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2年8月26日,是个令人悲伤难忘的日子。这天深夜,尊敬的刘英大姐与世长辞了。虽然她已是97岁高龄,但对此,我还是感到突然。因为无论从她的身体状况、精神状态还是思维敏捷看来,都比她的自然年龄年轻许多许多。我有幸与她熟识,并开始比较密切交往,是1986年10月她和帅孟奇大姐应邀参加江西省委、省政府举办的红军长征胜利50周年活动以后的事。那年,两位大姐在江西参观视察了18天。当时我任江西省委书记。作为全国第一位女省委书记,两位大姐给予了特别亲切的关爱和鼓励。我调北京工作后,一有空,便去看望康克清、帅孟奇、刘英、邓六金、李昭、…  相似文献   

2.
妈妈的绝活     
正我从小到大有许多美丽大方且织工精细的毛衣。如果你以为这是商店买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悄悄告诉你哟,这都是出自我妈妈那双灵巧的手,也算是她的一个绝活吧!从小,妈妈给我织了一件又一件毛衣。她总说毛衣还是自己织的好,暖和。因此,我的冬天都是在充满母爱的毛衣呵护下度过的。看,妈妈开始织毛衣了,她的手飞快地舞动着,看得我眼花缭乱。可她呢,却悠然自  相似文献   

3.
迷人的玛丽     
<正>我看过很多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士,但在我眼里没有谁比她更迷人。我不知道她属于哪个国籍,甚至没记清她的头发是金色的还是棕色的、是齐耳的还是披肩的,因为我完全被她的表情吸引住了——那飞扬的神采,那迷人的眼波。  相似文献   

4.
段文华 《神州》2010,(2):42-45
提起张玉凤这个名字,我国五十岁以上的人都不陌生,而且对她总有一种神秘感。她是毛泽东晚年的机要秘书,在毛主席身边工作多年,直到1976年毛主席逝世。我和张玉凤认识,要追溯到20年前。由于她的特殊身份,所以那时我费了许多周折才采访到她。后来得知,我是她走出红墙之后,采访过她的极少数记者之一。  相似文献   

5.
蓝苹曾是我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时的好友,那时的蓝苹绝非江青。即使到了50年代,她早已成为毛夫人改名江青,也还不是后来的江青。许多在北京和上海的影剧界老朋友们,即使当年不认识蓝苹,也都看过她的戏,这时,他们印象中的江青也还是20多年前的那个蓝苹。譬如1957  相似文献   

6.
汤礼春 《百年潮》2003,(3):37-44
当我撰写的《吴晗与袁震之的旷世之恋》一文发表后,有许多读者问我:吴晗和袁震之在1969年就去世了,你是如何取得这珍贵材料的?我便如实地告诉他们,1988年,我到广州采访了我们家乡的革命人物袁溥之,她是袁震之的姐姐,是最早和董必武一起开展革命活动的女性,还曾是出席国民党“二大”的中共女代表之一。她的一生和中国革命的许多重大事件联系在一起,和许多中国革命的著名人物有过交往。  相似文献   

7.
桂叟 《文史春秋》2004,(3):63-63
1997年10月,我和妻子回桂林安葬父母,见到了秦开明的亲侄女。她比我小两三岁,20世纪50年代中期,嫁给我的一个好朋友为妻。多年不见,我们回忆了许多往事。我问她是否知道和记得她叔叔的死,她说了与我父亲说的几乎完全相同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卢弘 《炎黄春秋》2013,(10):82-84
林希翎在巴黎辞世已经三年多了。在她逝前不久,即2009年9月中旬,我自北京给她打电话,说国内的朋友都想念她,希望她再回来,与大家欢聚相见,她却打断我说,我回不来了,走不了啦!几天后就走了。她逝后世界各地都举行了对她的追思会,在她"成名之地"北京,直到她故去个把月后,才由百多位生前友好,其中有的还是从外地特地赶到的,对她作了声泪俱下的悼念追思。她逝前曾关照,如国内也对她进行悼念,要通知我参加,因此我也作了简短发言。我说在今天的追思会上,我  相似文献   

9.
又是一年柳絮飘扬,万物复苏的好雨时节。她还是和许多怀春少女一样,期盼着每年春天,认为每年的春天一来,心里总是还蠢蠢欲动,觉得会有什么事要发生;但是春天过去了,什么都没发生,就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似的。是的,每到春天她就会想起她与他的初遇。初遇他时,她还是豆蔻年华,聪明活泼,满心欢喜,以为他  相似文献   

10.
走过雨季     
她和我是同一所重点高中文科班的前后桌。虽然高三文理分班后,相处的时间不长,我们却早已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她常常找机会让我叫她姐姐,我则坚持自己的原则,说她还是个小女孩,什么都不懂。每每如此,我心里都在想,你怎么不懂我的心。  相似文献   

11.
有的人你一经接触,就有阅读她的愿望。是她的声音、相貌透着一种气质,还是因为她的谈吐很有个性?梅娘给我的最初感觉就是这样,尽管她已75岁。在与梅娘的交往中,我读了她送给我的《梅娘小说散文集》(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北京社科院张泉先生著的《沦陷时期北京文学八年》和有关介绍梅娘的文章,于是也就有了我与这位四十年代被冠为"南玲北梅"之一的女作家--解放后却一直被湮没了的"右派"知识分子的交谈。  相似文献   

