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和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种姓不同,支系繁多,统称为“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广西地区。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主要聚居于西瓯的西部和南部,其中心区域为今广西左、右江流域。秦统一后,在岭南设立三郡,即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西瓯和骆越聚居的广西地区属桂林郡。秦末汉初,则隶属于南海郡尉赵佗在岭南建立的地方割据政权—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平南越,并在该地重设九郡,岭南的郡县制最终稳定下来。瓯骆地区处于中原文化与华南、西南文化的交…  相似文献   

2.
战国秦汉时期,江南以及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越人,因其支系繁多,故统称“百越”西瓯和骆越是“百越”中的两大重要支系。西瓯人主要生活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人则主要聚居于西瓯族的西部和南部,即今广西的左、右江流域和贵州省的西南部以及越南的红河三角洲地区。春秋战国时期是西瓯、骆越的活跃期。受中原青铜文化影响,自春秋时起瓯络本土铸造的青铜器逐渐增多,器物地域特征也随着青铜文化的发展而增强。早期仅能制造简单的钺、剑、矛、镞等兵器和斧、凿等生产工具,战国时期已能制造铜鼓等大型器物。其青铜文化吸收了毗邻的滇、楚文化因素,同时与广东等岭南地区有着共性。战国时期,与楚地接壤的西瓯地区已开始使用铁器,制陶业则继承了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几何印纹陶器的传统。西瓯、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广西地区主要是"西瓯"、"骆越"的聚居地域。西瓯、骆越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商周时期受到岭北青铜文化的影响,开启了广西青铜文化的缓慢发展。至战国时期,由于岭北楚、越系青铜文化大量进入,促使广西西瓯、骆越青铜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秦汉时期,广西考古学文化面貌又发生较大变化。从广西先秦至汉代考古学文化变迁看,本地文化是受到楚文化、秦文化、汉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发生变化的历史背景,是与岭北越人的南迁、秦征岭南、汉武帝平定南越有直接关系。汉武帝统一岭南后,加大了对岭南的开发,北部湾地区成为当时面向海外的战略要地,开通了汉王朝对外交流与贸易的国门,而合浦、徐闻、日南则成为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始发的重要港口。  相似文献   

4.
钦宁州氏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完成统一岭南大业,然后在岭南地区设置桂林、南海、象3郡。从此,岭南开始纳入中央王朝行政区划,这个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壮族先民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岭南地处边陲,地广人稀,远离中原,历代中央王朝只能改直接统辖为间接统治,在当...  相似文献   

5.
近代学者在编著南方民族史(志)时往往把粤、桂、滇、黔和湘西的一些民族视为古骆(雒)越后代,并把此说相互转引,至今几成定论。这一传统错觉正巧为大骆越主义者提供论据。例如《壮族简史》说:“壮族主要来源于西瓯、骆越。”《黎族简史》也认为:“位于广东西南部、广西西部、海南岛以至越南北部的称骆越。”《中国少数民族》也说:“布依族同骆越人有渊源关系;布依语与史书记载的骆越语相同或相似……”(426页);“秦、汉时期。在今广东、广西一带聚居着许多部落,统称之为骆越……侗族可能是由‘骆越’的一  相似文献   

6.
岭南是多民族居住地区之一。先秦,岭南境内原住南越、西瓯、骆越、闽越等部族居民,史称"百越",岭南少数民族绝大部分是土生土长的百越人后裔。秦统一六国后,经略岭南,中原人陆续迁入岭南,部分越人外迁,或融入另一个族体,或蜕化为另一个新的族群[1]。  相似文献   

7.
楚秦洞庭苍梧及源流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炜  晏昌贵 《江汉考古》2008,(2):92-100
从里耶简文出发,结合相关材料分析秦简牍所见洞庭、苍梧两郡,将传世文献所见楚洞庭、苍梧,汉苍梧郡与两秦郡相比较,另将楚秦黔中郡、秦汉长沙郡、汉武陵郡等一并考虑,以考察楚秦洞庭、苍梧之源流演变。认为最早楚洞庭应指山名或一较小水泽名,后泛指沅湘下游洞庭湖平原,亦指楚邑名,战国晚期因楚秦战争,楚国才在此设郡,其范围当与"洞庭五渚江南"(楚邑)及包山楚简所见楚县邑有关,含湘资沅澧下游通道;而秦洞庭郡含沅澧中下游(包括酉水流域),郡治应在临沅或索。楚苍梧腹地在九疑山区,而秦苍梧郡更重视五岭关口,二者范围、南界应有不同;汉苍梧郡仅设于五岭以南,与秦越(西瓯骆越)战争、秦朝平定南越后分设桂林等郡、楚秦移民及其后裔对岭南"封中"等地的开发、秦苍梧郡分划以及汉初南越国设苍梧王属地(或以桂林监守之)等过程、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骆越是岭南的土著族群,左江流域是骆越聚居之地,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始,到秦汉时期,此地的文化发展脉络清晰,贝丘遗址、石铲遗存、岩洞葬等文化现象,连绵不断,而且都与当地的骆越人及其先民有关,族群的血脉相承,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就了骆越文化及花山岩画的产生和发展。花山岩画显示的强烈骆越文化因素,崇蛙、裸体、崇鸟、祀河、信巫鬼以及青铜文化等,与文献有关描述及骆越文化遗物反映的骆越文化、习俗相一致。同时,花山岩画反映出的等级差异、稻作文化的特征,也与骆越的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这些都表明了岩画与骆越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9.
广西地区正式归人中国版图,自秦朝始。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设36郡,今广西北部的全州、资源、灌阳县地属长沙郡的零陵县,县治在全州县境内;黔中郡辖到今河池以北地区。始皇三十三年,秦军平定岭南百越民族的反抗,在军事势力所达之处,设置了南海、桂林、象3郡。3郡中桂林郡辖境全在今广西境内,南海郡跨有今日桂东地区,象郡跨有今桂南、桂西南之地。  相似文献   

