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梳理了西班牙华裔子弟华文教育的发展历程,借助实地调研、问卷与访谈等手段对当地华文教育现状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西班牙华人社会发展新形势下的华文教育新趋向。研究显示,西班牙的华文教育具有起步晚、发展迅速的特点,并存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突出问题。近年来,西班牙华人社会的高速发展及社会需求的转变,促使当地华文教育由传统的以教授华语为主要目标的留根教育逐渐向旨在帮助华人二代移民适应当地社会、提高群体竞争力的综合素质教育转型。华文教育的变革折射出西班牙华人社会的发展变迁,为二代移民建立跨文化视角下的双向族群认同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
1996年2月29日一3月5日,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国立华侨大学举行。来自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新西兰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中央教科所、中国华侨历史研究所、华侨大学、暨南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92人出席会议,提交论文62篇;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国务院侨办、外交部、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学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等单位也派员参加。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发展华文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An闪发展华文教育以及华文教育的前景等问题,进行…  相似文献   

3.
论文对1865—1970年华文报刊在新西兰由外来报刊主导到本土报刊主导的传播扩散过程、新西兰华人身份认同及想象进行了初步梳理。认为新西兰早期本土华文报刊并不仅仅只有《民声报》,其华文报刊实践活动要丰富得多。因受到华人移民潮、新西兰移民政策及中国国内政治时局的影响,新西兰早期华文报刊传播存在明显的阶段转向特征。在1910年以前尤其是淘金热时期,基本以消费外来华文报刊为主;而1920—1970年随着华人政治社团的兴起,依附这些社团的本土报刊不断出现并在本地华人阅读市场中占据了主体地位;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视新西兰为家园以及以英文为母语的第二代华人的出现,华文报刊又逐渐走向了衰落。  相似文献   

4.
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4年8月,笔者赴广州参加海外华文教育交流会时,向大会提交了名为《关于海外华文教育的转型问题》的学术论文。①文中详细论述了海外华文教育转型的几个特征,并且表示今后华语(当然,这里主要指的是汉语)的实用价值,是海外华文教育兴衰的外在条件,而是警走与非华人的华语教育相结合的道路,则是海外华文教育兴衰的内部因素。至于华人的华文教育与非华人的华语教育相结合的过程,我称之为从华文教育到华语教育的过程。本文拟就此点做进一步的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华侨大多陆续地加入了当地的国籍,转变成为…  相似文献   

5.
东南亚是海外华侨社会最早形成的地区,在历史上也是华文教育最为发达的地区。20世纪20-30年代,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曾经出现最鼎盛的时期。不仅华文学校的数量空前增多,教育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日本侵占东南亚时期,华文教育受到严重的摧残。战争结束之后,各地的华文学校纷纷恢复。在战后大约20年间,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景象。进入60年代以后,随着东南亚各国华侨相继加入当地国籍,华文教育又逐渐走向衰落。这是战后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半个世纪以来,东南亚华文教育由盛而衰的历史,是战后东南亚华人…  相似文献   

6.
论文利用组织生态学中的组织生态圈以及生态位理论,剖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路径。研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海内外华文教育组织出现大量资源重叠现象,生态圈面临重组;海内外华文教育组织生态位窄化问题也比较突出。面对海外华文教育将呈现数字化、多元化、全日制、全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层面应加快健全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建设,为海外华文教育组织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持;市场化层面应注重培育与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资源、能力与技术层的华文生态布局;社会资源层面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华文教育专业化能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华文学校的性质和类型问题当前东南亚的华文学校有以下几种:1.仍按以往华侨学校模式办学,。以华语为主要教学用语,当地语言仅作为一门课程教学,学校有办学自主一权,其性质可归为华侨学校者,仅有老挝的家都公学一所。近年来,台商在印尼、马来西亚和泰国开办四所教育子女的侨民学校,也属这一种。2.以华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兼校中华传统文化和当地文化,仍保持华文教育体系者有马来西亚的华文小学和华文独立中学。其中华文小学已接受政府津贴成为国民型小学。这类学校堪称真正的华文学校,但目前仅在马来西亚存在,从国家来说,是…  相似文献   

8.
论文梳理了欧洲华文媒体的发展历程、华文媒体的分布类型与华文新媒体的快速发展;探讨了华文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认为这种跨文化传播不仅将中华文化传播到当地华侨华人社会,更重要的是传播到欧洲主流社会,从而推动欧洲对中国的认知,增进中外文化的了解、交流和互信。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面临严峻挑战,融合发展成为大势。华文媒体在强化其新闻性的同时,文化传播功能必将得到更多的体现,这是适应中国发展、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文明互鉴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的东南亚华文教育正处于历史转折点。一方面,由于自50年代末开始,东南亚国家对华文教育的限制、打击与取缔,年轻一代华人或不请华语华文,或华文水平低落,难以传承中华文化,引起华人社会有识之土的极大关注。另一方面,八九十年代以来,华语华文经济价值上升,世界范围内“华文热”方兴未艾,又为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振兴创造契机。本文试从华文教育的目的功能、文化选择、发展特征以及困境与出路四个方面,探讨当代东南亚华文教育所面临的文化传承问题。一东南亚华文教育的文化传承目的与功能教育是个人发展和社会生活延续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在海外的华文教育中,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一直呈现着自己的特色。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虽然在发展环境、规模、形式等方面有着差别,但在近几十年几起几仗的发展过程中,也反映了若干带普遍性的问题,如何看待这些问题,正是国内的华文教育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本文拟对其中几个问题作出一些讨论。一对东南亚各国政府50—70年代压制华文教育的看法和评价东南亚各国的华文教育,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都已有相当大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步伐也较整齐。战后初期,由于受中国成为战胜国“五强”之一的鼓舞,海外华人的民族激情空前高涨,东南亚…  相似文献   

