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皮质文物鞣制工艺与其组成及物化特性之间的关系,对内蒙古地区皮质文物的种类进行调查、归类。利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手段对皮质样品的组成及相应的物化特性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皮革文物的组成和制作工艺有一定的联系:古代技术鞣制的皮革较现代工艺鞣制的皮革含有较多的四氯化碳提取物和较少的灰分,而现代鞣制皮革含有铬元素,这是现代鞣制的特征。两种皮革样品中都含有食盐,是用来做防腐剂的。  相似文献   

2.
《文博》2020,(1)
古代皮革制品的保护与修复是建立在深入了解皮革文物的来源、鞣制方法及保存现状等信息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干预行为。得益于在意大利书籍与档案遗产保存与修复中央研究所(ICRCPAL)积累的工作经验,本研究在分析欧洲传统皮革鞣制工艺、降解因素与保存条件的基础上,综合梳理了浸水、干燥及感染红腐病等三种典型皮革病害的干预方法,期待能为我国古代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我国古代马具的发展及工艺,使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旬邑上庙遗址出土的一副南北朝至初唐时期马具中青铜卡带背面附着的多层有机残留物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黑色残留物为动物皮革,老化严重,已无法判断种属及鞣制工艺;下层残留纺织物为大麻纤维平纹编织而成,其经纬线差异显著,编织密度较低。二者共同构成该件马具之鞦。研究首次发现,马具上各青铜部件间系带使用了纺织品包裹皮革的制作工艺,可见当时马具的发展已初步成熟,人们充分认识到大麻制品及动物皮革作为马具系带的特征优势,并能将二者结合使用。研究结果可为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地区马具的研究提供线索,并为该类文物的保护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传统“净皮”工艺得到的皮影原皮,具有质地硬、不易弯折、透光性好、亲水性基团多等特点,不同于蓬松柔软的普通皮革。特殊的工艺过程,使皮影具有特殊的材料性质。但是皮影类文物保护尚未受到学界较多关注,多数研究甚至误将皮影类文物所用皮料等同于其他普通鞣制皮革,忽略其特殊的物质材料基础。因此,本研究将皮影原皮作为标准样品,实施控制变量的样品人工加速老化,结合显微观察、性能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进行评估,探究环境因子在皮质劣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偏好。其创新点有二:第一是提出一种适宜于皮影皮质老化、劣化程度的标准量化评估方法——该法取样量少、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结果令人满意;第二是基于本评估方法的原皮皮质评估实践,证明即便没有鞣制效应作用,仅经过机械制皮过程,皮质仍具有相当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皮革很容易劣化腐变,因此我国出土皮革文物数量很少。新疆、甘肃等北方地区出土的一些皮革文物,是研究古代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此,本研究探讨了出土干燥皮革文物发掘前和发掘后的劣变因素,并以新疆五堡墓地出土皮革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作为实例,对出土干燥皮革的保护方法和过程进行了阐述。在显微镜观察评估病害基础上,对皮革文物采取杀虫、加湿整形等处理。结果表明:干燥皮革劣变的内因主要是皮革本身的组成结构和鞣制方法,外因则主要是皮革出土前所处的土壤埋藏环境和出土后的大气保存环境,保护处理后的皮革恢复形状,可满足展览要求。本研究结果可为出土干燥皮革文物的保护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传统书口镶金工艺是一种在欧洲传统手工豪华精装书中使用的书籍装饰工艺,经过一系列工序后,可使书口呈现金色镜面的效果。近年来,随着国内西文古籍修复工作的逐步开展,修复人员需要面对的书口镶金类西文古籍会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此工艺及其修复方法进行研究与总结。笔者对传统书口镶金工艺的发展简史、主要流程、相关工具、材料、技术参数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可为西文古籍的修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剥制动物标本作为自然博物馆的重要藏品,具有极高的收藏、研究和展览价值,但因其本身富含有机质,极易遭受害虫的损害。传统有毒化学药品消杀法是博物馆防治害虫的重要方法,该法在将数以万计的剥制动物标本成功保存下来的同时也给人类健康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危害。科学家一直在探寻各种新型的动物标本害虫防治方法,希望在防治虫害和保护人类健康及自然环境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国内博物馆收藏有数量庞大的剥制动物标本,但相应的害虫防治技术研究却相对滞后并严重阻碍了博物馆行业的健康发展。在综合国内外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剥制动物标本制作工艺、虫害及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综述,以期为我国博物馆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二、皮革这组中的许多材料,在其外部特征上和工艺学特点上是有着很大差别的。除了皮革(即去了毛的动物皮)外,下列各材料也属于这一类:毛皮(密布着绒毛的动物皮)、鱼皮、海生动物皮,还有肠衣。在这一组中用处最大的是狭义上的皮革。