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本孝1621-1693年,字务旃,号鹰阿山樵、天松道人写,祖籍休宁。父戴重、矛积孝,均为明末反清志士。本孝自幼勤习语文,以余慧习字画。中年,字迹遍及全国名山胜水,留下了不少以芡山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亦有表现华山的不少作品。其画风深受箫云从和浙江的影响,兼有箫的卷润与浙江的清逸。山石常因枯笔色勒,极少点苔,颇染简约。后曾遍学冬大名家,亦有卷健雄浑之作。晚羊作品大都结构自然,笔少境多,险而不怪,平而有味,淡逸高雅。此画是戴本孝作于1679年的《仿范华原笔法》,设色,纸本。是题有长诗。署名“鹰阿山老樵、本孝”。矜印二,一为白文“鹰阿…  相似文献   

2.
戴本孝(1621—1693)字务旃,号贲阿山樵,又号天根道人、迢迢谷老樵、长真璚秀洞大樵夫、碧落精庐主人、守砚庵主等。和州(今安徽和县)西河村人。戴本孝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遗民画家,他虽然生长在和州,其晚年的主要活动地却是在南京和扬州等地;他作为新安画派中的一员,其艺术思想及其绘画渊源却与金陵画坛的盟主龚贤有着微妙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正>梅清(1623?1697),字渊公,号瞿山,安徽宣城人。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与石涛交往友善,相互切磋画艺,石涛早期的山水,受到他一定的影响,而他晚年画黄山,又受石涛的影响,有"黄山画派"巨子的誉称。他以画黄山著名,"得黄山之真情",与石涛、弘仁同为"黄山画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黄山纪游》册等。同时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歙县博物馆现藏有梅清《黄山图》一册,共计12开,长27、宽22厘米,每开上绘一处黄山胜景,且保存完好,殊为珍贵。  相似文献   

4.
正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自唐以来,人们开发黄山,游览黄山,歌咏黄山,黄山的地质地貌上,留下了大量宫观寺庙、桥梁亭阁、诗词碑刻,成为黄山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僧众因山来“天下名山僧占多”,黄山亦不例外。步入山中,可见所有寺庙宫观,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建在风景绝佳处,被群峰奇松环抱相映成趣。黄山给了宗教信众一方净土,黄山本身的清净自然也与宗教的清静气韵一致,  相似文献   

5.
黄山画作是否总是呈现“可居可游”的真实的游赏空间?山水画作的形式构成层面是怎样承载着画家的趣味、情操和观念的?或者说,我们在作品与画家观念之间,阐释具有多大的可靠性?本文通过对晚明清初画家戴本孝《黄山图》的解读,试图回答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金代的女真也称为"朱里真",这个族称与名鹰海东青在语义上有关吗?常见到现在一些研究金代史志的文章,将女真人比作海东青这个"东方之鹰",以彰显其人以小博大的进击精神。有的论者甚至提出,女真的称号即是"东方之鹰"的意思。对比,笔者认为,女真之号与海东青毫无关系,语义也不相同。持女真、海东青语义相同论者依据《三朝北盟会编》载文:"女真本名朱里真,番语(指契丹)讹为女真"的记述,提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黄山八胜图册》(日本·泉屋博古馆藏).我国的研究者已经发表了一些评价和研究成果。 尤其是下列的两个文献很重要. 1、岛田修二郎“石涛笔《黄山八胜图册》解说”(《二石八大》,友庄。1958年) 2、古原宏伸“石涛与黄山八胜画册”(《石涛 黄山八胜画册》,筑摩书房,1970年) 这二位学者对于《黄山八胜图册》都  相似文献   

8.
黄山,集"泰山之雄伟、衡山之烟云、庐山之飞瀑、峨眉之秀丽、华山之险峻"于一体;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二游黄山,叹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在黄山的面前,时空变得狭小,沧桑变得平淡,它是大自然的骄子,独领天下奇山的风骚——  相似文献   

9.
阿勒泰地最早引进拖拉机以改善农业耕作的时间是在1934年。当时阿山行政长是沙里福汗·精思汗(阿山,阿勒泰地区的旧称)。在沙里福汗主政阿山的初期,正是阿山人民经过武装斗争结束了马赫英、马汝龙在阿制造的骚乱以后。连年的的战乱给阿山经济带来巨大损失,农牧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再加上当年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阿山区人民群众的生活极端困难。为了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饥荒问题,沙里福汗经与苏联政府协商,从苏联购买一批粮食和农具,赊账分给农民,号召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他还在阿勒泰城郊(当时的承化县郊)阿魏滩组织士兵务农,创办试验农场。  相似文献   

10.
宜泉 《收藏家》2004,(8):44-48
刘海粟先生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于他的中国绘画,同时,他还是当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曾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校长、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的绘画作品强调个性的抒发、笔墨的变化,重视色与水墨结合的表现方法。在用笔上擅长阔笔放纵的大写意,尤其晚年创泼彩泼墨法画黄山画荷花,酣畅淋漓,大气奔放,纵横驰骋,饮誉艺坛。  相似文献   

