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曾在1988年第6期《民国春秋》上介绍过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拉贝(旧译雷伯)返回德国后的情况,以及南京市民为其发起的募捐活动。现就拉贝日记及拉贝在南京住处的发现,叙述如下。 拉贝日记重见天日 1996年12月12日下午2:30,美国纽约洲际大旅馆,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正在举行记者招待会。会场上,无数电视摄像机和照相机都对准了一位德国妇女。她,就是当年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的外孙女赖茵哈特夫人,她向各国记者展示了她外祖父拉贝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写的战时日记及资料。沉寂半个多世纪的拉贝日记重见天日,立即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中、日、美、英、德等国家的电视和报纸都作了广泛报道。  相似文献   

2.
近据报载:德国西门子公司与南京大学达成协议,争取尽快修复位于鼓楼坡下小粉桥1号的拉贝故居,西门子还出了一笔巨资。这一新闻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而南京人民特别是老一辈南京人对拉贝怀有特殊的感情,对他相当尊敬,因为他是一位传世英雄。约翰·拉贝,1882年出生于德国  相似文献   

3.
戴健 《江淮文史》2021,(4):147-154
既是职业的关系,也是兴趣使然,近40年来我陆陆续续发表了200多篇名人传记或专访.采访的人物多了,接触的资料多了,便对某些研究内容产生了兴趣.其中我致力于研究的一个方向,就是对名人生年和卒年的考证.不经意间,竟也发现了《辞海》等权威性工具书和一些史书典籍中名人生卒年的舛错.经多方调查采访、分析研判,山重水复后往往柳暗花...  相似文献   

4.
现在的南京广州路小粉桥1号是让人敬仰不已的拉贝故居所在地,当时主人拉贝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撑起了一块长6米、宽3米的帆布,在帆布上画了圻字标记的德国国社党党旗,也就是在这么一点大的院子里,1937年南京沦陷后,拉贝曾收留近600人在此避难。  相似文献   

5.
由外籍人士所写、被称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最新铁证”的《拉贝日记》,在尘封6O年后,于南京大屠杀6O周年祭日前夕公诸于世。这是近年发现的研究南京大屠杀事件中,保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屠杀又一铁证拉贝日记公布于世刘兵1996年12月12日,在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一份南京大屠杀见证人的日记被公布于众。这位见证人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曾被推选为南京安全区主席,主持难民保护工作的,时任德国西门子公司...  相似文献   

7.
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距今已61周年了。1997年初发现的《拉贝日记》,同年末披露的《贝德士文献》,都以大量真实完整记述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无情地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不久前,我在参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图集》编撰工作中,接触了大量珍贵的档...  相似文献   

8.
陈进  徐艳 《大江南北》2020,(1):19-20
一位是新四军中著名的战将,一位是军队中普通的战士,却因历史机缘走到了一起,结下了一段生死缘。蒋志春,是淮阴区原韩桥乡湖滨村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农村老大爷。2007年9月老人离世后,他那一段尘封的往事才渐渐被外界知晓,一个战斗英雄和彭雪枫的生死缘就此揭开了神秘的面纱。1920年6月,蒋志春出生在苏北平原洪泽湖畔的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再加上体格好,人品好,深得同村小伙伴的拥戴。  相似文献   

9.
1937年9月至1938年4月,正是南京大屠杀发生的最高潮.德国商人拉贝在南京写下了长达两千多页的日记。在这当中的三个月内,大贝还在自己的住宅后院和办公室里收容了六百多名中国人,使他们免遣日军屠杀。如今,六十年过去了,随着(拉贝日记)的发现,被称为“南京的辛德勒”的拉贝先生再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六十年后渐渐重现的拉贝时间已经过去了六十年,历史总是不断被人提起,又不断被人遗忘,如果不是一位华裔女作家因一心想写一本关于中国抗战的书而四处搜集资料,精心订成八大本的(拉贝日记)至今仍将深藏在拉贝后代的地窖里落满尘…  相似文献   