11.
50年代末60年代以来,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东南亚各国先后不同程度地推行教育同化政策,对华文教育逐步控制、限制乃至于消灭,加之华文教育本身所存在的重重困难以及华人社会的复杂变化,致使东南亚华文教育日益衰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论文回顾了印度尼西亚华文学校的百年历史和发展现状:1901—1930年是现代华校初创时期;1931—1966年是华文教育鼎盛时期;1967年以后,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走向衰落。认为华侨爱国精神高涨与华文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华文教育的衰落不能简单归结为苏哈托推行反共政策和同化政策,而是印度尼西亚华侨转变为华裔公民的必然结果;三语学校的创立并不是华文学校的"复活",而是适应印度尼西亚社会需要而诞生的新型多语文教学机构;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不应混为一谈;华裔公民作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理应拥有保留自己语言与文化传统的权利,同时也应努力摒弃中华文化优越论的狭隘心理。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后期,东南亚华文教育重新出现生机,到近一二年又有所发展,特别是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这种势头比较明显,而且开始了重新定位。如何看待目前该四国的华文教育?首先~点应明确,它已不是原来的华文教育——侨民教育,已成了居住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或受重视的一门外语。引人注目的是,华文教育的实用价值明显提高并受到各国的重视,出现了政府和华人共同推动华文教育的局面。及时了解和把握华文教育新的定位,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处理相关的问题。一重新定位的背景华文教育的兴衰不是孤立的,而是和多重关系纠缠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战后初期华人社团在新加坡华文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为讨论的切入点,重点分析会馆如何重建或新办学校、筹措资金以及提供师资与领导等方面的活动.本文也将通过详细的统计资料,探讨会馆属下学校的董事、教师、学生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以期厘清华文教育、会馆以及社会经济变迁这三者之间交错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民族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好比是无根的树木。要消灭一个民族,必先消灭其语文。若要保存文化,薪传不绝,必须从教育做起。——沈慕羽华人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民族,对于这个民族来说,华文是其生存发展的精神源泉。诚如华人团体发表的《国家文化备忘录》所指出的:“语文是民族的灵魂”,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对于华文教育倍加重视。几十年来,华文教育血泪兼程,风雨曲折,至今,在海外华人社会中已成为一面旗帜。故而,华文教育的发展战略,也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讨论。在当今世界性华文热的形势下,马来西亚华文教育也迎来了政策上“…  相似文献   

16.
八十年代泰国的华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年来泰国华文教育概况 80年代以来,泰国华文教育一直走下坡路。1988年《泰国华文教育是否患上不治之症》一文发表后,引起泰华社会的关注,泰国当局也放宽了限制,华文教育开始重现生机。 1、华文教育日趋式微泰国的华文学校属民校,归教育部民校  相似文献   

17.
论文梳理了从晚清、民国、新中国政府等不同时期中国官方语言对海外华文教育的影响。认为晚清政府开启了管理海外华文教育的先河,使得中国官方语言改革的成果可以通过华文教育更有力地传播到海外。民国时期的国语教育主要是依靠国内语言政策和海外华文教育机构共同实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取消了"双重国籍"政策。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主要是由中国国际移民的迁移影响到海外华文教育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汉语国际声望的提高,普通话、汉语拼音和简化字在海外的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此过程中,民族共同语教育对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在国外的一种延伸,是一种国际性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本文以华侨华人兴办华文教育的兴衰沉浮为依据,将其划分为形成、兴盛、不平衡发展、复兴和高涨五个发展时期。最后,追溯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得出三点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利用赴柬埔寨访问的第一手资料等文献,论文探讨了1991年实现和平以来柬埔寨华人社会的变迁:人口数量稳定增长;华人经济实力迅速提升,华人在柬各行各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社团组织、华文教育和华文媒体为支柱的社会结构得以维系和重组;华人参与柬埔寨政治仍然显示出一定的敏感性和复杂性。论文认为,为规避柬埔寨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推动中柬关系的平稳发展,推进"一带一路"的顺利实施,要充分发挥柬华社群在中柬政治、经贸关系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吸取以往投资大项目遇阻的经验教训,增加在柬投资的透明度,并透过华文乃至柬文媒体进行正面宣传,减少阻力,赢取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1990年9月22日至24日,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在北京组织召开了首届华文教学研讨会,来自19个国家和地区的46位海外华侨、华人及国内3所华侨学生补习学校的1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华文教育的现状、变化、发展前景以及教材、教学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国际上兴起的“中国热”引发了“汉语”热,为华文教育在海外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