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温、湿度变化对皮质文物的影响,以内蒙古博物院及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藏皮质文物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内蒙古地区皮质文物常见的病害种类进行调查,参照已颁布执行的馆藏丝织品病害与图示(WW/T 0013-2008)等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有关病害现象的规范描述,对内蒙古地区皮质文物出现的病害现象进行归类和说明。同时利用湿热老化试验,对采集的皮质样品进行老化前后撕裂力、抗张强度、负荷伸长率等理化性能数据的研究,对温、湿度变化给不同鞣制工艺皮质样品所造成影响进行分析,并以此来研究皮质文物的劣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湿度变化是造成皮质文物劣化的主要因素,且对不同鞣制工艺皮质文物理化性能的影响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李昀 《世界历史》2008,(2):118-125
在欧洲一体化史学和理论的研究中,国内学者一般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体化组织的性质、构成、动力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探讨上,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他们的研究往往局限在欧洲内部因素上,忽视了从美国外交政策的层面上探讨美国对欧洲一体化发展的影响。欧美学者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对美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研究的兴趣经久不衰,他们在史学观点和研究方法上不断推陈出新。本文拟对西方学界在美国和欧洲一体化关系所作研究的阶段性特点、主要流派和学术观点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1.
董伊利  田婷 《神州》2012,(21):30-31
20世纪中叶,以罗伯格里耶为代表的新小说的出现为整个法国文坛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实现了对传统小说的突破与创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经历了从一开始读者寥寥,评论界反应冷淡到后来走俏法国和欧洲文坛,乃至在世界范围内竞相翻译的过程。就我国而言,对罗伯格里耶小说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本文将从国内译介情况,国内研究情况,对国内罗伯格里耶.的小说的研究现状做综合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在欧洲旧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较多的用于修理石器的动物骨头和牙齿。这类工具被称为骨质修理器,为解读石器修理技术和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文章通过实验揭示了骨质修理器的操作过程、效能及其痕迹特征,有助于分析修理器的技术和行为内涵。从技术操作和原材料的来源与供给来看,使用骨头或牙齿修理石器是很有效的方法且成本低。最后从考古材料来看,骨质修理器在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常见,而在东亚尚未发现。这种分布特点可能反映了人类对原材料选择利用和文化传统的差异;另一方面随着我们对骨质修理器的关注和认识,随着动物遗存与石制品综合系统研究的开展,这种工具有可能在更多地区被发现,为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技术和人类行为提供更丰富的材料与视角。  相似文献   

13.
皮革文物由动物皮制作而成,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留下的宝贵财富,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珍贵实物史料。皮革作为一种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其主要组成成分胶原蛋白易受保存环境影响发生变性劣化,研究胶原蛋白的微观结构对于了解古代皮革的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氢氘交换技术(HDX)基于蛋白质中不稳定的氢原子会与氘原子发生交换的原理常被用于蛋白质结构研究,但其用于古代皮革胶原蛋白的结构研究却鲜见报道。本研究采用HDX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FTIR),对现代皮革、人工老化皮革和古代皮革胶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结构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通过特征吸收峰的位置和氘代率来表征胶原蛋白微观结构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现代皮革胶原蛋白的三股螺旋结构保存完整,氘原子难以进入其中与主链氨基氢原子发生交换反应,氘代率为32.09%。而人工老化皮革和古代皮革在劣化过程中胶原蛋白主链酰胺氢的溶剂可及性以及其参与形成的氢键发生了变化,维系三螺旋结构稳定的氢键断裂,三股螺旋结构发生一定程度解体,位于螺旋结构中心的甘氨酸暴露出来,增大了骨架酰胺氢的溶剂可及性,结构变得松散不稳定,加快了氢氘交换速率,更容易发生氢氘交换反应。三个古代皮革样品中Old3的氘代率最低,氘代率为65.87%,其三股螺旋结构被破坏程度最小,劣化程度也最轻。与之前已报道的氢氘交换研究蛋白质结构的文献相比,在以下方面做出拓展:一是通过分析胶原蛋白特征结构,指出主链氨基氢尤其是甘氨酸的酰胺氢是与氘原子发生交换的主要对象。二是根据氢氘交换后相应基团质量数发生变化会引起伸缩振动频率的变化这一特点,选择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中胶原蛋白的酰胺A带来作为氢氘交换反应的表征工具,通过特征峰的位置和氘代率来量化氢氘交换程度。