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中国人有信仰吗?一些外国人说“中国人没有信仰”,一些中国人也说“中国人没有信仰”。这些人说:中国人大多不信教,拜神也是今天拜佛,明天拜道,没个准;你看,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东正教徒,信教多么虔诚,那才叫信仰!真不可思议:一个五千年文明的中国,没有信仰,怎样走过来?一个伟大的新中国,没有信仰,怎样屹立世界?  相似文献   

2.
经历过1957年整风“反右”运动的人,或是读过记述这段历史文章的人,恐怕无人不知闻名全国的“大右派”葛佩琦。这个当时被划为“极右分子”,后又被作为罪大恶极的“历史反革命分子”判处无期徒刑的葛佩琦,到底是什么人?如此“铁案”又是怎样铸成和怎样翻过来的呢?原本一热血满腔的爱国青年葛佩琦,原名葛畔珩,1911年9月出生于山东平度县仁兆镇淖泥沟村一个农民家庭。在家读过村塾,后靠半工半读在北京崇实中学毕业,1933年暑假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在华北危亡、祖国危亡的1935年,爆发了震撼全国、永垂青史的“一二·九”…  相似文献   

3.
沈黎明 《文史天地》2009,(10):76-79
2008年9月24日,刚刚就任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宣布了新组建的内阁成员名单,34岁的小渊优子被任命为“少子化对策担当大臣”,成为日本二战后最年轻的大臣。而且是一位女性。一位年纪轻轻的女子,是怎样走上从政之路的?生活中的她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相似文献   

4.
孟昭庚 《文史月刊》2008,(11):27-29
从“文革”年代熬过来的人,一定会对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那篇毒液四溅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记忆犹新。 那末这篇《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是谁炮制?又是怎样出笼的?请看:  相似文献   

5.
《文史月刊》2012,(8):25-25
刷牙是现代人每天的“生活必备功课”之一,那么古人是怎样刷牙的呢?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中国发生了罕见的大饥荒,研究者大多认为大饥荒中的非正常死亡人数有三千万人左右。实际上,在“大跃进”之前,已发生因饥荒饿死人的事件。就目前公开的材料看,广西是较早出现严重饿死人事件的省份,1956年发生的“平乐、荔浦和横县因灾饿死人事件”最先被公开曝光,1957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就有一篇通讯:《去年广西因灾饿死人事件是怎样发生和怎样处理的?》,  相似文献   

7.
郁风 《神州》2010,(2):74-75
生活里,我们时常听人说“不好意思”,也常常有人因“不好意思”而懊晦。它的使用频率非常之高,缘何人们对它特别青睐?懊悔又跟它有何关联?“不好意思”又到底是什么意思?翻阅字典,它原本有两重含义,一是表示碍于情面而只能怎样或不便怎样;二是害羞,难为情。只是我发现,在现代生活里,除了这两重含义之外,它似乎还衍生了许多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8.
香港是一个可以赋予人巨大能量的地方,疲惫的人可以在这里恢复斗志,这是我无数次往来香港的原始动力。在过15年,香港还会发生怎样巨大的变化?那个时候,香港将投我以怎样的表情?带给我怎样的惊喜?  相似文献   

9.
姚小林 《南京史志》2023,(42):67-69
<正>新高考评价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考试评价全过程,分别从高考核心功能、考查内容、考查要求三个方面明确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考评结构。三者围绕“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根本问题,分别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为学科育人指明了基本方向。思政教师要遵循高考评价体系的整体价值取向,理直气壮上好思政课,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革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形式,推动构建“大思政”格局,  相似文献   

10.
贝丰  耿艺 《中华遗产》2009,(3):46-61
收藏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道行”不够的人要远离红山玉。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红山“产品”,很多人选择了观望。怎样才可以分辨真假红山玉,在红山玉的鉴别上,到底有没有一锤定音式的可靠方法呢?  相似文献   

11.
问:今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家风是什么?”的调查节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共鸣。您认为,家风这个命题的提出具有怎样的意义呢?应该怎样理解家风?  相似文献   

12.
进入耄耋之年的张学良对民国时期的许多将领都有所评价,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也许是过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年龄,他臧否人物直抒胸臆、畅所欲言、无所忌讳。谈及众多和他交过战的对手,他说“我的对手吴佩孚,我最不佩服他。”“他那真是‘西蜀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吴佩孚是直系领军人物,论资历、地位与张作霖不相上下,直奉两系尽管多有龃龉,也多次交手,但在直皖战争及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吴佩孚与张作霖也多次携手,二人还义结金兰。作为子侄辈的张学良对于吴佩孚理应敬重才对,为何做出如此鄙视的评价?吴佩孚又是怎样看待张学良呢?他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是非恩怨?  相似文献   

13.
在众多的饰品中,惟有耳饰,是始于痛楚,而后回报你以美丽。“穿耳非礼”、“毁身不孝”的传统观念之下。中国人因何爱上耳饰?它又是怎样从德行的象征、情的信物,变身成为礼教的枷锁?戴与不戴,为何而戴,耳饰在中国,几度演绎出大起大落的兴衰历史。  相似文献   

14.
于洋采写 《纵横》2013,(12):33-37
问:早在2005年,您就曾致函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要求为您的祖父杨虎城将军平反。请问这个“平反”是什么含义?是怎样的契机促使您写信给他的?为什么会写这样一封信?  相似文献   

15.
提起“中心干部”这个词,只有年老的一些同志还有记忆。到底什么是“中心干部”?“中心干部”是做什么工作的?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基层“中心干部”的工作、生活和心理怎样?下面以我的亲身经历作一个回忆。  相似文献   

16.
一 在人的所有感官中,味觉的记忆保留时间最久、印象也最为强烈。故盐在中国古代被誉为“百味之祖”、“食肴之将”。试想,若是我们的生活没有了盐,世界将会变得怎样?“淡而无味”、“寡淡”的日子肯定非常没劲。  相似文献   

17.
“周老虎”事件是2007年秋冬最热的话题,照片真伪迄今争论不休。也许问题的关键不在真假,背后隐藏着更大的利益动机,但又有多少人想到中国老虎的现实状况?仅仅半个世纪前,中国还有4000多只华南虎,而今野生华南虎已基本绝迹。在过去几十年间,中国老虎究竟经受了怎样的命运?它们的未来又将如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试谈文化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虹 《文物世界》2006,(1):44-46,64
当文化遗产界日益关注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我们为中国的昆曲和古琴被列人世界口述和非物质遗产名单高兴时,发现遗产名录中出现了一个我们十分陌生的项目——“文化空间”。什么是文化遗产范畴的“文化空间”?哪一类形式的文化遗产可以被称作“文化空间”?申报“义化空间”该具备哪些条件?中国义应该怎样抓住契机成功申报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空间”?面对这些问题,肖务之急就是要明确其定义与概念,了解其内涵,进行探讨并做出相应的应对。  相似文献   

19.
去过永泰县同安镇同安村嘉禄庄的人,无不被高悬在厅堂上一方红底金字的“孝友”牌匾所吸引。这是一块什么牌匾,蕴藏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嘉禄庄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由张姓族人昭乾与昭融兄弟俩起盖的,至今走过了162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刘同飞 《纵横》2009,(11):29-33
重庆解放战役始于1949年11月1日,到1949年11月30日刘邓大军开进重庆,前后仅一个月。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能粉碎国民党军几十万人的抵抗,取得解放重庆的伟大胜利,出乎许多军事家的意料。除了刘邓指挥有方、解放军战士作战英勇外,正如《刘伯承传》所言,也是利用了蒋介石的“错误判断”。蒋介石作出的是怎样的“错误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