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宰兽簋铭补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98年第8期罗西章《宰兽簋铭略考》,载有周原博物馆 1997年8月征集的西周宰兽簋铭文拓片,铭文第9行有关册命赐物的记录,原释文作:“易(锡)女(汝)赤市、幽亢、敡勅,用革。”其中“敡勅”一物,原未作说明。覆按铭文拓本,“敡勅”二字分别作图一:1、2之形。图一:1 金文仅见,左边偏旁与本铭“易”字及其他已确识的“易”字有明显的差异,原释为“敡”,恐不确。实际上,此字左偏旁应即“川”字异构。这种写法的“川”数见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资料,旧释为“川”  相似文献   

2.
襄樊市博物馆所收藏的襄阳山湾铜器中,有一件有铭的铜鼎。关于鼎的形制、铭文,王少泉同志已撰文作了详细的介绍。此鼎盖、器皆有铭文二行六字,据王文所释,盖铭为:“邓尹侯之洉(池皿)”,器铭为“邓尹侯之”。杨权喜同志则释盖铭末二字为“浴(池皿)”,器铭末二字为“(鼎可)?(化鼎)”?.从所发表的铭文摹本看,盖铭中的“(池皿)”字当隶定为“(沱皿)”,其上一字释“浴”于字形无据;释:“洉”,形虽相近,亦不可通,此字应释为“沰”,为从水石声之字。春秋战国文字中,“石”或写作后,见《先秦货币文编》及《古玺文编》卷九;或写作,见《说文》“磬”字古文所从,  相似文献   

3.
楚伺哀弋考释尤仁德1982年3月,笔者在山东曲阜参加全国玉器高级班学习时,得学友惠赠一残戈拓本。它是湖北省武汉市文物商店在废品部门捡选所得。戈残长13.6、宽6.9厘米,内部凿刻铭文2行13字(见图)。从其铭文字体风格及内容看,该戈属战国楚器。今将铭...  相似文献   

4.
殷墟妇好墓器物铭文中,铭“司(兔丂)母”者二十六器,计有方壶、圆斝、圆尊各一对,觚十一件、爵九件,铭文均为正书(图一,1、2、7)。另外,有大方尊二件,器底亦铭“司(兔丂)母”,但在“(兔丂)”旁多一“癸”字,铭文为反书(图一,6)。此二件方尊与前面二十六器当是一人之物,故妇好墓共有“司(兔丂)母”之器二十八件。在妇好墓不同铭文的铜器组中,“司(兔丂)母”组仅次于“妇好”组,足见此组铜器之重要.  相似文献   

5.
《文物》2006年第4期发表的《三年大将吏弩机考》一文,原文对弩机铭文作了考释,认为“此弩机是战国末期赵国制造的……制作于赵王迁三年(前233年),此时正是李牧担任赵国的大将军”,是很正确的。但原文将隶定的“大将吏肢”,释为“大将军的吏属名(并支)”、“大将军李牧的属吏”,则有可商榷之处。首先,据铭文拓片,原文认为从“并”从“支”的“(并支)”字,其“并”旁最后一划应为泐痕,并非竖笔,并且第一横上明显为三小竖划(微斜),并非从二人的“并”字(可参晋玺“长饼”之“垪”字所从),而是“牛”字,故此字当释为“牧”。“吏…  相似文献   

6.
《文物》1984年第1期刊布了绍兴坡塘所出徐王炉的器形照片及铭文拓本。铭文中的最后一字(图左),原简报及《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一文皆释为"煛(炙)胃(炉)"二字。今按:此字实从门从膚(臚),即闾字异体(《金文编》601页闾字条)。战国陶文中与此相近的闾字习见(《季木藏匋》38页)  相似文献   

