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抢救、挖掘建国前后重要历史人物的史料,是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文史资料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打响天津抗战第一枪的著名爱国将领李文田,其祖籍是我们鹤壁市浚县卫贤镇的后交卸村,然而记载他的事迹的史料却为数不多。作为一名鹤壁市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者,为抢救、  相似文献   

2.
(一) 姚华是清末民初诗人。他出生于贵阳,留学日本归国后一直寓居北京,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教学工作。史学家郑天挺教授记道:“贵筑(贵阳)姚先生以文章名海内三十余年,向学之士莫不知有弗堂先生”(《探微集》)。早期,姚华以诗文名于世,在北京多所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3.
来函摘登     
贵刊一九八一年第三期陈训明《姚华的书画和颖拓》一文,有的事实有出入,有的引文有错讹,均应予以订正。一、姚华是一九○四年中进士后清政府派往日本游学的,陈文误为“戊戌变法时东渡日本”。戊戌是一八九八年,提早了六年。二、陈文“姚华在光绪末年一度主讲于清华大学”。按光绪最后一年为一九○八年,其时并无清华大学。姚华“一度主讲”的清华学校是一九一一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歉”办的,初无大学之名。  相似文献   

4.
说图     
《贵州文史丛刊》2013,(2):F0003-F0003
乡贤姚华的铜刻作品很多,他将书法、线描画刻在铜墨盒上,使之升格文玩,并为人们所关注。姚华在京时,与同古堂老板张樾丞相交甚洽,常为张樾丞提供镌刻画稿,自己也自画自刻。作品落款有“茫父”加尾印篆字“姚”;又有“姚华”,或加篆书“茫父”的尾印。据业内刻铜收藏专家考证,凡署“茫父”款的刻铜墨盒,是由姚华提供书画底稿,张樾丞刻制;凡署“姚华”款的,则是姚华亲手撰画刻铜。当时刻钢墨盒盛极一时,是文人墨客赏玩馈赠的佳品,因此,后世将姚华与陈寅生、张樾丞三人誉为“近代刻铜三大家”。  相似文献   

5.
陈力 《收藏家》2003,(11):F005-F005
近几年,在中国人物画坛出现了一位国内外美术界,收藏界备受关注的西部人物画家刘选让,用他师友的话说“他为人坦诚、正直,是位数十年来在艺海中默默无闻的耕耘者”“选让是不名则已,一名惊人”。只所以惊人于画坛,是他数十年来在艺海中默默“修练”的结果,是他的作品以一个独道的,鲜明的艺术风格及大西北的风范而显露于中国画之林。  相似文献   

6.
陈少梅,湖南衡山人,生于1909年,卒于1954年。名云 (章鸟)(又名云彰),字少梅,别署升湖。 陈少梅弱冠鹊起,壮岁大成,以独具风神、智睿超凡的画风彪炳中国现代绘画史册。他堪称不朽的画笔,今犹以流风遗韵驰誉后人。书画大家启功尝谓:“其纸不过三十年,其笔则三百年……”,董寿平盛赞其“艺显千秋”,其他画坛大师犹以“当代唐伯虎”、“唐寅以后第一人”、“马夏再世”为之盛赞。惜乎天公忌才,以45岁之年华猝死。少梅之早凋每令识者扼腕,启功“百身何赎”之叹道出诸多画坛前辈之心境。  相似文献   

7.
姚鋆,字苍均,生于一八九八年,贵阳人。北京大学毕业,一生主要从事教学工作。一九五一猝患脑溢血病逝. 他是近代书画家姚华的第二子。自幼在其父身边学习书画,也是是弗堂弟子。他是兄弟中继承其父诗书画较有成就的。抗日战争爆发从北方辗转回筑,不断创作书画,經常举办书画展览,为活跃贵阳画坛尽力。  相似文献   

8.
正姚华,清末民初之通才也!1986年6月,《姚茫父书画集》由贵州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画集是姚华书画作品的结晶之作、集大成之作、传世之作,由启功题写书名,刘海粟作序,卷首辑录有鲁迅、郭沫若、郑振铎等人对姚华书画艺术、金石刻画艺术、颖拓艺术的评价。鲁迅评道:北京书画笺"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陈衡恪)、茫父时代"。(《鲁迅书信·1933年10月2日致西谛》)  相似文献   

9.
姚华是贵州历史上在全国享有声誉的名书画家,是贵州的骄傲。刘海粟评价他:“黔中地处西南高原,……近四百年间,风气渐开,名人辈出,兼擅画、书、诗,于古人必称杨龙友,于今人则咸推姚茫父先生。”对姚华生平、艺术特色的了解及作品的鉴定,能增加姚华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参与其作品的收藏,这样既增强人们的鉴赏能力,又提高艺术素质,还能让贵州历史名人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艺术舞台。  相似文献   

10.
贵州有些《方志》和《文史资料》说:“在夏、周(或商、周)时期,贵州为梁州(四川、陕南、陇南)南裔,荆州(湖北、湖南)西鄙。”此说正确与否?本文想予以解答。一九州为后世之设想九州之名出自后世书籍,并非夏朝文献所载。既为后世之说,其为猜测(或是一种想像),一见即知。例如: 左丘明是春秋末期的人。《左传》记事时限又止于公元前四六四年(鲁悼公四年)。则左丘明也应是前四六四年前数十年间的人。他距夏禹时代已晚了一千五百余年,他的所言当然不宜作为夏禹历史的根据。相传,《左传》又是左丘明所写之书,如此,《左传·鲁襄公四  相似文献   

