正确评价历史》)本文告诉你的就是这一段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7.
30年代徐要办《天地人》杂志 ,给朱光潜先后写了两封约稿信。朱光潜便于 1936年 1月 7日夜里给徐写了一封长信 ,约 40 0 0字。因信中谈论了不少问题而颇有价值。朱光潜说 :“我常觉得文章只有 3种 ,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 ,其次是向一个人说话 ,再次是向许多人说话。第一种包含诗和大部分纯文学 ,它自然也有听众 ,但是作者的用意第一是要发泄自己心中所不能不发泄的 ,这就是劳伦斯所说的‘为我自己而艺术’。这一类的文章永远是真诚朴素的。第二种包含书信和对话 ,这是向知心朋友说的……这一类文章的好处是家常而亲切。第三种包含一切公文…  相似文献   

18.
祁县民俗博物馆 文物工作1991年3期 -凸 爿泛 一—一 H。,’·—————一 一、协 尖 弘扬民族文化 推进民俗研究 丁村民俗博物馆 文物工作1991年4期 .,,、晋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山西师大召开 1.立物法令与文物保护——一:”二二丁二二””一二 一’“”—””‘”’”‘’”’”秋梅 山西师大学报 1991年3期 。_____。_,。_。。。。_徐继舍生平文物展在京举行 《太原市晋词泉城保护条例》生效””——工—’”’““““—’‘ …  相似文献   

19.
仿古物做器,上古便有,如《韩非子·说林》中就记载着一则春秋时期鲁人造赝鼎的传说:"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雁往。齐人曰:‘雁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1这应是文献中最早的有关作伪记载了。而近年陈小三教授在其《再谈韩城梁带村M27出土一组铜器的年代及相关问题》一文中认为韩城梁带村M27卣、尊。  相似文献   

20.
(作者后面括号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纪念《历史研究》创刊四十周年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六封信 ’‘””‘’‘”””“‘.‘·······……刘大年(1 .3)我与《历史研究》·········……罗尔纲(1 .7)《历史研究》—我的良师益友 ‘””‘’‘”二’二’二‘········……张磊(1 .8)祝贺与希望··················……彭明(1 .10)创新扶青是《历史研究》的两大特色 ““’‘””””…‘·········……魄流涛(1 .11)历史知识的提高和普及‘ —贺《历史研究》创刊4。周年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