7.
李学勤先生在《荥阳上官皿与安邑下官》中发表了有关战国量制铭文的新意见[1],很重要。其中涉及一件与论述相关的上海博物馆所藏垣上官鼎 ,也是近期研究战国量制的文章所关注的一件有铭容器。此器除铭文拓本外 ,器形等其他相关资料均未发表。现就此器作一较为详细的介绍。垣上官鼎为上海博物馆于上世纪50年代后期从冶炼厂抢救入藏的。失盖 ,通高19、双耳宽28 5、口径18 1、腹径24厘米。腹中部饰粗弦纹一周。重5568 5克(图一)。器下腹部一侧有一块8 5×6厘米的铸补痕迹(图四)。腹部有两处刻铭 ,均于弦纹上方。器腹一面铭文为 :“坦上官庚(…  相似文献   

8.
郾王职剑跋     
此剑著录于于思泊先生《商周金文录遗》,编号五九五。铭文曰:“郾王职乍(作)武业(?)(?)鐱(剑)。”凡八字。铭文字数,孙稚雏《金文著录简目》和容庚《金文编》“器目”中均以为有十字。按谛审铭文拓本,末二字形与前八字风格迥异,字体纤细无力,且不能成字,当非原物本有,而显系后人作伪补刻。况前八字意已尽,可与同名之他剑铭类比。若如再有二字,纯属画蛇添足耳。铭中“武业”后一字,旧不识。一九八五年版《金文编》归于附录下一二六四页,  相似文献   

9.
1972年在四川涪陵小田溪战国土坑墓M3出土了一柄铜戈,编号为M3:13。该戈内部刻有三行细如毫发的铭文,计十六字。其铭最末一字形颇奇特,笔迹亦不甚清楚。有的释文对其用□以示阙疑,有的则释为篪或(父犬)。通读全铭,可知它乃造戈工匠名。释出与否,对理解全铭妨碍不大,似暂可不予深究。但该戈铭之五、六两字,恰处纪年文字“廿六年”与谓语动词“造”之间,其作用显要,地位关键。释读正确与否,对准确理解全铭关系甚大。正是对这两个关键字,当  相似文献   

10.
《殷周金文集成》12023号、12024号著录两件车辖铭文拓本,其中12024号车辖原器为罗振玉旧藏。本文指出,车辖铭文在内容上与《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十分相近,对戈铭中"■"、"散"两形体的旧有释读意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析了戈铭所表达的含义即此戈为齐国贵族"陈■"所有或由其督造的"杀伐之戈"。在厘清11036号戈铭文释读及含义的基础上,对车辖铭文的书写风格与内容进行了考察,指出铭文本身存在着很多疑点,并从辖铭"散"字书写方向、"月"讹作"夕"、文字笔画完整性及铭文含义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论证,从而认为车辖铭文很可能是根据《殷周金文集成》11036号"陈散戈"铭文伪作的。本文还讨论了《山东金文集成》著录的两件"陈散戈"及《殷周金文集成》11591号"陈■散造剑"铭文真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平肩空首布中原被误释为“塞”的“(几土)”字,应读为“幾”。幾在今河南南乐县北?帽沂谴呵锿砥谖拦闹?旧释为“阴安”或“安阴”的魏国桥形布面文,应改释为“(阝安)阴”,与战国魏兵“三十三年戈”铭中的“(阝安)阴”都读为“鄢阴”,在今河南鄢陵县北。  相似文献   

12.
泰安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淳于右造”铜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4月,在泰山虎山东路拓宽工程中,发现了一处战国墓葬群,出土1件带铭文的铜戈。此戈援长而狭,胡上三穿。内微上翘,上有一穿,内末端及下侧有刃。通长27.2、援长18.6、宽2.5~2.9,内长8.3、宽2.9厘米。穿右侧自上而下铸有“淳于右造”1行4字铭文(图一~三)。从“淳于右造”戈的形制、铭文看,应属战国中晚期的遗物。铭文中的“右”,应是铸造兵器的“右库”之“右”。齐国当时在都城设有左右库冶造兵器,下属小诸侯国亦设兵器冶铸库。从目前所发现的铜戈铭文中,已有“淳于左造”、“淳于右造”可证明。铭文中的“造”字从“舟”则为齐国兵器铸…  相似文献   