10.
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中国遭受的最为惨烈的一场劫难,和奥斯威辛的屠杀一样,它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劫难之一.可在加害国日本,南京大屠杀至今仍受到公然的抹杀("虚构派")和佯奉实违的淡化(所谓"中间派"、"客观派").以揭露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名世的<拉贝日记>日文版甫一出版,就受到了百般的周纳.在最近一轮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论辩"中,亩本正己的<真相·南京事件--检证拉贝日记>是较具代表性的一种.亩本认为,经过他的"客观"检证,不仅证明<拉贝日记>所记日军的暴行是"无根的编造",而且据<拉贝日记>可以证明日军实乃"无辜".然而,以实证的方法对亩本及亩本一派认可的材料予以考辨,充分证明亩本的"检证"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1.
文田 《文史天地》2005,(6):46-50
周信芳,浙江慈溪人。1895年1月14日生于江苏淮阴清江浦,祖辈都是士宦。父亲周慰堂爱好京剧,由票友下海,唱旦角,艺名金琴仙。周信芳从小喜爱京剧,生而颖慧,闻歌成声,而且博闻强记,所以父母锺爱备至。1900年,周信芳六岁,在杭州拜名武生陈长兴为师。七岁以“小童串”为名在杭州拱宸桥天仙茶园登台,演唱《黄金台》,受到观众赞扬,人称“七龄童”。  相似文献   

12.
一个是京剧艺术大师,一个是富家千金小姐,在大上海的这个人生大舞台上,周信芳与裘丽琳,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爱情生死剧。  相似文献   

13.
人人都知"斧头帮"帮主王亚樵笑傲江湖数十载,英勇无比,却不知道他"十步一计",智谋超群;更不知道,他也有政治靠山,他与西南派"大佬"胡汉民、陈铭枢等人交往密切,特别是与李济深(爱国名将、民革中央第一任主席)亲如手足、生死相依。王亚樵遇害20多年之后,李济深还在《李济深略历》中扼腕长叹:他在梧州被军统特务暗杀,"我们那时警惕性非常不够,真儿戏得很。"  相似文献   

14.
杨飞 《文史精华》2009,(1):48-51
西北地区,尤其是陕北,地处中国东西部接合处,地势险峻,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古就有“欲统中国,必据关中”之说。1935年红军三大主力在此胜利会师,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更是把制定战略决策、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大本营放在了陕北。从此,陕北地区成了闰共两党军事较量的竞技场。其中彭德怀与“西北王”胡宗南之间的较量,构成了西北战场上国共较量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5.
生死中医     
就在世界各地掀起“中医热”的时候,其发源地中国却有人提出要“取消中医”,并在网络上征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签名。一时间,响应者甚众。中医生死存亡又成了国人热议的话题。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海内外权威人士对此如何解读?  相似文献   

16.
生死汉字     
《中华遗产》2010,(10):I0001-I0002,25
先人们在缜密的思维中巧妙构字,会通天地万物而成汉字洪流,生有因,死有故。  相似文献   

17.
浅谈生死     
郑佳斯 《神州》2012,(8):255-255
生命的两极连着生与死,生死互渗,然而对生命的漠视与对死亡的恐惧却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值得我们去关注。本文主要从生之幸福、死之安乐这两个维度切入,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超越死亡,让生命焕发耀眼光辉而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18.
大义生死     
读屈原和司马迁的故事,是在儿时。儿时读历史,不知“史是史,我是我”,总把自己比将过去:遇此情境我当如何?但正是这种类比,却凝睇着一种世界观的奠基。  相似文献   

19.
大义生死     
  相似文献   

20.
生死胡杨     
<正>世间生命最坚毅之树木,莫过于傲立在大漠中阻挡风沙、抗衡干旱、捍卫绿色的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这当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