11.
姚华是中国近代史上鲜受关注的一位人物,然其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戏曲、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方面皆有突出成就,门生王伯群将姚华一生作品大部辑入《弗堂类稿》.然除《弗堂类稿》所辑作品之外,其他作品散佚者甚夥.其中,《说文三例表》已亡佚;《金石系》《古盲词搜存》《笔山讲录》《佩文韵注》等未见刊行;尚有《书适》(含《黔语》《小学答问》)《菉漪室曲话》等刊行于世.笔者在近代期刊资料中发现部分姚华佚作,于全面研究姚华其人其作弥足珍贵.现将所发现资料一一考索,希望能引起学术界对姚华著述整理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姚华与颖拓     
贾双喜 《收藏家》2007,(3):56-60
姚华(1876-1930年),一名芝,字一鄂,又字重光,号茫父,别署老茫,室名猗室。晚年借居于北京宣武门外莲花寺,又号莲花陁,故又署弗堂,寓半佛之  相似文献   

13.
晚近姚华适为“通人”,他最为世人肯定的学问是曲学。姚华曲学在其“诗统”阐释中彰显出总结性、系统性,以其曲学专著《曲海一勺》为代表,“诗统”的主要内涵有:一、从曲学内部来看,依体制先《原乐》,辞乐合一,诗被管弦,乐变体变,故变而为曲;就诗本而《明诗》,诗关性情,千栽未易,曲最能传情;论功用必《骈史》,声音之道与政相通,可“化民成俗”,诗关世运,世变诗变。如是则曲最应时世。二、由是则形成诗一词——曲的发展统系,此统系皆薪火相传了“诗统”精神。三、今之曲当随世而“通变”,以继“诗统”。三者间,前二者是有意识的阐释,此种“温故”为历代所无;后者是介于有意与无意同的“诗统”续建,此种“知新”则多付阙如。  相似文献   

14.
韩小赫 《收藏家》2015,(2):89-90
徐燕孙是20世纪中国画坛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人物画博古今各家之长,兼中外技法之巧,并将自身的性格特征与艺术理念完美的融入其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绘画风格。徐燕孙在上世纪中叶的中国画坛盛名一时,他交友广泛,从学者甚众,其绘画艺术对整个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黄质夫(1896—1963),名同义,字质夫,江苏仪征十二圩人。在其二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先后创办和主持过江苏省立界首乡村师范学校、南京中学乡村师范科、浙江省立湘湖师范、江苏省立栖霞乡村师范和国立贵州师范学校。关于黄质夫先生的事迹,《江苏文史资料选辑》第54辑暨《仪征文史资料》第9辑之《乡村教育先驱黄质夫》、杨秀明和安永新合编著《黄质夫教育文选》、肖云慧编著《黄质夫乡村教育思想研究》及近年来由南京市栖霞区地  相似文献   

16.
姚华作为"旧京师的一代通才",其"寓碑于帖"的碑帖观迥异于晚清盛极一时的"尚南抑北"或"尊碑抑帖",而从书体流变、书风演变等角度创新了碑帖书学认识。本文以姚华《弗堂类稿》中的序跋部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述其碑帖理论、书法特征以及对当下书法审美及发展的启示,探讨姚华碑学论中折射出的继承与开拓的书法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7.
姚华诗书画兼擅,是一代通才.他撰有《题画一得》,系统总结了对题画文学的认识.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他创作了大量的题画文学作品.其中的题画词因不同情形而侧重点不同,有时借题画抒发人生感喟,有时写观画赏画中引发的共鸣和情感:思乡、怀友等,有时借题画写风俗人情,感时伤世.姚华题画词形式灵活,内涵丰富,在近代绘画史和词史上皆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层文史资料工作需要探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亲"为特色的政协文史资料,在我国史学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的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从全国到地方,硕果累累,已在文林独树一帜。但当前,文史资料在基层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探讨。一、文史资料工作的重点问题1959年周恩来同志倡导的人民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在历届政协领导的关怀下,政协文史工作有声有色。1980年以前,文史资料的征集重点放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政治、军事、人物等方面,这在当时带有抢救性质,是十分必要的。1980年全国政协第三次文史工作会议,开始把文史资料的征集时限延伸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到文革以…  相似文献   

19.
何世庸  何达 《百年潮》2002,(10):50-52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辑、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刊登了唐永良先生撰写的<商震历史概述>一文,文中有下面一段:  相似文献   

20.
得丈人之力一人不学无术,靠老丈人的势力,考上了第一名。有人讲笑话嘲讽他: 孔门弟子入试,发榜时,先报子张第十九名,人们说:“他相貌堂堂,果然不错。”又报子路第十三名,人们说:“他虽不很聪明,也考在前面,全靠平时用功呵!”又报颜渊第十二名,人们说:“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这个名次屈了他一点。”又报公冶长第五名,人们很奇怪,说:“这小子平日不怎么的,为何倒考在前五名?”听笑话的人异口同声说:“全仗他老丈人的势力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