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余勇 《风景名胜》2008,(8):17-17
事件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年以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左右,洞窟内塑有佛像5.1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高。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2.
位于黄河上游滨北小积石山丛中的炳灵寺石窟,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距今一千六百来年。唐宋以来,一些政治人物和军事家,曾先后到过炳灵寺,他们中有唐高宗时刑部侍郎张楚金,玄宗时期的御史大夫崔琳。当时他们是奉命“入吐蕃报聘”“使于吐蕃”。宋徽宗时洮西守将何灌率领其部届亦蒞临炳灵寺。他们不仅在炳灵寺开窟造像、建浮图、修寺庙,而且还在炳灵寺石窟崖壁上树碑立传,摩崖刻文,留下了中西交往宝贵的资料。炳灵寺石窟现存自西秦至清代墨书题记34则,石刻题记17则,(墨书题记有西秦1,北魏1,隋1,唐5,明24,清2。石刻题记有北魏1,唐10,宋1,西夏文2,明3),  相似文献   

3.
刘明 《黑龙江史志》2012,(16):48-49
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境内原有一处摩崖石刻题记文物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又新发现一处摩崖石刻题记。两处摩崖石刻题记与"南方丝绸之路"及"茶马古道"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太蓬山,位于四川省营山县太蓬乡境内,距县城百里许。山上现存历代石刻题记62幅。其中唐代石刻8幅,宋代35幅,元代2幅,明代7幅,清代8幅,民国石刻2幅。石刻主要分布在太蓬山透明岩(图一)四周岩壁上,面积约两百平方米。内容有造像碑记,佛教经典,诗词游记等。书法有行、草、隶、楷四体。是川北地区较集中的石刻群之一。 太蓬山石刻题记的内容 太蓬山的石刻题记始于唐,盛于宋,末于民国。这些石刻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太蓬山的自然风光,地望地貌,历史传说,佛教  相似文献   

5.
由孙继民主编,郝良真、马小青为副主编的《河北新发现石刻题记与隋唐史研究》已由河北人民出版社于2006年12月出版。全书25万字,包括正文和附录两部分。正文收录论文19篇,其中隋代、五代的各1篇,唐代的17篇。附录部分收录的范围则较广,包括两处汉代石刻、三通北朝墓志、两幅伪撰唐代石刻拓片、一通金代石刻题记的研究论文和十一通尚未刊发(主要是唐代)的石刻录文及其简介。该书绝大多数文章是单个石刻题记的考释,但也有综合研究多个石刻题记的,例如《新刊唐志涉及邯郸史地的几个问题》和《从出土墓志推测唐代的邯郸城》等。全书融资料性和学…  相似文献   

6.
云冈石窟早在北魏开创之际并无“云冈”之称,而是以“武州山石窟寺”(也作“武周山”)之名而出现的。“灵岩”、“云冈”之称约始自明嘉靖时。①据道宣所撰《广弘明集》中记载:“……谷深三十里,东为僧寺,名曰灵岩。西头尼寺,各凿石为龛容千人。”由此可知,唐代云冈石窟被称作“灵岩”的同时,还有一处“尼寺”存在于“灵岩”之西。从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得知,北魏时云冈石窟也有一处比丘尼居  相似文献   

7.
《太和七年造像题记》是云冈第十一窟东壁南端上部一组造像龛的发愿。这方石刻题记呈横长方形,长78厘米,高37厘米,共24行字,每行13~16字不等,共计336字。字体为早期魏碑,阴刻。虽在第11行有一道竖向岩石裂隙和第18~24行有一条横斜向的岩层剥蚀的残迹,但字体的局部笔划残存十分清晰,大部分字仍可辨识。  相似文献   

8.
金申 《收藏家》2000,(7):20-25
随着乾隆、嘉庆时代以来考据学的兴起,文人的兴趣多转向碑版石刻,而许多造像碑、石窟造像又多有题记,故清代的金石书内连带也著录了许多佛造像。云冈、龙门、天龙山等石窟的佛造像为世界所注目也不过是近七八十年的事。如二十年代日本关野贞、常盘大定《支那佛教史迹》,  相似文献   

9.
在大足南山玉皇阁三清洞之右外壁,有一通被称为《何光震饯郡守王梦应记》的摩崖石刻。该碑为真书,全文602字。碑成时间为南宋理宗淳祐十年(1250年)冬十月望。在号称石刻之乡的大足,造像林立,题记俯拾皆是,似乎值不得为一通寻常的摩崖石刻大书特书。本文之所以看中这通碑记,并且不惜笔墨对它进行一番探讨研究,就在于它有着十分珍贵的文物史料价值,可以为大足石刻艺术的中断时限提供推论的依据。抛砖引玉,尚乞专家学者指正。 一、以碑证史  相似文献   

