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代科举考试制度是适应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置的,文武选皆备,各民族人才的选拔,对金政权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金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建立、具体举措和收效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史料探讨,为金史研究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始于隋朝,此后一直沿袭到清代光绪年间。在这一千三百多年的时间里,科举考试成为封建统治阶级选拔人材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文人儒士博取功名,挤身统治阶层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可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级。各县的童生参加府里举行的院试录取后,称为生员,即秀才。秀才到省里参加乡试,取中后即为举人,举人的第一名称解元。各省的举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从隋朝到清朝一直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从唐朝开始,科举考试分为文试和武试,分别选拔文武官员。明清两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定规,文试分四级进行,其中乡试、会试、殿试(廷试)一般三年一考。  相似文献   

4.
游彪 《史学集刊》2007,(4):11-19
宋代士大夫普遍认为,"牒试"是天水一朝科举考试中最阴暗的角落,也是腐蚀读书人心智的罪魁祸首。该制度源自于"别头试",是指由转运司组织的对各地官员亲属、门客等的科举选拔考试,大体上相当于州军发解试。宋朝实行"牒试"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范官员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在地方科场中营私舞弊,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牒试"却逐渐演变成为政府对官员亲属的照顾和恩惠。因此,与其说"牒试"为防弊之策,倒不如说是官员特权的直接体现。就"牒试"制度而言,总体上还是比较严密的,按照规定,凡参加"牒试"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资格,如须有关官员的担保,且必须是真正的官员亲属、门客,等等。然而,由于"牒试"录取比例远远高于普通举子参加的发解试,因而各地方官员为了给亲朋故旧谋取功名,往往假冒籍贯、亲属关系或门客,通过种种违法"经营",使那些本来不符合条件的举子具备了法定"牒试"资格。结果不仅加剧了两宋时期的冗官危机,导致严重的吏治腐败,而且扰乱了科场秩序,破坏了科举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给宋代科场、官场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难以估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科场预防舞弊之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举考试制度是隋唐统治者为矫正“九品中正制”之弊端而施行的选官制度。此后,科举考试制度成了历朝历代缺身仕途的重要途径。由于每次科举考试淘汰率极高,尽管历代王朝不厌其烦地立制度、订场规,但考试中舞弊行为屡禁不止,科场大案层出不穷,到明清两代尤为严重。正因为如此,明清时期对科举考试监察十分严格,凡触及到此事的严惩。一般处罚分两类:一是只牵涉到应试本人,如挟带、冒名顶替、传递纸条等,若被发现,作弊士子当场逐出,取消考试资格,革去原有功名、不作刑事案件处理;另一类是应试者买通考官作弊,容易引起公愤,如听…  相似文献   

6.
嘉祐二年的科举考试中,欧阳修本欲置苏轼之文为第一,却因避嫌而最终置之第二。以往的苏轼研究虽时常征引此记载,却对此及相关材料的解读失于粗疏,使得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取得较好名次成为民间乃至学界一定程度上的主流认识。然而,对相关史料细加考察并结合制度详加分析后可以发现,欧阳修只是在省试中论的单科考试中将苏轼置于第二,而苏轼的省试最终名次其实并不靠前。殿试结果苏轼初列丙科,而后升为乙科,应是从第五甲升至第四甲,赐进士出身。宋代科举中习称的甲科,在五甲制下一般是指第一甲,乙科则是指第二甲至第四甲。但乙科与丙科之间却界限模糊。  相似文献   

7.
明清会试十八房制,是在科举考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产生和发展的、旨在规范会试阅卷环节的重要举措,将会试中的五经房数与同考官数分别确定在18房和18人的规模上。该制首次出现于明万历十四年,此时明朝的应举人数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十八房制具有较大的制度弹性。清朝承继完善,使之稳定运行至清末,随科举制的废止而终结。作为科举制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该制不但在制度体内发挥了作用,同时也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尽管一般认为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被理学笼罩而呈现僵化状态,但也时常与不同时期的文化和学术相关联。康熙帝虽热衷于以天文学和数学为大宗的西学,却明确表示科举考试不能以天文、算法命题,以免阻碍天算"实学"的发展。然而,乾嘉考据学派兴起,把明末以降的西学纳入儒学知识考据的范畴,形成具有汉学范式的天算专门之学,进而渗透到科举考试当中。天算专门之学不但出现在乾嘉之际的会试、乡试和学政举行的"观风试"试题中,还出现在考生的八股文和策论答卷中,并成为对考生学问进行评判的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
清代科举考试,在贵州推行中出现了一些与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相适应之变通与变革。从变通方面来看,这是务实官员努力之结果。它不仅使贵州士人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参与全国性的考试竞争,而且促进了贵州人才流动,扩大了这种制度文化在贵州的影响力。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有识之士在贵州走上了变革科举考试的道路,使贵州考试步入了近代化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清代科举"展期"不仅体现在作为科举制度衍生出的一种弹性应变与自我修复机制,而且体现在它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反作用于科举制度母体并导致其结构性的改变。清代科举"展期"不仅成因类型复杂多样,而且比例很高地以突发性"展期"呈现,并在时间分布上呈现出三个高峰时期。清代科举考试在调适性增强的同时,也使得试期这一"制度时间"面临类型多样与程度各异的扰动,从而使得科举考试在时间维度上潜藏了诸多不稳定元素以及呈现出制度松动与歧变。  相似文献   

