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收藏家》2020,(5)
正一、取法"二石"黄君璧,1898年11月12日(清光绪二十四年,戊戌九月二十八)出生于广州,原名韫之,又名允瑄,号君璧,又号君翁,祖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黄君璧家族世代经商,父亲黄仰荀在广州城经营一家百货店,兼卖各式西洋电器,生意做得不错。财富积累之余,黄仰荀喜好收藏古董字画,闲暇时常展卷观画,这便影响了年幼的黄君璧。  相似文献   

2.
“渡海三家”是指大千、黄君璧和溥儒三人,祖籍在大陆,后定居台湾。他们的艺术创作生涯跨越海峡两岸,对20世纪后50年的台湾画坛影响深远,是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流的大家。张大千祖籍四川内江,名爰,别署季爰、或署大千张爰。四川内江人。幼年从母学画,并受二兄张善孖的影响。青年时  相似文献   

3.
刘禄山 《收藏家》2012,(12):3-12
<正>最近,江西省博物馆引进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一个书画精品展—《水墨清韵—近现代水墨书画大师作品特展》,共展出了台北历史博物馆收藏的近现代书画大师的82件作品。在为期两个月的展期内,展厅内的观众络绎不绝,人们久久伫立在大师们的字画前,流连忘返。吴昌硕的石鼓文,白石老人和徐悲鸿的字画,溥心畬的山水、钟馗册页,黄宾虹、黄君璧、傅抱石的山水,张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对"和平解放台湾"方针的研究中,关于这一方针提出的时间及方针是何时公开提出的、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是否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提出时间等问题上存在分歧。经过梳理史实,"和平解放台湾"方针是周恩来1954年12月初在会见外宾时明确提出的;在党内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刘少奇,在国际会议场合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是郭沫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发言中并未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但他在与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会晤中表达过中国和平解放台湾的立场;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周恩来于1955年12月23日接见应邀来访的以布兰敦为首的香港大学英籍教授及其随员时提出的。  相似文献   

5.
<正>张大千和溥心畬是民国时期画坛惺惺相惜的两大才子,是近现代以来大众耳熟能详的著名画家,他们在我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张大千一生画风多变,开创了中国画泼墨泼彩的新画风。溥心畬集诗、书、画三绝于一身。二人各领风骚数十年,在当时的画坛具有崇高的地位被誉为"南张北溥"。张大千(1899~1983),本名正权,后改名爰,小名季,号季爰,法号大千,别署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  相似文献   

6.
《收藏家》2017,(6)
<正>溥儒(1896~1963年),字心畬、仲衡,号松巢、羲皇上人、西山逸士、西山居士、旧王孙,斋号寒玉堂、省心斋。北京人,清道光帝之曾孙。幼年读书于京郊西山,由宫廷师傅教习,经史诗书画无所不精,5岁时奉诏谒见慈禧太后,作对联得慈禧夸奖"本朝灵气都钟于此童"。1911年入北京贵胄法政大学,后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25年与族人溥伒、溥僴等创立松风画会。1928年应日本东京  相似文献   

7.
由香港大学地理地质系主办、为期五天的"地理研究与发展"研讨会议已于五月——日圆满结束.这次国际会议使用中文作为大会的语言,是一个新的尝试,更有科於中外华裔地理学者的交流.参加的地理学者分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英国、以及香港等地的研究所、大专院校及政府机构,总共八十多人;其中四十多人来自香港以外的地方,包括中国科学院的吴传钧教授及瞿宁淑教授、福建师范大学校长朱鹤健教授、中山大学副校长许学强教授、台湾文化大学的张镜湖教授及刘鸿喜教授、台湾国立大学的张长义教授、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的黄朝恩教授、马来西亚大学的文  相似文献   

8.
正一战后台湾史学的变迁可以充分反映台湾历史的复杂性和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对此,海峡两岸学者和海外学者均进行过学术探讨,王晴佳教授的著作《台湾史学史:从战后到当代》(以下简称《台湾史学史》),(1)是他在十多年前的著作《台湾史学50年,1950—2000:传承、方法、趋向》的基础上修改增订而成的。(2)初版出版于台湾,而本版出版于大陆;从书的结构来说,在上中下三编之外增加了"补编",补充了自2000年以来台湾史学界出现的"新变化、新成果和新气象"(自序,第1页)。  相似文献   

9.
他从日本来,欲刺蒋介石。 蒋介石怒言:"他搞'台湾独立',我搞他脑袋!"…… 女特工轻舒玉臂,就把男刺客推进了地狱…… 廖文毅,是一个最早鼓吹 "台湾独立"的家伙。1910年出 生于台湾云林。30年代初毕业 于南京金陵大学工学院,1932 年赴美国留学,先后获密西根 大学工学硕士、俄亥俄大学博 士学位。他于1935年回国,先 后任浙江大学工学院教授兼 主任、中国军政部兵工署上校  相似文献   

