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石铲是广西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化中的一种特殊遗物。这种石铲,一般都较宽大、扁薄、有短柄、双肩、圆弧刃,器身正面光平,背面粗糙。制怍规整,棱角对称,打磨光洁,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因其形体硕大,与石器时代的各类石器间均有明显的不同,故名之为大石铲;又因主要分布于广西南部地区,学术界你之为“桂南大石铲”。制怍大石铲的材料主要是页岩、板岩。其次是砂岩、石灰岩,个别是燧石或玉。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南部地区的坡岗上,经常会发现一种短柄、双肩、束腰、弧刃的原始文化石器,大多硕大扁薄,对称规整,棱角分明,通体磨光,制作精致,被文物考古工作者定名为大石铲。因此类石器分布地域以广西南部地区为主,故习称为桂南大石铲,而以出土含大石铲文物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址则称为桂南大石铲遗址。  相似文献   

3.
阎瑜 《文博》2003,(1):77
最近,陕西省宝鸡县晁峪镇晁峪村出土了两件新石器时代文物,一件玉铲,一件石铲,同时出土的还有绳纹夹沙红陶片。 玉铲长14.5厘米,刃部宽7.8厘米,项部宽6厘米,质地为白玉,坚硬,作工细腻光滑,柄部有钻孔时留下的痕迹,铲刃薄。 石铲长12.4厘米,青石质,坚硬,表面打  相似文献   

4.
牙璋作为商周时期经常性的祭祀用物,发现于岭南多地。通过分析这些牙璋的形制变化及制作工艺后认为浮滨文化及广西所见牙璋应源于东莞村头遗址。进一步引申出岭南地区商周时期的大石铲和原始仿铜礼器与牙璋具有同等的祭祀意义。并得出:广西形成了自己的大石铲文化圈,并影响到越南北部;村头类型和浮滨文化则是岭南中部地区的牙璋文化圈;福建北部则可归入浙江原始瓷仿铜礼器文化圈。  相似文献   

5.
石铲和石钺在我国新石器时代之初是较为普遍的生产工具,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原始宗教力量的增强,部分石铲和石钺逐渐从生产工具中分化出来,制作日益精美,有的器表还刻有纹饰,成为祭祀或是宗教活动中的仪式用品。本文以石铲和石钺为例对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中的仪式用斧现象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是我国远古部族聚居的重要地区,分布着丰富的新石器I时代遗址。在该地区的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栽培稻的遗存,这里应是我国稻作的一个重要起源中心。稻作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主要形式,原始农业发展的实质是原始稻作的发展。随着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的进展,为我们研究原始稻作发展序列创造了条件。 一、长江下游原始稻作农具的演变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中使用的生产工具,一般是利用石、木、骨(蚌、角、牙)等材料制成的。石质农具有砍伐用的石斧、石锛、翻耕用的石锄、石铲、收割用的石刀、石镰、谷物加工用的石磨盘、石磨榨、石杵等。骨质农具有骨耜、蚌铲、蚌镰、角锄等。木质农具有木铲,木耒等。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以上各种农具都有发现,但在骨、木、石三种农具的构成和发展上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特点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通过重新对岭南20000~10000BP间的遗存进行年代分析发现,陶器的存在与否不是遗存年代早晚所致,而是空间差异的显示。结合石器、骨角器以及植物遗存的差异,本文将该类遗存划分为南北两大类型。北部类型存在陶器,多见石铲、骨铲等工具;南部类型不含陶器,少见铲类工具。两大类型的分化,反映的是生计适应策略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广西南部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62—196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桂南地区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几十处以石铲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以下把出土石铲的遗址及地点简称为"石铲遗址")。并采集了大量文化遗物。1973年秋和1978年春,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队先后在扶绥县那淋屯、隆安县大龙潭进行了试掘。现把历年调查资料和试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遗址的分布和概况桂南地区包括今玉林地区、钦州地区、南宁地区、百色地区东南部和柳州地区南部。境内主要河流,从西向东流的有红水河、左江、右江及其下流西江,从北向南流  相似文献   

9.
锐棱砸击法是旧石器时代出现并延续到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比较特殊的打片技术,使用这种方法打下的石片和使用其他方法打取的石片明显不同。本文对广西地区锐棱砸击石片的发现和分布及其功能和用途等方面进行初步的研究,并对中国锐棱砸击石片的分布、年代以及锐棱砸击石片的制作技术等其他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桂南大石铲及其遗址探秘玉永琏五十年代以来,在岭南地区发现了一种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而又十分奇特的铲形石器。体形扁薄硕大,器形规整,棱角分明,多是通体磨光;上端有短小的柄,柄两侧有肩,分为平肩、斜肩、翘肩和小平肩加斜肩等,有的两肩伸出并带齿;腰分为直腰和束...  相似文献   

11.
坭兴陶简史     
<正>文物发掘和考古研究表明,远在4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钦州就已经有陶器。在钦州发掘的那丽独料,东场上羊角,犀牛脚芭蕉墩、黄金墩,大番坡妮义嘴等多处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经磨制的石刀、石铲、石锄、石斧等石器及陶片,尤以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最具代表性。1976年和1978年,广西区文物工作队和钦州县文化馆先后对那丽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调查挖掘,发现有灰坑、灰沟、柱洞等遗址和石器、陶片、果核等大量遗物,形成一篇题为《广西钦州独料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工作简报,较为详细地记叙了有关情况:  相似文献   