10.
1996年7月,陕西省长武县丁家乡直谷村发现一处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共出土砂岩质地的佛教造像24件。近半数刻有明确的纪年题记,多为北魏时期的作品,包括太和、景明、延昌等纪年。形制为背屏式高浮雕和背龛式高浮雕,题材多为一佛二菩萨二尊像。其中一件延昌二年(513年)造像,主尊为交脚坐弥勒,雕刻精美,彩绘尚存。这批北魏佛造像数量较多,时代较早,保存基本完好,是近年陕西佛教考古的重要发现,对研究北朝至隋关中地区佛教发展及造型艺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83年1月,广元县城关豫剧团基建工地出土了一批北魏佛教石刻。其中一尊记有北魏延昌三年(514年)造像题记的圆雕“释迦文佛”石像格外引人注目(图一)。高1.5米,肩宽0.28米,砂岩石质。头饰馒头状的高肉髻,内穿交领襦,外套对襟袈裟,下摆成三角形下垂,呈锯齿状,衣袖宽博,善跏跌坐,手呈说法式。长达82字的完整题记镌刻在石像背面(图二),兹将字体简化标点,抄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件北朝造像碑介绍冯吾现洛阳古代艺术馆,是收藏陈展古代石刻的专题性博物馆,收藏洛阳传世和出土的古代石刻造像、碑刻、墓志1200余件,现将几件北朝造像碑分别介绍于后:一、北魏常岳造像碑因该碑造像题记中有“佛弟子常岳”者,故定名为常岳造像碑。碑呈长方形,...  相似文献   

13.
淇县石佛寺田迈造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田迈造象位于河南淇县东北九公里石佛寺村石佛寺小学内。清代顺治《淇县志》记载:“石佛寺在县东北十八里吴里社,魏永熙二年创建,明洪武三年重修”。田迈造象通高2.95米。碑身高2.75米、宽1.25米、厚0.17米。座高0.20、宽1米。造像石刻整体呈莲瓣形,顶略残缺,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4.
龙门碑刻中古地名及相关问题杨超杰龙门石窟位于古都洛阳南12.5公里的龙门山上。自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年)开始营造①,隋唐大规模续凿,历数百年镌刻磨砺,现存窟龛2345个②,造像10万余躯,造像题记2780品③,佛塔60余座④。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  相似文献   

15.
李怀平  李春兰 《文物世界》2007,(5):34-35,37
山西沁县南涅水石刻历经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十国、宋等六个朝代,一直延续至北宋天圣九年,至今已有1500年历史了。石刻内容集中表现了佛教人物、佛传故事、佛教经律、佛教文化艺术及崇佛故事等;形式上可分为塔形造像、个体造像、文字造像碑及刻像石四大类型。品种繁多,可组合移动,造像塔下大上小逐渐收分,五节七节叠垒成方柱形,单体造像多分为佛、菩萨、罗汉,形制不同于云冈和龙门石窟。  相似文献   

16.
北魏石刻楷书的特征,应结合这些字形出现的不同用途、出现的不同位置等因素来考察。作品出现的地点不同,书写材料、书写空间、书写者、刻者的工作环境不同,加上刊刻工艺有精细、粗陋之别,北魏时期汉字体系内部在碑刻文字、墓志、造像题记、摩崖文字四种用途上的楷书文字有着明显不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四川西北部绵阳市所辖北川县的小坝羌族乡境内,近年发现元代至元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七日摩岩石刻题记一方,(图)记录了当时地方政府与当地少数民族之间一次盟誓,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此石刻题记在清乾隆三十三年修《石泉县志》,道光十年修《石泉县志》及民国二十一年修的《北川县志》均未注录。北川县  相似文献   

18.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公里处的龙门山麓,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493年),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明诸朝400余年的营造。现存窟龛2300多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多块、30余万字,佛塔70余座。自石窟艺术传人中国后,皇家直接开窟造像,除云冈的昙曜五窟外,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9.
《文物》2015,(3)
大佛山摩崖造像位于山西省高平市张壁村西北大佛山山腰间一处依山而建的古代佛寺的大殿遗址中。造像所在巨石顶部距现地面4.8米,正面(南面)为北魏龛像,背面(北面)为明代龛像。其正面龛像为当地张姓家族组成的民间邑社组织出资开凿,年代约当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前期(477~489年)。正面龛像的造像样式和题材明显承袭了北魏平城时期云冈石窟的特点,对于研究云冈工匠的南迁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博简讯     
《文物》1979,(3)
最近,在沁县文物馆,陈列了一批北魏石刻造像。这一批石刻造像,是1959年在沁县城北三十公里的南涅水公社南涅水大队村北出土的。从石刻的纪年文字来看,有从北魏永平三年(510年)到北宋天圣九年(1031年)跨越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