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代是中国古代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儒家博施济众思想的影响下,宋代士人群体积极投身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他们在其中担负着发起者、组织者或领导者、管理者的作用。宋代士人群体的民间公益慈善活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宋代是中国古代民间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至成熟阶段的重要时期。在儒家博施济众思想的影响下,宋代士人群体积极投身民间公益慈善事业,他们在其中担负着发起者、组织者或领导者、管理者的作用。宋代士人群体的民间公益慈善活动,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江南地区慈善事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的发达,集中体现在官方慈善事业的繁荣和民间慈善事业的勃兴两个方面.官方通过兴建慈善机构、设置慈善粮仓、实施应急救济等手段来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民间则通过成立慈善组织、实施族内济助、自发捐资行善等方式来促进慈善事业的进步.宋代江南地区的慈善事业具有机构设置早、规模大、设施全、济助对象多、慈善活动制度化等特点.政府高度重视、经济高度发达、古代慈善思想的影响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参与等,是宋代江南地区社会慈善事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叶晓迪 《神州》2012,(25):15-16,18
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公益文化传播功能所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这很大程度上与公益文化传播方式的局限有关。国外慈善组织覆盖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慈善事业与公益文化的发展应该有效地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重新塑造公益文化传播模式、提升公益文化的功能作用、建立公益文化的多元主体形式,从而使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明 《沧桑》2009,(3):69-70
慈善事业被称为“第三次分配”,是对政府实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补充,在化解社会矛盾、扶助弱势群体、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发展慈善事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条件,本文试从国家法律法规、政府政策、公众慈善意识、慈善组织等方面来探析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的号召下,中国近代佛教慈善事业在逆境中求生存,传统积德行善与社会公益相结合,佛教慈善蓬发新的生机,逆势飞扬,谱就乱世慈善赞歌,以其大功大德福利社会和民众,成为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慈善事业的发展,对一个现代国家来说,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大事。人们常用“第三次分配”来形容慈善事业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整个社会分配机制中,人们在市场上的直接买卖是第一次收入分配,也是最直接的一次;继而,政府以税收和财政的形式,保证财富在社会各阶层和部门之间的第二次合理分配;以广泛的自愿性慈善公益捐款,来平衡贫富悬殊,则是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中国近代慈善事业史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慈善事业是由民间公益团体或个人组织和开展,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对遭遇灾难与不幸的人实施民间性的社会救济行为体系.随着学术界在社会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中国慈善事业史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视野中一个新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9.
焦若凰 《神州》2012,(29):25-25
慈善事业作为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慈善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是相互作用的,慈善事业促进了社会的稳定,缓解贫富分化,促进各阶层的融合,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对慈善文化和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传统民间信仰依附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其公共性带有总体性和强制性色彩。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个人意志的公益性志愿参与逐步取代强制性结构因素,成为民间信仰公共性的主要来源。一个珠三角村庄的个案研究显示,尽管民间信仰进入个人选择的领域,但在对社区共同体的渴望、民众责任意识增长、转型社会对新型公共空间的需求、集体经济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继续保持活力,以及传统价值观对社群的重视等因素影响下,民间信仰传统的公共性逐渐向现代型公益慈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社区与居民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社区归属与认同必须通过行动持续"再生产",而且与现代性相适应的新型道德价值观也得以成长发育,促使民间信仰成为推动乡村社会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1.
日美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学者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起步较早,成果相对较多。本文回顾了近五十年来这些学者在该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果,将其分为慈善载体、慈善组织机构、慈善活动、宗教慈善等四个方面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2.
网络慈善     
梁伟琪 《神州》2012,(23):220-221
目前,网络已不可阻挡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之中,而网络慈善的发展无疑将为社会公益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绘入一抹亮丽温暖的色彩。网络慈善作为一个虚拟的组织,以志愿的精神,通过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互动,推动面向公众,具有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工作,让更多的人投入参与慈善工作。但是,目前网络慈善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慈善行业从业人数不足、善款管理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对网络慈善事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小的阻碍,为此,本文着重对网络慈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32.8万字,59元本书是一部专门研究城市慈善史的专著,时间贯穿德占日据时期、北洋政府时期、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八年沦陷时期、战后复原时期、建国初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作者以时间顺序为经,以慈善内容为纬,将青岛的慈善事业置于青岛乃至中国整个20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宏大背景之下,展示出青岛慈善事业演进的真实面貌。书中每章对不同历史阶段慈善事业依存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慈善政策制订与调整、慈善组织发展概况和典型个案、慈善活动的开展和变化等进行深入分析,并以小结形式  相似文献   

14.
近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东南社会变迁(1895-1949)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周秋光  曾桂林 《史学月刊》2002,11(11):84-94
1895-1949年,近代慈善事业的兴起与发展促使了中国东南社会的沧桑变迁及其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其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清末十余年是初步兴起时期,近代色彩的慈善理念得以萌生,慈善公益活动有了初步扩展,传统的善堂善会纷纷向近代慈善团体转变。民国是兴盛发展时期,东南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团体和慈善家群体,对于民国社会的维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代慈善事业实际上扮演着调节社会的重要角色,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前进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是中国慈善事业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政权的确立与巩固,民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具有近代意义的慈善行政管理体制,并由此推动了慈善立法工作的展开,渐次颁行了一系列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总的来说,民国慈善立法取得了一定成效,其法规内容已基本涵括慈善组织监管、慈善捐赠褒奖与税收减免等三个方面,体系较为完备。  相似文献   

16.
王琴  周锐 《黑龙江史志》2010,(17):29-31
作为清末民初广州民间慈善组织的载体,以两广浸信会为代表的教会慈善机构和以广州九善堂为代表的传统慈善机构,虽然在创办目的、善款筹集、组织机构及慈善活动方面皆有异同,但从客观上看,两者皆缓解了广州地区的慈善救济工作,有利于清末民初广州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郭常英 《史学月刊》2006,(11):107-109,114
我国的慈善事业目前尚不发达,慈善史研究也较为薄弱。《中国慈善简史》一书为推动慈善史研究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重视慈善历史的研究,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我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是史学工作者应有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论晚清基层民间慈善组织的筹赈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层民间慈善组织,是指晚清时期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义赈组织的分支机构,它归义赈组织所领导,并为之筹募慈善款项。围绕善款筹措这一基层慈善组织的中心工作,它们积极主动地设立组织、展开宣传、营造舆论,并且想方设法拓展善款筹措的渠道。为了更多地吸引各阶层人士的慈善捐输行为,基层民间慈善组织和义赈组织还运用了激励机制。这一慈善激励机制,主要由民间社会来运作,也有政府部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王玉喜 《民俗研究》2013,(6):150-154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民间信仰研究在经历了去迷信化、去宗教属性后,其研究范围逐渐跨越民俗学、历史学、宗教学以及人类学等学科研究领域。①随着国内民间信仰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宽,民间信仰史的研究也获得了较大发展。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些论著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间信仰史的研究进程,但是其中的不足也较为明显。如这些民间信仰史研究的论著大多属于民间信仰断代史的范畴,通史性的民间信仰史研究工作却相对欠缺;  相似文献   

20.
《史学月刊》2013,(3):5
【编者按】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慈善事业,历次会议的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要支持发展慈善事业,以作为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以2008年汶川地震赈灾为标志,当代中国慈善事业进入了划时代的新阶段,然而社会上出现的一些引人关注的慈善事件与现象,使慈善成为全社会聚焦热点的同时,亦备受人们的考问。当代中国慈善究竟应当如何转型发展?中国慈善史研究应该如何深入探索?这都引发起人们不尽的思考。为寻求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