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收藏》2023,(2):98-103
<正>清代乾隆皇帝拥有许多古代的铜器,布置于紫禁城的各个宫殿里,是清宫日常生活中的景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曾召集群臣,为铜器丈量尺寸、手绘图像、撰写说明。他在位的六十年时间里,持续整理和编辑,完成了三套宫廷收藏铜器的图录。在尚未有照相技术和电子数据库的时代,这项耗费人力的编书工程,为清宫里的大量铜器留下文字和图案记录,并成为最具规模的官方图鉴。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研究向以先秦三代器为尚,对于宋元明清各朝的铜器则多视之为仿古品,较少关注。然而自宋以来的千年时光中孕育的诸多铜器绝非"仿古"两字可以完全概括的,其中蕴含的种种人文关怀与精雅风尚,成就了与上古  相似文献   

3.
赵丛山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10):102-117+135
紫禁城乾隆花园符望阁东北隅室内戏台背景墙上有一座造型精美的壁钟,清宫档案中称之为“墙表”,这是目前宫中仅存的确认为乾隆时期制作的墙表,此类钟表在雍正、乾隆朝的档案中曾大量出现。本文从符望阁墙表的现状出发,简述了雍乾时期此类墙表在内廷、皇家园囿、行宫等处的安设状况,梳理了墙表的设计、制作、拆改过程,并对这一时期墙表的形制、工艺和材料进行深入探究,归纳出雍乾时期墙表样式、造型特点,阐释了墙表与装修陈设组合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汉轩 《收藏家》2005,(5):76-76
这是一幅与王翠《康熙南巡图》可以相提并论的一幅清宫细绢画卷,此宫中细绢,是典型康熙、雍正时期内廷宫绢,与清代画院的巨作《康熙南巡图》的内廷宫绢一样,此图为清宫旧藏,在《国宝流失录》中记载,此图被末代皇帝携带出紫禁城后存放在恭亲王的北府里,1924年又经郑孝胥之手卖给日本人(日本正金银行),被日本人装裱在二人通屏的屏风上,  相似文献   

5.
"内廷行走"是清代特有的官称,它的出现与朝臣的"近侍化"密切相关。本文通过梳理"内廷行走"人员的构成、来源、身份及其职事特点,认为这些行走内廷的重臣,在日值内廷、与谋国事的同时,实际上已经在皇帝身边形成了"要职"再聚合的办事机制。而朝政处理日趋"内廷化"的结果,使决策越来越突出皇帝的个人意志,朝臣的身份本质上也在向皇帝的"近臣"和"近侍"转变。"内廷行走"官称的出现并非孤立现象,而是与"内廷官"、"内廷王公大臣"、"办事大臣"等概念和术语一样,体现了清代皇权高度集中并在官僚体制上发生的重要变化和特征。  相似文献   

6.
"苏州片"是我国传统失蜡铸造的代表性工艺,以其法制作的仿古铜器,以精绝、乱真闻名于世,研究者与苏州艺人经数年的密切合作,成功复原此工艺。"苏州片"仿古铜器工艺蜡料配方独特、制范技艺考究、制作过程精细缜密,不仅具有历史人文价值,而且具有一定的经济、科技价值。传统手工艺要揭示其科学内涵,保护传承的同时注重创新,紧跟时代特色,走向产业化,才能在现代社会赢得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 XRF)对滇西祥云县大波那墓地、检村石棺墓和红土坡古墓群出土357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 XRF可在无损、原位的情况下,基本做到铜器合金成分的定量分析。铜器材质均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铅锡青铜和砷铜居少量。三处墓地铜器Sn、Pb配比模式高度一致。铜矛、铜剑等兵器中出现少量高锡青铜。这些现象反映出祥云地区各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高度一致,可称之为昆明夷铜器工艺类型。大波那墓地铜器基本不含铁,其余墓地存在较多高铁铜器,大波那地区的先民应该采用了不同的冶炼技术。砷铜全部出自红土坡古墓群,初步推测晚期墓葬出现的砷铜乃至砷铜工艺很可能是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由西北地区传入祥云地区的。  相似文献   

8.
<正>说起中国的铜器,人们自然会远想到三代的青铜器(亦称为"彝器"),近想到明代的宣德铜炉。尤其是宣德铜炉,几百年来,名声赫赫,尽人皆知,似乎它就是中国制铜工艺的最后绝响。至于清代铜器,几乎无声无息,似乎在各种工艺美术都很兴盛的清代,制铜工艺退出了历史舞台,无所作为。然而事实并非如  相似文献   