10.
岳庆平 《史学月刊》2000,(4):139-142
汉代岭南农业发展的地域差异体现在时问、农作物、农业技术以及特定地域范围等众多方面。汉代岭南地区按农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依次分为东部、中部和西南部三大地域。东部地域主要指南海郡,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域,其中尤以番禺一带更为突出;中部地域主要包括苍梧郡、郁林郡和合浦郡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域;西南部地域主要包括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和今海南岛等,这是汉代岭南地区农业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域。  相似文献   

11.
《广西文史》2007,(1):52-52
先秦时期,广西为百越之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二十三年),秦统一岭南,将郡县制推广到岭南地区,设桂林、南海、象三郡,是为“岭南三郡”。据考证,今广西含桂林郡全部、象郡一部及南海、长沙、黔中等郡一部,大致今广西北起兴安、南抵扶绥和右江一线,东起玉林、西抵河池一线属桂林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关于记述秦代广西地情的几个问题冼光位我区一些志书送审稿,记述了秦代发生在今广西境域内的一些情况,其中大部分写得是好的,但也有一些问题有待共同商榷。一、关于秦统一岭南,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的时问问题。秦始皇统一岭南,设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在岭南地...  相似文献   

13.
引言 岭南青铜冶铸业始于何时?冶铸生产情形如何?所铸成品又都怎样?这是人们一直在关注而又渴望能有个确切答复的问题。近二、三十年以来,随着地下青铜器的不断出土,学术界先后作山岭南青铜冶铸或始铸于商周,或始铸于西周,或始铸于春秋战国的各种立论;由此又导引出它们是西瓯、骆越或者是岭南越人铸器,是岭南的青铜文化,及岭南已有了奴隶制社会等诸论证的问世,这在岭南史坛上,无疑给人们投了一方兴奋剂,于研究上,并给岭南带来了繁荣景象,这是极为可喜而又很可宝贵的事情。然而当人们而对这些器物而细探与询及哪些是岭南民族铸器?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岭南地区腰坑葬俗经历了由出现到兴盛再到消失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岭南腰坑葬的分布区域、基本特征、典型器物等的研究,认为腰坑葬俗在岭南地区的盛行期在秦到西汉初期。盛行的主要原因是汉、越两种文化的冲突过程中,岭南越文化的凸显。腰坑葬的族属为西瓯,并认为南越是一个政治概念,而非族称。  相似文献   

15.
<正>大石铲是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遗产,起源于有肩石斧,是骆越先民为适应原始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发明制作的一种生产工具,因其造型奇特,制作精美,有别于其他地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石器,又因其集中分布于广西南部地区,故学界惯称之"桂南大石铲"。本文以馆藏大石铲为例,介绍广西独特的大石铲文化。一、大石铲的分布与年代大石铲遗存是20世纪50年代初以来,随着考古调查  相似文献   

16.
公元前221年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统一的地主阶级政权的建立。秦朝建立后,北筑长城,抵御匈奴进攻,南入岭南,完成统一战争。设置桂林、南海、象郡,这是广西纳入全国郡县制的开始,广西属当时桂林郡全部,南海、象郡的一部分。秦朝统一岭南过程中,除设置郡县、修筑道路、设关把守等外,考虑到岭南人口稀少,生产条件差,将中原汉族人民分批遣送到岭南和越人杂居,共同开发这片土地。岭南,包括今广东广西。  相似文献   

17.
蓝武 《广西文史》2004,(4):66-72
广西地处岭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边疆省份之一。历代封建统治十分重视对广西民族地区的设治与经营,各兄弟民族对广西民族地区的经济开发与社会发展均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元代亦然。对元代人仕广西的女真人与回回人及其代表人物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广西地方民族史的了解,同时在深化我们对元代的职官制度及民族政策的认识方面也不无稗益。  相似文献   

18.
唐初将全国分为10道,广西属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广西为岭南西道,下设桂管、容管、邕管经略使,史称“三管”,基本上形成了后来广西政区疆域的轮廓。每管下辖若干州,各州又曾一度改用郡名。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许多羁縻州,各羁縻州又分辖若干县。宋朝至道三年(997)分天下为15路,元丰时(1078~1085)又析分为23路,广西地方称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广西之称由此始。  相似文献   

19.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边题,是我国神圣领土的一部份,早就有人类居住。自秦汉以后,引进中原地区先进文化,使之日益发展,从此以后,广西在我国政治、军事上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历代的演变,形成当今广西的行政区域范围。据考古的发现,在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广西地区就有“柳江人”、“麒麟山人”的古人类在此活动,劳动繁衍,是岭南原始居民,他们创造和发展原始文化。到唐虞时代,虞舜曾出巡南方,传递中原文化到岭南,这时,广西地域称为荆州南微之地。商周时代,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较发达。居住在广西地域上的“骆越”…  相似文献   

20.
正东汉晚期,温州陶瓷工匠烧制出成熟瓷器。因古属东瓯,瓷窑主要分布在瓯江流域,故温州早期瓷窑被后人称为瓯窑。东晋是温州重要的发展历史时期,明帝太宁元年(323),析临海郡永宁、安固、横阳、松阳四县,置永嘉郡。郡治永宁县,郡城徙瓯江南岸,即今鹿城区所在地。这一时期,北方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王羲之、刘怀之等文人、名宦担任郡守、郡吏,倡文立教,促进了永嘉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