12.
"水珠形"眼睛的人面像岩画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俄罗斯远东以及西伯利亚中南部地区。其产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中期,经过若干发展阶段,并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向北境扩散。向东到达黑龙江下游和乌苏里江;向西通过外贝加尔、安加拉河到达叶尼塞河中游地区。西线人面像岩画的传播路线表明,在中西方的古代交通中,存在着一条比草原丝绸之路更为古老的森林岩画之路,其存在年代约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铜石并用时代。  相似文献   

13.
谢光茂  林强 《南方文物》2012,(4):56-73,55
湘、鄂、黔、桂山地地区迄今已经发现了多处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时期的石器制作场。这些石器制作场发现的石器种类和石器制作工艺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多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但都发现有与石器制作相关的各种石料、石器制作工具、石器残次品、成品乃至废弃品。对这些石制品进行深入研究将是今后一个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而石器制作场这类特殊的遗址中由于保留有完整的石器加工制作各个环节的证迹,特别便于石器制作工艺的探讨。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发掘的石器制作场就是其中一处重要的发现,《广西百色革新桥遗址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也是相关石器制作工艺研究中的精深之作。本文作者是精研旧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对石器特别是打制石器的研究尤有心得。本文对石料的来源、特性和选择,石器加工工具的种类和特点,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具体制作工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和归纳,全面复原了革新桥石器的制作技术。特别是对石器制作过程中一些细节的分析尤其精彩。是今后研究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略显不足的是,本文并没有对革新桥全部的石制品进行研究,特别没有提供废弃的石片和石器残次品的完整资料,使读者难以对作者呈现的石器制作工艺"操作链"的准确性进行评估。此外,本文认为这批石制品的年代为距今6000~5500年,不知何据。仅以这批石制品中出现的凹刃石凿来看,其年代恐怕要在新石器时代之后(距今4000年之后)。  相似文献   

14.
张寅 《文博》2014,(2):16-21
本文在总结众多关于铲足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梳理目前所出铲足鬲的年代和分布地区,提出甘肃东部地区应是铲足鬲的原生地,并结合新出东周西戎考古遗存,指出铲足鬲来源于西周至春秋早期分布于甘肃东部的寺洼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张之恒 《四川文物》2007,(1):50-53,95
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及生态环境都直接影响史前遗址的分布。武夷山至南岭一线以南的华南地区,石灰岩洞穴较多,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多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基本消失,贝丘、台地、沙丘、山岗遗址增多。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有少量洞穴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大多分布在大的山脉与两湖平原的过渡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晚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大多扩展到两湖平原和长江下游平原。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遗址分布于太行山和豫西山地与华北平原的交汇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则扩展到渭河平原、华北平原和黄淮平原。北方沙漠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既有利于狩猎上,又有利于农业的河流沿岸。  相似文献   

16.
从浙江余姚河母渡、罗家角,广西钦州独料、贵县罗泊弯,贵州赫章可乐乃至云南元谋大石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发掘的古稻遗迹和文献记载的古代野生稻、现代野生稻分布状况考察,以及民族史、民俗学、遗传学、语言学乃至生态学的研究表明:水稻的故乡在中国南方,  相似文献   

17.
<正>江西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是我国先秦时期一处重要的矿冶遗址,自1988年发掘以来,因其开采年代早、延续时间长、规模大、价值突出,备受学界关注。2012年—2016年,为配合铜岭铜矿大遗址保护和"双遗址"公园建设,深化对遗址分布范围、年代、文  相似文献   

18.
我国华南地区的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区,位于北纬19度至29度之间,属于热带和亚热带气候,气温较高,潮湿多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这里创造了独特的文化,滨海地区(?)量的贝丘遗址.内陆地区则有洞穴遗址滨河贝丘遗址,滨海地区和内陆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虽有许多共同特征,但在文化面貌上还有一定的区别,基于这一情况,笔者将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为滨海和内陆两个地区类型,本文试对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年代分期及其与中南半岛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四川地区发现的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有几百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多分布在中小型河流沿岸(如图),不少中晚期遗址中已发现和农业有关的工具,如巫山大溪等地的石刀、石铲、石锄、蚌镰,南充明家嘴的石耜、淄佛寺的石铲、石锄,资阳沙嘴的石锄,通江、南江、巴中、万县等地的石斧、石锄普格的石镰等。这说明在当时的渔猎部民中,已普遍出现了原始种值业,和已经出现的家禽家畜饲养一样,都是重要的辅助经济,虽然推测三峡地区和安宁河谷可能有了稻的种植,但还不能肯定是否有水田。从西南民族调查情况  相似文献   

20.
试析锯齿石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发现是七十年代中国考古学的重大收获之一。经过近几年来的初步调查已发现三十九处。它们比较集中地分布于京广线以西的伏牛山脉东部边缘的丘陵地带。经正式发掘的目前只有四处①。这类遗址出土生产工具的种类较少,仅有石镰、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石磨棒以及陶纺轮、石弹丸等。其中锯齿镰磨制较精,形制特殊,是这类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本文仅依据现有的资料,对这种镰进行一些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