9.
梅家与皇家博仪与梅兰芳可谓世交,梅家三代都跟清宫有关。照清宫旧例,除由升平署承担宫廷演戏任务外,还随时要社会上的名角人宫演出,被传的伶人就叫作“内廷供奉”。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即是一位内廷供奉,他在咸丰年间掌管京都的“四喜”戏班,颇有盛名,经常被传进宫里演戏。咸丰十年(186)夏,咸丰皇帝3旬整寿时大肆操办,曾命梅巧玲率四喜班进圆明园连演数日。其人较胖,遂有“御口亲呼胖巧玲”一句“竹枝词”广为流传,说明皇家对梅巧玲的演艺很是欣赏的。就在这次圆明园演出之后不久,这座“万园之园”就被英法联军洗劫并焚毁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对"长信宫灯"的最初所有者是"长信尚浴"的说法进行了质疑和反驳。通过分析铜灯铭文中的容积与重量、相关人物或机构和铜器编号等各标记之间的内在关联,结合汉代青铜器的制造工艺以及相关的工官体制,从而论证"阳信家"是灯的最初所有者,此灯是皇太后让其宫官"长信尚浴"和"内者"制造并赠与阳信长公主的。  相似文献   

11.
珐琅彩是一种名贵的宫廷御用瓷器,其制作工艺繁复考究。本文通过对故宫旧藏的雍正、乾隆时期的细白釉瓷器造型、胎体、款识等方面探赜爬梳,并与珐琅彩器物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本文结合清宫档案,考证出这一批白釉瓷器是景德镇御窑厂为清宫造办处珐琅作特制的白釉瓷坯,证实了档案中有关珐琅彩制作工艺的记载。  相似文献   

12.
三星堆出土铜器的铸造技术曾中懋广汉三星堆出土铜器早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对于它的合金成分已作了分析和研究,并已报道①②。对它的铸造工艺也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考查和研究。一、陶范因在部分出土铜器上遗留着褐红色的泥蕊,说明出土青铜器的铸造是使用陶范。陶范的...  相似文献   

13.
2002年仪征新集螃蟹地发现一座新莽时期墓葬,墓中出土了一批精美铜器、漆器等,由铜器铭文推知墓主为汉代广陵国贵族,此墓为研究西汉晚期广陵国文化、经济、丧葬习俗及铜器制造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4.
巴蜀青铜器(尤其是巴蜀青铜兵器)是巴蜀化的重要组成,对其进行化与工艺的系统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巴蜀青铜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料。本就巴蜀青铜器尤其是兵器研究作了部分整理与归纳。  相似文献   

15.
栾晔 《满族研究》2013,(3):64-70
清宫茶俗是清代茶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对古老的中国茶俗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使古代饮茶文化得以保存并一直沿袭至今。沈阳故宫现收藏有多种清宫茶具,其中乾隆、嘉庆、道光朝的御用瓷器是沈阳故宫中最具代表性的茶具。本文以沈阳故宫所藏珍贵的饮茶用具为例,试就清宫饮茶风俗的产生、发展到最终形成定制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谈“阳信家”铜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1年5月,在汉武帝茂陵东侧一号无名冢的一号从葬坑中,出土一批西汉铜器。这批铜器中有十八件器物上刻有铭文。现就其中部分铭文作初步考释,并对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铜器铭文的考释竹节铜熏炉器盖与器座铭文均镌"内者",它和"内史","内府"相同,是汉宫廷内的官职。"内者"疑为皇宫中的女官。关于"内  相似文献   

17.
略论百炼钢刀剑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铜器的"湅"数冶金史上说,我国古代有一种百炼钢。这个品种的名称是从文献和口头习惯用语里来的,当然也参考了对出土钢铁制品所作的金相鉴定以及铭文中记载的工艺规格。但是,在早期金属制品的铭文中未有用"炼"字的,只有对"湅"数的记载。而且这种铭文最先不是出现在钢铁制品上,而是在钢器上。因此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先对铜器铭文中的湅数加以考察。在铜器铭文中,湅数最少的为"三  相似文献   

18.
清代的南玉匠是一群因技艺高超而被选入内务府造办处应役的宫廷玉匠,他们主要来自苏州地区,是制玉匠中的精英。本文依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从南玉匠的选拔、技艺和待遇三个方面,探讨了他们在宫廷玉匠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乾隆朝宫廷玉器制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1959年侯马"牛村古城"南东周遗址发掘简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59年我站在侯马市对"牛村古城"南的东周时代文化遗址作进一步钻探,选择重点,发掘了五百余平方米.并在周围地区进行了勘察清理,收获极其丰富,发现居住室,窖穴,水井和铸造铜器的残迹.出土遗物一千五百余件,其中有铜器、陶器、骨角蚌器、玉石器、货币及大量制做铜器的陶范和制造骨、蚌器的骨料和蚌料等.现将一年来的收获作简单介绍如下:一、文化遗迹:1.居住室:共发现六座,均从地面向下掘一长方形土坑,深度1.5-2.5米,面积1.5×2.2或1.8×2.8平方米,方向南北或东西不等.门口在住室的一端,  相似文献   

20.
最先对黄国铜器进行收集介绍和研究的是郭沫若著《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出版,1958年重印),该书收录的四件黄器中,只有一件清宫旧藏的黄孙子傒君叔单鼎,传说出土于黄国故城所在的潢川县境。解放以来,黄国铜器的有发现。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九八三年四月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春秋时期墓葬出土的黄君孟铜器群。我曾参观该墓葬的发掘现场,仔细观察了全部铜器,并在当地文博单位的工作人员协助下对其中二十六件铜器附著的铭文拓片手摹一过。现在就这批黄国铜器谈谈自已的意见,提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