11.
正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阶级安抚知识分子的重要手段,十年寒窗,金榜题名,命运骤变,光宗耀祖,时来运转。科举考试制度是否公平公正,科场风气纪律是否严明良好,关系到一个朝代的政治是否清明,甚至影响到政权能否稳固。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科举考试都极为重视,针对科场舞弊出台了一系列严格周密的制度。不过,制度最终还得由人来执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心术不正  相似文献   

12.
毕宝魁 《文献》2001,(3):48-51
科举考试是封建文人出处之大节,李商隐研究专著论文甚多,成果斐然.然而其参加科举考试之始末的情况却含混不清.笔者曾专门考证探讨这一问题,并撰写《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始末考》,在《文献》1998年第2期上发表.  相似文献   

13.
<正>《唐五代科举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是首都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金滢坤教授新推出的又一部深入探究唐五代时期科举考试的著作。全书分上、下编,上编《科举考试制度新论》主要围绕科举考试内容变革和建立公平机制而展开,下编《科举与社会变迁管窥》主要围绕科举对童蒙教育、清望官选举、铨选制度、入幕、婚姻观念以及藩镇割据、党争等政局变化的影响而进行,全书凡30余万言,重点探讨了18个问题。虽然不能反映唐五代科举考试内容的全貌,但却抓住了唐五代科举考试中为学界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在科举史研究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鲜  相似文献   

14.
孙中山考试权独立思想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进行民主革命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奋斗当中,孙中山形成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分立的五权宪法思想,其中有关考试权独立的思想,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考选制度的理论渊源。这种思想是孙中山先生在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借鉴、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取了中国传统科举考试制度的合理因素。本文试对孙中山考试权独立主张形成的思想渊源和社会背景做一简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薛亚军 《文献》2001,(3):32-39
经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赵守俨点校,中华书局1984年8月版,以下简称《记考》)的初步系年及陈尚君先生《〈登科记考〉正补》(《唐代文学研究》第4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版)的补充订正,唐省试诗的大致轮廓已比较清晰,但是作为唐代科举考试重要组成部分的府州试之具体情形却因材料缺乏、零散而少有论者.  相似文献   

16.
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记录》一书记载,清代从顺治三年(1646)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废除科举考试制度,被历代皇帝钦点的状元共114名。按籍贯划分,江苏省最多,共49名;而奉天、河南、陕西、内蒙、四川五省最少,各仅1名。  相似文献   

17.
宋朝的统治者强调中央集权,重文轻武,这对当时的各方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宋朝的科举制度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试的性质由资格考试变为任用考试;取消应试人员的种种限制,鼓励全民参与考试;科举取士数量暴增;士子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防止考试作弊工作更加完善;在科举考试制度中强调中央集权制。  相似文献   

18.
<正>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开创的人才选拔制度,宋、元、明、清各代沿用,于1905年废除,沿袭1300余年之久。明代是科举考试的鼎盛时期,无数读书人利用所学知识,通过科举考试,改变命运,经邦治国,报效国家,留下历史美名。浙江余姚是明代科举重镇,人才辈出。余姚人王华和其子王阳明及其女婿徐爱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走向辉煌人生。他们的科举之路有着不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清代四川进士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陈国生,罗文,赵筱青我国自有科学制度以来,进士一科就成为莘莘学者们追逐的目标。商衍鎏在其《清代科举考试述录》一书中就认为,“观其数目之多寡,既能推之各省时代文风之高下,并可能有助于人物之参稽也”。本文就是以《明清进士题名...  相似文献   

20.
设官任职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的选任制度直接影响着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政权的统治能力,因此这个问题历代都是很受重视的。隋朝创立科举考试制度以后,中国封建社会进入了以科举考试为主要选拔官员途径的时代。科举取士制度减少了士族门第、父祖官位对选官权的干扰,使选官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测试标准,有利于从更广泛的普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