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人物周刊》2008,(12):47-47
"我做着自己看来很正常的事,不明白为什么别人要惊讶"回顾三十年中国人性观念变革史,毫无疑问,木子美是一个符号。木子美是媒体人李丽在1999年发表一篇文章时用的笔名,后来在某杂志上写性专栏,也用了这个笔名。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环球人物》2013,(32):14
身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平时工作很忙,但喜欢抽出时间来看各种杂志。一次偶然机会,我从病人那里看到了《环球人物》,觉得很不错。文章篇幅不长,文字浅显易懂,内容也比较有趣,很适合工作间隙阅读。我来信主要是想提两点建议:一是杂志前面有连续4篇专栏,最后一篇是星云大师谈人生的,后面紧跟着"本刊头条",读起来有落差感。我注意到别的杂志都是把重要的时事类专栏放在前面,文史类放在后面,个人觉得那样安排应该更合适。第二个建议是替我们医护人员提的。最近,医患关系十分紧张,我们都特别希望贵杂志能多关注这个方面,让社会能够理解医护人员的不容易。(山西孙乃耀)  相似文献   

3.
新年和信念     
邹俊 《神州》2008,(1):5-5
又是新的一年,又是新的开始。2008年的第一期的"卷首语",让我犹豫,不知从何下笔。我深知,做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一种信念的支持,从2006年第7期,《神州》杂志决定打造"中国人的红色读本"以来,一年半的时间,18期的杂志,2112块版面,我们在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用我们的行动、我们的观察、我们的语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西藏》杂志的一个早期作者,一个忠实的读者,30年中我多次参加《中国西藏》杂志举办的相关活动,也感谢30年来杂志社一直寄刊物给我。在《中国西藏》杂志创刊30周年、中国西藏网创办20周年之际,我对中国西藏杂志社讲两句话,提一条参考意见。这两句话是:第一句,"不忘初心回头看"。  相似文献   

5.
《山茶》2011,(6):58-58
关于娃娃新娘的辛酸故事能够登上本期杂志,要感谢摄影师斯特凡妮·辛克莱的辛苦付出。她跟踪报道这一专题已有近十年的时间。该项目的起因在杂志最后的《华夏纪事》专栏中做了阐述。从本月开始,我们对杂志前后部分的专栏进行了改版。  相似文献   

6.
专栏导言     
正拜读《文献》杂志多年,看到的多是以文献学的角度和方法来研究古代文献的文章。固然受益良多,又常常感到"不过瘾":同样的课题,同样的材料,解决的问题似乎比较有限。因此,当《文献》主编约请我为本期专栏"编纂与出版"写几句导言时,我几乎毫不迟疑地应允了。因为,我的确对这个专栏有所期待,尤其是读完以下五篇文章之后,"有话想说"的冲动也愈发强烈。多年从事古典文献出版工作,我深知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文献的出版是无  相似文献   

7.
吴达才 《百年潮》2013,(6):10-11
前段时间,在一份杂志上看到了刘少奇一家在1960年所摄的全家福合影,左边第一人为长子刘允斌。这让我想起57年前我与刘允斌会面、交谈的往事,谨作追记,以悼念这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身亡的共和国英才、  相似文献   

8.
<正>《史学理论》杂志创刊于1987年。30年过去了。回顾这30年,我们的杂志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还是原地踏步?现在还不是详细做总结的时候,但是我们必须"而今迈步从头越"。我认为,我们必须至少做到两点,即不忘初心,不忘读者。一先简单说说第一点。我们当时的初心是什么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杂志竭尽全力、想尽方法,服务于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9.
廖楠 《环球人物》2013,(2):29-30
延参法师见到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第一句话是:"你来采访我,我很感谢,但我是一个不具备代表性的人,我是很多幸运集合在一起的人。"当过记者半路出家延参法师1962年出生在山东,却说着一口地道的河北话,网上有传他是大学本科毕业,但他本人对出家前的经历不愿说,只是告诉记者,自己当初"成绩不好";出家前曾经在一家地方杂志的编辑部工作  相似文献   

10.
吴江 《炎黄春秋》2004,(9):50-51
张文达先生,原名孝权,祖籍湖南,定居上海。大学毕业后从事新闻工作。抗战时期协助赵朴初居士做救济总会工作。1980年移居香港,为香港各报写专栏文章,有时一日两三篇。常有传神之笔,堪称“随笔艺术”,誉满香港。我在香港仅见他一二面,今已作古。我曾在《随笔》杂志上介绍他的专栏杂文(六篇)。今又在旧剪报  相似文献   

