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诗钱是花钱的一种,一般以各种书法形式在钱币上雕刻或铸造诗句,并配以相应的图案,为人雅士赏玩之用。花钱又称厌胜钱、压胜钱(押胜钱)、吉祥钱、绘钱、玩钱、杂钱等,是相对于有货币功能,形状似钱币的一种“钱”,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可谓历史源远流长。花钱种类繁杂,常见的有镇库钱、符咒钱、吉语钱、生肖钱、冥钱、上梁钱、春钱、佩饰钱、刻花钱、占卜钱等等,材质、制作精细不一,是钱币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十六国时期后赵丰货钱历来被称为"富钱",但自北宋以来,以"男钱"比丰货钱的现象屡见不鲜。通过对历史文献与钱币特征的考察,笔者认为丰货钱兼并"男钱"之名是一个讹传的过程。基于唐《通典》的文本,讹误始于北宋《册府元龟》,历元、明至清,以"男钱"比丰货几成定论。后来学者征引"富钱""男钱"含义时,应匡正讹误,以富钱比丰货钱,以"男钱"比王莽布泉钱。  相似文献   

3.
对钱,又称对书钱,对品钱,对子钱。日本钱币学家称之为符合钱,山田孔章曾写过《符合泉志》,专门介绍各种对钱。对钱的特征,戴志强在《方孔圆钱名  相似文献   

4.
吴简中的行钱指质次的流通之钱,具钱指形制完好、分量充足的钱。行钱使用主要与实物发生关系,或用在政府支出方面;具钱则是缴纳货币之征的各种货币,以及统计收入之用。而这有折算关系,但具钱的价值始终高于行钱。吴简中具钱、行钱并行现象的出现是东汉中后期币制混乱所产生的后果。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花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它品种繁多,千姿百态,成为中国古代民俗文物中一个独特的板块。就其品种而言,国内花钱最走红的是宫钱和秘戏钱,其次为人物钱、吉语钱、庙宇钱、上梁钱和钱文钱等,其中吉语类是花钱家族最主要的成员之一。吉语钱,也称口采钱,是指凡刻铸有吉语祝辞等成语的仿钱物品,均可称为吉语钱。历代官炉、  相似文献   

6.
王雪 《东方收藏》2020,(1):87-89
厌胜钱是古代在正式流通钱币之外的一种用于吉利品或辟邪物的钱币。钱面上的文字与图案多有特定的含义,与中国传统宗教、风俗、民情、文化相关。明清时期的厌胜钱种类丰富,有镂空钱、吉语祝福钱、宗教文化钱、"钱文"钱等,这为古代民俗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实物参考。厌胜钱也叫作压胜钱、花钱、民俗钱等,是在正式流通钱币之外的一种用于吉利品或辟邪物的古钱币。  相似文献   

7.
药房     
从前有个老中医,平时开药方总爱用谜语形式写药名。一天,老中医给病人把完脉以后,开了如下一张药方:唯他不死3钱、通晓老娘事2钱、心怀宏图3钱、铺都关门3钱、刘关张结义3钱、枉评先进2钱、骨科医生3钱、全家开会3钱、无能缺技5钱。开完药方,老中医顺手将药方递给小徒弟。  相似文献   

8.
恶钱问题是影响唐代货币流通的主要问题之一。唐代恶钱主要有三种情况:私铸和盗铸前朝旧钱、私铸和盗铸当朝钱币和官铸恶钱,以及唐代中后期出现的铅锡钱。唐王朝采取诸多措施均未能解决恶钱问题。恶钱对唐代民众逐渐“被货币化”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恶钱解决了民众日常生活中对货币的需求,而禁断恶钱的措施反而造成市场波动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造成政治问题。另一方面,恶钱流通造成物价的波动直接扰动了民众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鲁迅和钱     
恐怕一般人还想象不到,象鲁迅这么伟大的人物,也天天都离不开一个钱字。在鲁迅30多年的日记中,哪一天收入了多少钱,支出了多少钱,向谁借了多少钱,谁借去了多少钱,给家里寄了多少钱,还了谁多少钱,谁还回来多少钱……关于钱的流水帐记载得很详细。 鲁迅的收入来源有这么几项:薪水、版税、稿费和  相似文献   

10.
读过吉田昭二先生的新著《乾元重宝钱谱》,感受甚多。再细读之,更觉有不少值得回味的地方,从中可以引出一些启迪。这本钱谱共收录各类乾元重宝的拓图677枚,其中包括当十钱82枚,当五十钱(含当五十仿铸钱)120枚,小平钱(含开元通宝“镶置钱”类)430枚。另有会昌记地钱13枚,“西域钱”3枚,“牡国手”钱4枚,楚大铜钱4枚,铁铸钱2枚,铅铸钱6枚,高丽钱3枚,日本钱3枚,不知品7枚。书中所谓的当五十仿铸钱,指的是减重“当五十”钱,此类钱中既有后来的仿铸钱,也有地方的私铸钱;书中所谓的开元通宝“镶置钱”类,即是指仿开元钱制的一类乾元重宝,是小平钱…  相似文献   