12.
夫美是我的表妹,小姑的女儿,现在是武汉化工厂的退休工人。1960年,当她还是一个15岁小姑娘的时候,从安徽农村老家来到武汉市我父母的家中。那时我正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读书,姐姐徐舒和妹妹徐诚也在外地,家中只有父母和保姆三人。夫美在我父母家中一直住到1969年出嫁。夫美这次来北京是我邀请的,一是她退休后早就想来玩儿一玩儿,二是我正在搜集父母的资料,想退下来之后写点东西,夫美60年代与我父母在一起生活了近十年。  相似文献   

13.
杨燕  肖宇周 《福建旅游》2004,(10):41-42
2004年9月11日,天气不错,连绵几日的秋雨顿歇,天空变得晴朗许多,永安桃源洞一带的山光水色也格外的清新和秀丽。上午8:30,一辆中巴缓缓停在桃源洞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健步地走下车来。只见她身穿白底小翠花短袖衬衫,一头银色短发,显得格外精神。她走上前来,面带微笑地与游客挥手致意。我连忙上前与她握手,并作了自我介绍。吴仪副总理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我说:“哦,是导游。谢谢”看着她平易近人的样子,我紧张的心情顿时平静了许多。  相似文献   

14.
蒋涵箴 《炎黄春秋》2003,(11):60-65
1999年10月我退休,离开工作岗位后最要紧的一件事是去采访李克林。此时的她已85岁高龄,全身瘫痪,生活不能自理。这种老年病会发展得很快,我要趁她在头脑尚十分清醒的时刻记录下她的思维,也许对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写完此稿,她坚决不让发表,她的理由是李克林不是什么名人、名记者,一生还做过很多错事,不值得发表。但是她用颤抖的手对稿子作了精心的修改,(也许这是她一生中修改的最后一篇稿子,是写她自己的稿子)显然她还是愿意在适当的时候把她的肺腑之言告诉后人。当我完成这篇采访笔记后不久,她就失语了,但是…  相似文献   

15.
吉林刘女士问: 我女儿今年十二岁了,胆子很小,一个人不敢在家做作业,每天都是我把她接到单位做作业,下班再一起回家。这样既影响我工作,也影响她做作业。另外,她还十分不愿意和同龄孩子交往或一起玩耍。孩子的羞怯、胆小会影响孩子的将来吗?我该怎么帮助她? 刘女士: 不论害羞是否是您孩子性格的一部分,还是只是阶段性的,只要让她接近周围世界,活泼起来还是有办法的。 (1)要循序渐进。带孩子外出,或让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时,要尽量让孩子放松,在她看别的孩子游玩一会后,她会逐步建立起  相似文献   

16.
张瑞芳和她的胞姐妹大豹著名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是1938年入党的中共党员,人们不知道的是,张瑞芳还有个1936年入党的胞姐张及和她同年入党的妹张听。姐妹住后来从事的工作虽有所不同,但在性格和成长道路等方面却有许多相近之处。她们出生的家庭,无论以过去,还是...  相似文献   

17.
台湾寻亲记     
1948年夏天,我的叔伯姐姐李克俭高中毕业,在人生重大的转折关头,遭逢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纯洁友谊和骨肉亲情的割断。她家在北京,父亲是留学德国的高级建筑工程师。但她却跟着二叔(我的父亲)在武汉念中学。她打小就和二叔最亲。二叔留学日本,暑假回南京,住在爷爷书房里。她就经常去找二叔玩,二叔教她跳舞、唱歌、吹口琴。上中学的时候,二叔在武汉的银行任职,便把她接到武汉。送到全省最好的中学读书。二叔二婶把她视同自己的女儿,细心呵护。二婶(我的母亲)很大方,给她买了许多好看的衣服。二婶厨艺很高,每周都做许多好菜让她带到学校与同学共享。在学校里她结交了许多好朋友。正当豆蔻年华、充满幻想的一群女孩子,该有多少欢乐的嬉戏、多少贴心的悄悄话、多少美好的憧憬啊。  相似文献   

18.
我国第一位女篆刻家刘淑度女士,离开我们已有十二年了。她生前刻的最后一方章,是“牛耕之印”。牛耕系我的笔名,每当我整理旧物或用这枚章的时候,总要想起这位老人。刘淑度名师仪,山东德州人,父亲是工程技术人员,祖父是个老秀才,家里有不少字画。耳濡目染,她对字画发生了兴趣,尤其喜爱画中的印章,虽然还是个孩子,有时一看就是一二小时,祖父喜爱孙女,发现她有这个爱好,更是高兴,于是给她买了刻刀石章,给她讲解篆字笔画,这是她从事篆刻的开始。她1925年考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老师有钱玄月、董鲁安等人。恰好钱、董都是篆刻…  相似文献   

19.
我的女儿叫单觅,今年12岁,现在徐州市民主路小学上六年级。无论在亲朋好友中,在街坊邻居中,还是在学校,在单位,她的知名度都比我高。她是徐州市少儿故事大赛连着六年的冠军得主,是江苏省十佳电视小主持人,去年被评为徐州之星及全国“二十一世纪之星”,受到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爷爷的接见。从女儿这一串闪光的荣誉中,您或许能感觉到我这个做妈妈的,一个中专毕业的护士,12年来付出的心血。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几乎没有那种望女成凤的想法,只盼她能平平安安长大成人。当她不到2岁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听我讲故事,记  相似文献   

20.
楔子 还是1988年的时候,我认识了香港的一位出版商郑先生。郑先生告诉我,香港有一位陈女士“文革”期间曾和北京一位当过西太后御前女官的人(后来我知道这就是裕容龄)关押在一起,她知道一些容龄的情况。后来她被释放出来,又流浪到了香港,曾试图写出这段经历。一方面由于时间不充裕,一方面她的文化底蕴不高,更主要的是她的身体长期受到摧残,没有力量把这段经历写完,后来在一次事故中,陈女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