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9年,安徽省寿县寿春镇计生服务站院内施工中,一座东汉墓遭破坏,墓中文物遭哄抢。2010年追回了金带扣、玉佩、松石雕串饰、水晶串饰、玉衣片、鎏金银刻纹铜舟、鎏金银刻纹铜盆残片、鎏金银刻纹铜熏炉残片、漆器鎏金铜釦件等部分遗物。通过对其中较为完整的、具有代表性的器物介绍并研究,可以推定该座墓葬的年代,并推知墓主为东汉时期的阜陵质王刘延。  相似文献   

2.
“鎏金银盒”为雷峰塔地宫铁函内发现的一件珍贵文物。器物整体鎏金,胎壁轻薄,通高14厘米,直径17.8厘米,腹径20.7厘米,底径16.4厘米,厚仅0.1厘米。  相似文献   

3.
李子华 《南方文物》2013,(3):197-199,I0002,I0005
鄱阳县博物馆馆藏有两套鎏金银质盏托,这两套银质盏托是1992年4月由鄱阳县站前乡(现属高家岭镇)车廊李家村李炎林捐赠,出自自家耕地的一个陶坛所盛装的窖藏之中。当时一同出土的还有鎏金银质的手镯与发簪等。1995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全国馆藏一级历史文物鉴定专家组鉴定,定级为一级文物,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菊花寿字纹盏盘",一套定名为"宋银鎏金月影梅纹盏盘"。鎏金菊花寿字纹银盏盘:一套二件,基本完整。银盏口沿有二处0.5厘米裂口。银盘口径17厘米、高1厘米,银盏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的辽代鎏金凤纹银马鞍饰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的辽代鎏金凤纹银马鞍饰件●乌兰内蒙古巴林右旗博物馆收藏了一件辽代鎏金凤纹银马鞍前桥饰。此物1983年9月出土于巴林右旗巴彦尔灯苏木和布特哈达辽墓。残长29.5厘米,宽9厘米,主体保存完好。银质鎏金,中部錾刻一只昂首展翅飞凤。从...  相似文献   

5.
一法门寺唐代地宫后室秘龛中,出土鎏金四十五尊造像盝顶银宝函1件,标本号 FD5:044—4(图版叁:1)。宝函呈方形,高16.6厘米,长与宽约为17.5厘米。无锁,无铰装。宝函正面有"奉为皇帝敬造释迦牟尼佛真身宝函"一行錾文。宝函底部亦有錾文曰:  相似文献   

6.
江西德兴银城元代窖藏银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以刚 《南方文物》2000,(2):9-10,18
1985年7月16日,江西省德兴市银城东郊虎头岭山麓在基建施工时,推土机于距地表1.1米深处推出一银器窖藏,窖藏的盛器为一直径约70厘米的青釉色陶缸,缸已打碎,另见一块青石板,乃是覆盖陶缸所用。出土的银器当即由施工单位市人武部移交给市文物管理所登记收藏。这批银器共8件,都为日用工艺器皿。其中,鎏金狮钮刻花银瓶2件、鎏金浮雕凸花沿银盘1件均保存较好,光亮可鉴。其他出土物还有鎏金菱花银盘1件、鎏金浮雕龙纹银执壶1件、素面银瓶1件、素面银执壶2件等,均因年久且又置于缸之底部而锈蚀严重。现将出土银器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西安解放后,随着基本建设工程的展开,清理发掘出大批唐代文物,其中出土的金银器,虽不及三彩器等丰富,但在制作方面达到了工艺水平的高峰,现就其中最精美的几件介绍如下: 生活用具生活用具方面出土的有鎏金银盘、银杓、银碗、银鏟、银筷、银羽觞、鎏金银盒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有鎏金银盘和鎏金银盒。一、鎏金小银盒出土于西安市东南洪庆村,尚2厘米,长5厘米,盖的上面饰以卷曲的花草和生动的人物,人物穿插在花草盘曲的枝叶间,动作姿态不一,有的舞蹈,有的拨弄乐器,有的双手高举,具有浓厚欢乐气氛。器底外部用繊细的阴刻线条刻绘出一对并立的男女象,象的上方,縱刻着清晰的"二人同心"四字,象的周围,衬以精美的花草纹(图1、2及34页图4、6) 二、鎏金(?)鸟大银盘出土于西安市东郊韩森寨的西边,直径84厘米,出土时残缺一半,器底的  相似文献   

8.
2006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禹州市梁北镇崔张墓地发掘出土一件陶熏炉。该熏炉质地坚实为泥质灰陶,整体有炉盖、炉身、炉盘和炉座四部分组成。盖直径12厘米,炉盘19.2厘米,底座直径17.6厘米,通高37厘米。该熏炉应为西汉时期作品。  相似文献   

9.
《文物》1983,(9)
1971年北京市房山县东方红炼油厂因施工取土,发现一件鎏金银面具。面具银胎,厚1.5毫米,通长31厘米(面部25、脖长6厘米),最宽处约22.2厘米。面颊丰满,眉骨粗壮,双眼微闭,鼻梁瘦高,两耳肥大(长9.3厘米、宽2.5厘米),下巴圆厚,唇微闭但留有口缝,细密的发纹清晰可见。耳垂  相似文献   

10.
王长启  高曼 《文博》2000,(4):44-47,,53,
近几年,在西安地区陆续出土了数件舍利棺廓,有石、陶、银、铜等不同质地。现将其中三件介绍如下: 一、银鎏金舍利相 1971年夏,西安市东郊秦川机械厂基建施工中,在距地面80厘米的长方形坑内发现砖砌的长45、宽32、深42厘米的舍利石廓一具,石廓内置一银鎏金舍利棺,棺内有舍利料瓶,瓶内置舍利。 石廓长方,台阶形座。一端大一端略小,有盖,盖为拱形。盖上及四周线刻缠枝纹,前后左右分别刻凤鸟、玄武、青龙、白虎。台阶座一周刻莲花纹饰,但由于年久风蚀,特别是盖面损蚀漫患严重。 银鎏金舍利棺,盖为长顶形,棺体近长方…  相似文献   