10.
《炎黄春秋》2000,(9):29-29
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与台北中华伦理教育学会主办的《海峡两岸中华书画联合大展》,于2000年7月11日至16日在台北市中山纪念馆举行。参展作品的书画家,大陆有启功、程十发、沈鹏、刘文西、王颂余、溥佐等,台湾有吕佛庭、陈丹诚、欧豪年、李奇茂、黄磊生、张光宾等。据台湾有关人士称,这是迄今在台湾举行的规模最大一次两岸书画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1.
张大千成名后,曾多次到北平举办画展、会晤艺术界知名人士,随着他画艺的日臻完美,遂有“南张(大千)北齐(白石)”“南张(大千)北溥(心)”之誉。当时的北平,荟萃了中国艺术界众多的名流、精英,如戏剧界的梅兰芳、余叔岩、程砚秋、马连良;收藏界的张伯驹;美术界的齐白石、溥心、黄  相似文献   

12.
《百年潮》2007,(10):F0003-F0003
张世简1926年出生于浙汀省,后来得到了潘天寿、傅抱石、黄宾虹、黄君璧诸大师的指导。现为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教授兼国画部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际文人画家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央书画院名誉副院长,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国艺轩书画院艺术顾问。出版有《写意花鸟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构图浅说》、《国画辅导》。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场因中国古筝文化交流,而互动起来的两地行。因为内陆辽宁葫芦岛市活跃着一支古筝艺术人群,而有了两届中国筝岛国际艺术节;因为是国际艺术节,这个群体得以与宝岛台湾古筝大师魏德栋教授"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14.
我国近代画坛群芳争艳,名家辈出。国画家张大千和溥心畲堪称其中的佼佼者。二人齐名,被并称为“南张北溥”。溥心畲,满族爱新觉罗氏,名儒。初字仲衡,后字心畲,号西山逸士。于清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898年9月3日)生于北京恭王府,为恭亲王奕訢之孙。父多罗贝勒溥滢因事革职,迁居北京西山戒坛寺。  相似文献   

15.
陆峰 《收藏家》2012,(1):12-14
溥心畲,名儒,字心畲,号羲皇上人,又别号西山逸士,是一位杰出的复古文人逸士。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诞生于北京恭王府,1963年11月18日因患鼻咽癌在台湾台北市小南门的中心诊所逝世,  相似文献   

16.
赵杰 《文史精华》2010,(5):51-56
<正>1991年,张学良赴美探亲,多有报道,称之那是他纵情在旧金山的日子里。其实,张学良在旧金山女儿张闾瑛家中,数指算来只住了3天。连续两天大雨骤然停休,他急切离开后,到哪里去了?1990年,张学良在台湾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口述历史"开创者唐德刚谈到:"于凤至是最好的夫人,赵一  相似文献   

17.
正光绪五年三月(1879年4月),吏部主事吴可读服药自尽,朝野震惊。在这后面,是与晚清政局生死相关的大事。1875年1月初,同治皇帝病死。由于同治帝没有子嗣,皇位继承便成了问题。按照清代的祖宗家法,皇帝死后无子,应从皇族近支中选出一男性晚辈继承帝位。同治皇帝载淳是"载"字辈,其下是"溥"字辈,按祖制,应从"溥"字辈中选一人继承帝位。但立"溥"字辈的人继承帝位,慈禧将因其孙辈为帝而被晋尊为太  相似文献   

18.
朱庸斋(1920-1983)名奂,又名志奂,号庸斋,晚号眇翁,广东新会人。幼从其父朱恩溥学古文。恩溥翁为清贡生,能诗擅文,民国后以遗老自居。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准备把废帝溥仪捧出当伪满洲国皇帝,在广州的遗老金芝轩、黄宣庭、朱恩溥等极力反对,认为这是背叛祖宗、甘当傀儡,推朱恩溥怀揣广东众遗老签名的“劝喻奏议”赴东北面致溥仪。后来由于日寇在东北占领区戒备森严,  相似文献   

19.
廖文毅是"台湾独立运动"的倡始者。他认为"台湾人"是原住民、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荷兰人、日本人的"混血",是介于西方人与东方人之间的"独立的种族",主张"集中遣返"抗战胜利后抵达台湾的"中国人"。曾先后组织"台湾再解放联盟"和"台湾民主独立党"。1956年在日本东京成立"台湾共和国临时政府",任"大统领"。蒋介石、蒋经国坚决反对"台湾独立运动"。在岛内,逮捕其招兵买马、密谋骚乱的成员;在岛外,积极向日、美政府交涉,封堵其国际活动;主要精力则集中于分化、策反、招抚其在日本的组织和成员。1965年,廖文毅和台湾当局达成协议,放弃"台独"活动,回到台湾。1965年出任曾文水库兴建委员会副主任,做了一件有益于台湾人民的好事。其间,曾检举继续从事"台独"活动的人员,表明确有悔改之意。  相似文献   

20.
正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问题"涉及中日两国的历史、战略部署以及地缘冲突,更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的特殊地位,使之成为两国关系中高度敏感的突出问题。当初中国以"以民促官"、"渐进积累"的方式推动1972年中日复交进程,日本对华友好力量起到过积极作用。中日两国在解决了"台湾问题"的前提下,发表《中日联合声明》宣告重建外交关系。但是,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日本出于维持对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