本研究将氢氘交换技术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相结合,引入到皮革文物胶原蛋白结构的研究中,有助于深刻理解皮革文物劣化机理,为胶原蛋白微观结构的研究和皮革文物劣化程度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动物考古学对于重建古代居民活动范围附近的生态环境以及古人类动物资源利用方面的行为信息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动物考古学方法难以鉴别缺乏明确形态学鉴定特征的动物考古材料和动物制品。基于质谱的动物考古学(zooarchaeology by mass spectrometry,ZooMS)利用蛋白质酶切后肽段的一级质谱分析对动物遗存进行种属鉴定,是古蛋白质组学的重要研究方法。本文介绍ZooMS的原理、方法以及研究进展,希望促进ZooMS技术在国内考古学界的应用。同时,该技术在现代食品、药品、保健品、皮草和海关缉私等相关行业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最近三十年来动物史研究逐渐兴起,学者称其为史学的"动物转向"。究其起源,实为多种思想和学术传统以及社会现实所产生的合力促成的结果。这其中包括近代蓬勃发展的自然史,欧美学者关注对自然界动植物的科学观察和分类,并探求其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动物史的传统还包括20世纪中叶以来逐渐发达的科技史,动物在人类科技发展过程特别是生物学、医学、现代农业科技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当代史学所谓动物史则受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史学"文化转向"的影响,同时也是动物权利运动以及环保运动等社会政治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动物史研究取向致力于研究动物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能动性,强调动物的史学主体性,其目标是将动物视为与人类平等的历史创造者和参与者。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学术界的欧洲早期中古史研究在扬弃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学术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历史判断和史学视角,突破了传统史学对欧洲早期中古史的经典叙事,为新叙事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欧洲早期中古史研究围绕"蛮族欧洲"、"后帝国时代的社会转型"和"基督教化"三个主题,新的研究趋向主要体现为:高度的综合性、对多种历史变迁的容纳和更大的时空视野。欧洲早期中古史研究的各项进展,正在汇聚成时空维度更大、对复杂的历史经验更具开放性的新叙事,冷战之后对新"欧洲认同"的需要客观上有助于促成这种新叙事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克罗斯比是美国知名的全球史学家和环境史学家,他的著作《哥伦布交流》、《生态帝国主义》和《病菌、种子和动物》等,从全球视野与生态视角来理解欧洲的兴起及其扩张,并试图构建起一种具有普遍解释力的历史研究的脚本。这一脚本的基本内涵包括:将人当作一个生物体来理解;关注传染病对人类历史的影响;从全球生态系统来理解欧洲的扩张;借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他的研究具有开创性,其治史思路与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古代皮革的劣化机理,以现代皮革和人工老化皮革作为古代皮革的参考样品,采用热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TG-FTIR)、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联用技术对皮革的热降解过程及其分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代皮革与现代皮革的热降解过程类似,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水的挥发为主,第二阶段以胶原蛋白的热分解为主,主要发生氨基酸的脱水、脱羧、脱氨、脱氢、侧链断裂等化学反应,分解产物有水、二氧化碳、氨气、二酮哌嗪类化合物、异氰酸、氢氰酸、吡咯、甲烷等。此外,古代皮革中胶原蛋白、单宁以及脂类物质相对百分含量较现代皮革大幅降低,表明这些物质的降解或流失导致了古代皮革劣化的发生。TG-FTIR和Py-GC/MS联用技术是研究古代皮革劣化机理的有力手段,可用于量化评估古代皮革劣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国内史学界对欧洲中心论问题的讨论,至今已历时八十余年,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四个阶段:民国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初至20世纪末、21世纪初至今。这四个阶段中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都有着各自所处时代的鲜明特点。对欧洲中心论的批评并非孤立的学术问题,它在不同时期所呈现的不同特点,与不同时期世界史研究的整体状况、不同时期各自的史学理念,以及不同时期东西方之间的力量对比等都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20.
清末民初女词人吕碧城与国际蔬食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碧城曾被誉为是中国最后一位女词人。她曾在《大公报》倡言女权,创办女学,主张从教育改变妇女的地位;过去的研究多是在词学、女权史的脉络里书写这样的人物;她对于近代中国佛教界的影响,却少见学者着墨;民国时期吕碧城与国际间的保护动物和提倡素食的团体联系,将当时西方社会流行的蔬食概念带入中国。在她积极介绍引荐下,和原本国内上海佛教居士林所推动的戒杀、护生运动合流,各地成立了中国保护动物会、中国放生会、世界素食同志会等相关组织。民初传统佛教的慈悲放生得以和国际上保护动物、蔬食运动接轨,实乃肇基于吕碧城的媒介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