11.
张秀荣 《文博》2004,(2):78-80
1956年北京师范学院从琉璃厂古玩店收到鸭形鎏金熏炉、“乾清宫”洒金香炉和宣德五年香炉,现藏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博物馆,三件铜器制作考究,用料精良,推测应是明代宫廷御用器。  相似文献   

12.
《文物》2014,(1)
<正>2010年9月,安徽寿县公安部门向寿县博物馆移交了一件东汉元和二年(85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刻纹铜舟。该器制作精美,工艺复杂,参与制作的工匠和官员多达10人以上,是继故宫博物院藏建武二十一年(45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铜樽[1]、邯郸市博物馆藏建武二十三年(47年)"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樽[2]之后,又一件"蜀郡西工造"鎏金银铜器。现将该铜舟介绍如下。一铜舟器形似盆,折沿,弧腹,矮圈足。器身上部有一道双凹面宽带腰箍,腹部有一对对称的铺首衔环。器表通体施黄白相间的鎏金银工  相似文献   

13.
1987年,黄岩市文物部门对位于城西20公里的灵石寺塔(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进行大修,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各种质地的佛像、供养人像和供养品,这件越窑青瓷熏炉就是其中的一件。熏炉通高19.5厘米,口径17.5厘米,底径12.6厘米,整器呈球形,熏盖以三瓣卷叶缠枝花为主纹,  相似文献   

14.
两件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镀层中的金属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金相显微分析、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X-射线荧光对两件西汉时期的鎏金与鎏银青铜马镳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西汉时期鎏金与鎏银青铜器的部分金相学特征和部分金属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西汉时期已采用了金汞齐与银汞齐在铅锡铜合金表面火法鎏金和鎏银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 最近李缙云同志撰写了题为《一批辽代金银器的初步研究》的文章,介绍了1990年6月在英国伦敦展出的中国金银器情况,材料的来源是展览图录,中文题名《御用黄金重宝》,内包括金银器两项,计二十一件。第一项金银器皿五件,包括方形金盒1件,鎏金方形银盒2件,高足金碗1件,花式口金碗1件。第二项金银饰品16件,内包括金簪9件,金耳坠3对,金镯1件,金梳1件,金头饰1件,鎏金银冠1件。  相似文献   

16.
199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西安北郊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汉墓(编号M1)。墓葬位于西汉长安城东墙外约2公里处,为东西向长方形竖穴墓,一棺一椁,随葬器物丰富,有陶、玉、铜、铁、石器等。玉器中有一件直径达43.2厘米的玉璧;一件鎏金铜勺柄部有刻铭"私府大半升乙二斤六两";一件器钮有"中厨"刻铭。从出土物及墓葬形制判断,此墓为西汉早期墓,墓主应是身份较高的官吏或贵族。  相似文献   

17.
唐代玉华宫遗址发现鎏金铜造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九八四年五月十四日,宜君马坊村村民在新建庄基取土时,距地表一米处发现两件鎏金铜观世音造像,同时伴随出土的还有鎏金铜像座两件,敛口灰陶罐一件及大量的方砖、筒瓦、铺地砖等建筑构件。铜川市博物馆对现场进行了勘察,确认该处为唐代的建筑遗址。现将出土的鎏金铜造像等介绍如下。鎏金铜观世音坐像通高12.9厘米,通体鎏金。坐姿,面方圆,头戴高宝冠,宝缯披至肩部,颈系联珠纹璎珞,腕戴钏环;细腰、  相似文献   

18.
1993年冬,常德市自来水公司在市区沅江内堤修建水泵房时,在距河堤10余米的沅江中,发现鎏金铜方壶及陶器。陶器除一件罐外,其余均被弃于江中。鎏金铜方壶通高38.8、口边长11、底边长12.7、最大腹径20.8厘米,重5000克。口微敞,肩部有铺首衔环一对,环径8.5厘米。弧腹,高圈足。颈、腹下部饰鎏金三角形纹,腹部饰弦纹及宽带纹,铺首鎏金(封底;图一:1)。陶罐通高21.6、口径13.6、腹径  相似文献   

19.
<正>鎏金铜牛(见图1),西夏,1977年出土于西夏陵区101号陪葬陵,现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模制浇铸成形,腹内空心,外表通体鎏金,造型生动,比例匀称,形象逼真,工艺精湛,是西夏文物中的精品,号称"西夏第一牛",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96年,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定其为"国宝"。铜牛长120厘米,宽38厘米,高45厘米,重188千克。中空,外表通体鎏金。牛屈肢而卧,双眸远眺,四肢有力,体态健壮,线条流畅,形体硕大。铜牛的  相似文献   

20.
《收藏家》2016,(11)
正熏炉是古代的燃香之器,它最晚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较为流行。熏炉的质地有陶质、瓷质、铜质等。铜质的熏炉,是一种实用器,它类型丰富,装饰风格独特。属于熏炉中的上品。目前,据公布的资料中汉代铜质熏炉数量不足200件。分布较为广泛,以陕、两湖、两广、河南、河北数量较多,其他则属零星出土。其形制有盖豆形、博山形、鼎形、行炉形、鸟形和一些特殊形制。博山炉是博山形熏炉的简称,是熏炉中最为优美精致的一种。一般由炉盖、炉身、炉柄、承盘等部分组成。出现于西汉中期,它是在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