13.
《中国钱币》2005,(2):8-9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④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尤其是“阴”字,从阜从金,比较清楚。相互比较,  相似文献   

14.
释臀     
1.“(?)”字考: 战国中晚期楚国枎比堂(?)大布(简称“枎布”)背文二字一般释作“七傎”,但末字仍值得认真考究。 此字左旁应作“尸”。《陶斋吉金录》5.3.1录铜耳杯一件,近年临淄商王墓地战国晚期齐国墓出两件铜耳杯,此三器铭末字与该字为同一字而略有齐楚文字地域差异。临淄两件耳杯末字右旁上半所  相似文献   

15.
《文物》1982年第7期《邾国故城陶量文字补正》一文,认为报道邾国故城出土陶量的简讯(刊《文物》1982年第3期)误将摹写之陶量铭文倒置,据拓本补足残划后字当释"(?)"。按简讯摹本未倒,实则是拓本倒置了,而拓本字迹基本清晰无"残划"。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两件同铭陶量,系解放初期邹县邾国故城(旧称纪王城)出土,形制、纹饰、铭文与此次报道之陶量全同。字迹清  相似文献   

16.
一、“襄阴”圜钱 几年前见到一枚战国圜钱,钱径26、孔径10mm,重6.2克(图1)。因其上文字比较特别,当时仅一见,曾旋读为“襄二甾”,判定为战国晚期赵国圜钱。近期见到两枚与几年前见到的那一枚大小、铭文基本相同的圜钱,一枚重3.5克(图2),一枚重4.2克(图3,“襄”字下部笔画很浅),文字清晰可辨,当释读为“襄阴二”。尤其是“阴”字,从阜从金,比较清楚。相互比较,知前次见到的那一枚“”是将“阜”形右旁三笔与“金”内三横合书。因此, “襄二甾”应为“襄阴二“之误释,在此予以更正。 小方足布中有“襄阴”,襄字从土,写法与圜钱有别,重5-6.…  相似文献   

17.
二则金文考     
俞绍宏 《江汉考古》2006,(4):85-85,54
从字形分析入手,重新隶释出战国王命虎符铭文中的“虎”字以及九年戈铭文中的“■”字。  相似文献   

18.
杨博 《文物春秋》2014,(1):52-53
《集成55著录传世之“安右矛”三件,编号11488-11490,本人曾于2011年《东周有铭兵器考释三则》一文中讨论过其中的一件(编号11490)。本文对前文做了修正,认为此器的铭文当释读为“安平右”为妥,是器当为战国早期齐国兵器,齐之安平即是春秋纪国之“ ”。  相似文献   

19.
最近,河南新郑市博物馆在藏品建档中发现3件战国带铭文青铜器。其中铜鼎1件,铜戈2件,现介绍如下:l.铜鼎(图一);日藏。高16厘米,口径15厘米,重2M0克。鼎盖与鼎身合成一个扁圆体。子母口。鼎盖鼓起呈覆盘状,上有三“凸”形钮,组成等边三角形且与三足对称。鼎盖中央部位铸铭“始是官”三字。(图四:l)鼎肩附一对长方环形耳,两耳微曲外移.圆腹较深.小平底.下部右尊自一铜鼎蹄形三矮足。腹部饰一周凸弦纹。铭文“越是”疑为地名,无考。“官”字在战国铜量器铭文中常见,如“上官”、“下官”、“私官”等。2.铜戈(图M)197…  相似文献   

20.
2007年第4期《中国历史文物》刊载蔡运章先生《战国成君鼎铭及相关问题》一文(原刊第44—48页,第65页)。该文著录洛阳新近征集的1件战国晚期铜鼎,铭文有4字,蔡先生释为"成君七六六六"。首2字,拓本不清,但从摹本看蔡先生释为"成君",是正确的。后2字拓本清晰,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