11.
正两宋铸钱的过程,有学者做了概括总结:"一、审定钱样;二、部颁样钱;三、刻制祖钱;四、翻铸母钱;五、铸造子钱。"~((1))其"审定钱样"是指用木、牙质雕刻的呈送皇帝审定的样钱,称"上省样钱"或"进呈样钱"。有秦桧铸钱样呈送皇帝"上省"的记载~((2)),以下称"上省样钱"。"部颁样钱"有称"颁铸样钱",《咸淳临安志》卷五中有"颁降铸钱式"御札~((3)),以下称"颁铸样钱"。铜质颁铸样钱由软质上省样钱铸造。户部经皇帝审定的颁铸样钱颁发给铸钱司下达到钱监,由钱监依照  相似文献   

12.
张业 《安徽钱币》2007,(3):22-22
中国古钱家族中,有种对钱,又叫对子钱,日本人称之符合钱,就是两枚钱形态、大小和钱文完全一样,惟钱文书体不同,或篆、隶,或篆、楷,或篆、行,两两成对,相映成趣,是一种极具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钱制形式。宋代的对钱精美繁茂,达到全盛时期。  相似文献   

13.
刍议滚边钱     
正古钱中有一种形制特殊的钱,其外缘突出一窄圈,有人称为滚边钱,也有的泉友称其为额轮钱。这类钱制造多精美规整,钱体从侧面看特别厚重(图1)。此类钱不同于王莽钱货泉额轮钱,货泉额轮钱只是钱面外廓外高內低,成倾斜状(图2),是铸制而成的。而这类钱是外廓外缘突起一窄圈,是铸成后再加工而成的。笔者所见最早的滚边钱,是阎福善《北宋铜钱》151页图1102收录的,一枚隶书熙宁重宝折二  相似文献   

14.
陌是中国古代计算钱币数量的单位:一百(枚)钱称为一陌钱或是足陌钱。不足一百的钱称为短陌钱。超过习惯(平均)的短陌数又不足一百的钱称为长钱。东晋时期名道士葛洪在其《抱朴子》卷六《微旨》中称:“借人长钱,还人短陌。”这是关于“长钱”、“短陌”词语用法的比较早的记录。另外,在收支记帐、统计时,还有把不足一百的钱当作一百的钱,把不足一千的钱当作一千的钱的数据处理办法。借人多钱而还人少钱,以不足抵足额。短陌这种独特的计量方式,诞生于魏晋、成熟于隋唐、鼎盛于两宋,一直延续到清末,长达一千六百年,是中国钱币史上引人注目的奇怪现象。我国名钱币学家彭信威、汪圣铎等先生都对此做过专门的有益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孟享  耿艺 《中华遗产》2009,(1):24-45
在中国民俗中,有关“钱”的习俗众多:过节有压岁钱、七夕钱、民间有避邪钱、吉语钱,人们用“钱”镇宅,借“钱”祈平安,诸多现象似乎能归纳出一个结论:“钱”有“神力”。那么有没有一位“钱神”?他又是谁?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探究来寻求答案,也希望大家共同来思考。  相似文献   

16.
《收藏家》2021,(1)
正花钱也称压胜钱、厌胜钱、民俗钱等,是中国古代具有压胜、祈吉等文字和图案的"钱币"。不能作为钱币流通,主要用于佩戴、馈赠、赏玩、撒帐等。花钱的铸造较为随意,民间与官方均有铸造,形制各异,因此花钱的种类较多。从形制看,花钱主要分为镂空钱、实体钱。其中,镂空钱两面通透,古人也称玲珑钱或通花钱(1)。两面不通透者称为实体钱。  相似文献   

17.
吴荣曾 《中国钱币》2003,(3):24-26,43
行钱一辞见于《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鼎三年,“郸侯周仲居为太常,坐不收赤仄钱收行钱论。” 周仲居获罪之由是因为“不收赤仄钱”、“收行钱”。行钱是什么?先看颜师古对这段话作出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从咸丰三年(1853年)以迄清末,清政府曾铸行大钱以供应市场、财政、军旅之需。所谓大钱是比重不足而面值较大的钱。清代前期制钱每文重一钱到一钱四分,一般维持一钱二分。咸丰三年政府“铸当十钱一种,文日咸丰重宝,重六钱,以制钱相辅而行(《光绪顺天府志》卷59)以后又增铸当五十钱,重一两八钱,当百钱重一两四钱,当五百钱,重一两六钱,当千钱,重二两。减重50%~98.5%”。铸行大钱,实际上是推行通货贬值的政策,它造成了清代后期的货币混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损害。  相似文献   

19.
浅议对钱──兼述西夏对钱牛达生(一)“对钱”,又称对子钱、对书钱、对品钱、和合钱,日本人称对泉,符合泉。按照一般的说法,“对钱”始于五代南唐(937~975年),盛行于北宋,到南宋孝宗重熙七年(1180年)而止,是钱币发展史上特定时期的事物。*最早论...  相似文献   

20.
提示:新疆红钱宝迪当八钱的重量仅为宝伊当四钱的四分之一,而币值却大出了一倍。宝迪当八钱与宝伊当四钱在币值和重量上不一的问题,一直令红钱爱好者迷惑不解。笔者通过对自己收藏的实物进行比较、分析.再结合各种史资研判和推理。结论为:成丰五年(1855年)新疆当局巧妙利用大钱改值的机会,推动了南北两路钱法统归一律的币制改革。宝迪当八钱就是这次币制改革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