11.
秦志军 《旅游》2006,(8):6-6
和素素老师聊天,在单位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你能认得出我吧?”电话里,素寨老师问,语气里似乎已透出答案。是呀,毕竟素素老师给我们杂志快开了一年的专栏,而专栏里又有她的照片。我们不知道一个月要见N次面呢!素素老师比照片上显得更年轻,一头长发,一身裙子。  相似文献   

12.
编读     
<正>读者来信@段凤贺:终于看到我最仰慕的历史学大师许倬云的专栏了,他的著作我看了不少,这次专栏一亮相,就是学术大家的风范啊。今后看国历,不仅能读到"热"历史,还能看到"大"历史,真是太好了。值班编辑:许倬云先生在学界中的地位,我相信以国历读者的水平,就不用我介绍了吧。  相似文献   

13.
2012年的最后一期杂志,我们特别奉上一组特大的精彩重磅专辑,全面呈现最美丽的浙江风景。 2012年是国家设立风景名胜区30周年。从国务院1982年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到现在,30年的时光已经悄然过去。作为中国唯一以"风景名胜"为刊名的杂志,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和我们一道,推出了“30年中国最美风景”之“浙江最美”大型推选活动。  相似文献   

14.
编读往来     
读者来信1984年,我去杭州访友,凑巧得到了一本《园林与名胜》试刊号(《风景名胜》杂志的前身),从此就与贵刊结下了不解之缘。从最初的试刊号到1985年正式出版双月刊第一期,从一本省级刊物跃升为全国性的刊物,可以说,我是《风景名胜》杂志创刊25年的见证者。25年来,《风景名胜》杂志  相似文献   

15.
近日,富商李泽楷成了香港最具争议性的人物,有杂志专栏如此形容:"李泽楷显出罕有凝聚公众、传媒、政党的能力。……全港市民、全部传媒、全部政党同一方向破口大骂;一件重要事件得到全城共识,是香港回归后罕见。"  相似文献   

16.
<正>一、说"三十而立"《史学理论研究》创刊30年了,我表示衷心的祝贺和诚挚的敬意!俗云:三十而立。回顾近几十年来的史学发展,可以说,《史学理论研究》这本杂志,在中国史学界以至于理论界是真正"立"起来了。据我个人的认识,它之所以能"立"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它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号召下,中国知识界、学术界、理论界积极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学习和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揭批"四人帮"反马  相似文献   

17.
与文坛无涉     
《江淮文史》2001,(2):16-16
1934年,《人世间》杂志开辟了“作家访问记”专栏,并配合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先生,要求应允前去采访,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再摄一张鲁迅先生与夫人许广平、儿子周海婴的合影。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小瑞 《旅游纵览》2014,(4):112-112
<正>《旅游纵览》杂志和旅游纵览网: 你们好!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去年九月份我在单位第一次阅读了你们的杂志,非常喜欢,后来又从网上搜索到你们杂志的网站。渐渐地,通过与编辑和网友的沟通,我了解到一些让我深受感动的"背后的故事"。《旅游纵览》的编辑们,不分昼夜,每天辛勤看稿,每一封稿件,不论长短优良,所有内容都会用心地去看,精心地去选。不论是哪里的作者,五湖四海,不论身份,都一视同仁,让我感觉到在文章、在作品面前是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19.
读者来信     
<正>《旅游纵览》杂志和旅游纵览网: 你们好!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去年九月份我在单位第一次阅读了你们的杂志,非常喜欢,后来又从网上搜索到你们杂志的网站。渐渐地,通过与编辑和网友的沟通,我了解到一些让我深受感动的"背后的故事"。《旅游纵览》的编辑们,不分昼夜,每天辛勤看稿,每一封稿件,不论长短优良,所有内容都会用心地去看,精心地去选。不论是哪里的作者,五湖四海,不论身份,都一视同仁,让我感觉到在文章、在作品面前是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20.
<正>读者来信读了2012年全年的《旅游纵览》,感觉比上一年又有所进步,专题策划都很好、很到位,特别是第3期的"绿道中国版图热启动"。在目前我国旅游者对"绿道"还没有很了解的情况下,贵刊策划组织了多方稿件,走在了人前,杂志的引领性和指导性更突出了。过去一年里,你们的编辑、工作人员为办好杂志,尽了最大的努力,费了很大心血,让读者获得了最精美的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