11.
<正>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世称"黄山谷",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苏门四学士"之一,又有"一祖三宗""苏黄""宋代四大家"之誉。他为宋英宗治平四年(公元一○六七年)进士,历任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著作佐郎等职。绍圣元年  相似文献   

12.
程弓 《黑龙江史志》2012,(12):33-36
<正>4.辽代的冰雪丝绸之路4.1五国鹰路——海东路距今1000多年前的辽王朝初期,在唐黑水路和辽契丹道的基础上,黑龙江地区逐渐形成了一条海东路,史称"鹰道——五国鹰路"。辽代的这条"鹰路"指的是上京临潢府——黄龙府——五国部交通路线。辽时称生女真部以东地区,渤海国黑水靺鞨后裔,即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以北以东,松花江及黑龙江下游散居的土著部落为"五国部"。辽属国、属  相似文献   

13.
那荣利  戴立强 《收藏家》2014,(11):50-58
26.万寿祺《秋江别思图卷》(纸,墨)浙1-207 万氏画上长题。程瑶田七十三岁两长跋,费念慈、张穆、李恩庆等多人跋。明末清初多有志之士,顾炎武、万寿祺诸人乃其中之佼佼者。 今观浙江省博物馆所藏万寿祺为送别顾炎武所作之《秋江别思图》,画江岸远山,笔简意深,用枯笔皴擦,与程正揆、戴本孝取法接近,与万氏本来面目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14.
雪庄和尚是清初新安画派著名画家,名传悟,字惺堂,号雪庄,又号通源,别号铁鞋道人、黄山墅人。楚州(今江苏淮阴)人。据民国《歙县志》卷十《雪庄传》载:"……由灵岩棲太平翠螺山,苦心力行,遂登上乘。晚至黄山,遇雪,趺坐岩石达旦,积雪盈顶。山僧异之,挽留。结庐以树皮代瓦,名曰‘皮篷’,因号雪庄。"他在皮篷幽居,常以草根木叶为食。好绘画,终年往返山中,细心体察山中事物,时时含丹吮粉,挥写黄山松石云海,勾勒奇花异卉,数十年间作黄山图百余幅(载《吉石庵丛书》),绘  相似文献   

15.
飘飘 《风景名胜》2008,(3):82-82
关键词山岳旅游"山水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改革开放之初,名山大川是国人最向往的旅游地。以黄山和五岳为代表的山岳景观,开启了国人最早的观光游。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公元16世纪中叶的"山水"风格)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  相似文献   

16.
散文二题     
辽阔的原野和蓝天是鹰的天地大舞台。亘古至今,它就在这个舞台上腾空、展翅、滑翔……舞出了孤傲、舞出了坚毅。鹰之舞洒脱而舒展,或贴近地面飞翔,均匀地扇动着翅膀,或停在空中,俯瞰芸芸众生,或拍起翅膀,箭也似地掠过原野,尤其那一圈又一圈地向上盘旋的舞姿,似黑色绸带在空中舞动,撩拨着人的心情与之共舞。谁为鹰之舞伴奏?是长号?是小号?还是小提琴?大提琴?不,都不是。这些乐器怎能表现鹰之孤傲,鹰之坚毅?鹰之舞,最好的伴奏是风雨雪电的天籁之声。城市的上空几乎看不到鹰,城市人也就很少能欣赏到鹰的舞姿。偶尔看到的鹰,也只是略作盘旋,便展…  相似文献   

17.
秦俑坑内容的设置,旨在表现秦军的强大与战略、战术的精进,因而选取了军事生活中最为典型的例证。那么,1号坑是锋、翼、卫、本俱全,能够"回军转阵"的矩阵;2号坑是有"营"、有"练"的暂驻形式;而3号坑则象征"军幕"。古今中外战例都表明这是列队接战的一瞬间。  相似文献   

18.
刘玉丛 《旅游纵览》2012,(6):98-101
<正>听摄友说,春日的黄山是一首诗;夏日的黄山是一支歌;秋日的黄山是一阕词,而冬日的黄山则是一篇梦幻般的诗意童话。2012年的腊冬里,寻梦般地,我踏上了去黄山的路。  相似文献   

19.
《收藏家》2020,(8)
正黄山因奇松、怪石、云海的胜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我国古今众多画家去写生、采风。黄山题材画作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其特有地位。古有以石涛、梅清为代表的黄山画派钟情于黄山,今有黄宾虹九上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的佳话。张大千也创作过许多以"黄山"为题的作品,他的二哥张善同样是黄山的追慕者。首都博物馆收藏有两幅张大千、张善画黄山风景的手卷作品,均为二级文物,分别被命名为张大千《黄山图卷》(图1)和张大千、张善《黄山文殊院图卷》(图2)。两幅作品尺幅相当,装裱相类,考其题跋,可知两件作品均为昆仲二人合作,  相似文献   

20.
生活在我国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族被世人称为"鹰之民族"、"帕米尔的雄鹰"。鹰在塔吉克族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作用。由早期鹰崇拜产生的民俗文化诸如鹰笛、鹰舞、有关鹰的传说和谚语等至今仍活跃在整个塔吉克族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