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读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不难发现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所批判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路线与党史上陈独秀所犯得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为批判这两个相似机会主义的著作便内在地具有相似性,这就是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与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瞿秋白的《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曹源源 《神州》2012,(15):89
《哥达纲领批判》是1875年马克思根据当时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具体历史条件写下的著作,这部思想名作在对拉萨尔机会主义进行系统批判的同时,更是详尽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的基本思想,并构想了关于未来社会的分配理论。这套分配理论虽然在当时和当下看都带有理想的色彩,但是它的理论精神和基本原则对于现实社会的分配理论,尤其是构建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段伟斌 《神州》2012,(36):128-128
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积极地探索。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的形成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理论成果为主要标志的奠基阶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主要标志的开始阶段;以《神圣家族》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主要标志的完成阶段。  相似文献   

4.
<正>无产阶级专政,在马克思的浩瀚著作中论述得并不多,但却是马克思的重要主张。1852年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强调"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是他的"新贡献"。1875年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更郑重地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从马克思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经由最初的康德主义走向黑格尔主义,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趋于成熟,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他批判了黑格尔在国家、市民社会与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其批判观点为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攀登》2016,(5)
马克思在《黑松尔法哲学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中通过对黑格尔的王权、行政权和立法权的批判,得出了人民主权的社会治理理念。与黑格尔不同,马克思笔下的人是"现实的人",是活生生存在的,具有社会属性和政治属性的人。马克思主张人民是社会治理的主体,他认为推翻资产阶级的官僚政治之后,取而代之的就是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马克思《批判》中的社会治理思想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性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结这些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1949~2002年:走向共同富裕的两条思路及其实践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在领导中国人民奔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进程中,经历了1978年之前和之后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都成功地解决了特定历史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也都留下了新问题.实践表明:在解决共同富裕的模式问题上,指导思想起决定作用;平均主义是共同富裕的对立物,两极分化也是共同富裕的对立物;找到既有效率又富公平的分配方式,是一个社会主义难题.正确地总结正面与反面的经验,有助于解决这个难题,并将实践推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8.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再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为什么要提出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活动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家。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理论上是这样说的,在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 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绝不是凭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 《世界》2006,(9):6-10
这次访谈以效率、公平、公正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分5个部分展开论述。首先,从当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社会公平不足等现象及人们的不同看法出发,提出必须进一步解决有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公正观问题。第二,综合分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提法的历史背景,论证了它的合理性和局限。第三,从社会公平,即收入分配全过程的角度,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公平不足的主要表征及其影响。第四,提出促进社会公平的7点政策建议,以及“坚持效率优先,注重社会公平”的总体原则。最后,论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完整的公正观及其内涵,强调在追求社会公平这一理想的长期进程中,要严格区分目标和过程,使人民群众逐步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创立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不断吸取前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创造性地提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致力于协调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为解决中国当前的分配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以社会批判为逻辑视界,分划出四重历史语境,深入阐述了国家、宗教和人的问题,分析了它们在特定历史境域中展现的特征和更替转换的内涵,并可以粗划为社会发展的后进阶段、社会发展的过渡阶段、社会发展的进步阶段和社会发展的成熟阶段。以此,马克思实现了社会形态理论的最初奠基。  相似文献   

12.
郑纳 《攀登》2008,27(4):6-8
马克思主义公平分配观的建立是对人类社会旧有的公平分配观念的革命性变革,是收入分配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飞跃。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分配观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提出只有首先解决“均”的问题,才能解决“富”的问题的思想。但由于操之过急,毛泽东的“均中求富”变成了绝对平均主义,中国人民的生活走向了低效率和共同贫困的困境。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针对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收入分配状况,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经济比较落后的国情,提出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础之上建立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指导,对我国区域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其危害,并特别强调加大政府投入在解决区域收入分配差距中的作用以推进收入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  相似文献   

14.
张晓倩  王明扬 《攀登》2020,39(2):62-67
转形问题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问题,鲍特凯维兹最先将简单再生产平衡条件和一般利润率条件结合起来,尝试解决转形问题。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一般利润率规律及鲍特凯维兹传统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鲍特凯维兹传统的价值转形模型,运用归谬法对鲍特凯维兹传统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转形问题的解决方向。满足"两个相等"条件的静态分析无法解决转形问题,应该考虑资本跨部类流动,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中进行动态分析,从而说明一般利润率形成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15.
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是研究马克思晚年思想的重要文献。在《复信草稿》中,马克思对俄国的农村公社、农业生产的集体形式作了综合性的概述,并且在探讨人类历史上公社发展阶段的同时,提出了农业公社的概念。但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术界经常把农业公社与农村公社两个概念等同起来,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农业公社的特点就是农村公社的特点。这不仅不符合经典作家的原意,而且也影响到人们对公社发展阶段的认识。本文认为,《复信草稿》中的农村公社与农业公社是不能简单等同的两个概念,农业公社的提法是马克思的一种新的理论尝试,但其本身并不成熟,马克思最后放弃了农业公社的提法。  相似文献   

16.
《攀登》2021,40(1)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的伟大理想和美好愿景,收入分配领域是否公平合理,直接关系到共同富裕能否顺利实现。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以劳动力商品理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为理论支点,以按劳分配为原则,科学地回答了如何进行价值分配的问题。当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地区差异明显、税收对收入再分配调节力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全体人民迈向共同富裕的进程。进入新时代,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和劳动价值论,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通过发挥税收调节作用,优化再分配调节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17.
国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马克思是在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真正关系——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国家的性质是由社会的矛盾运动和社会的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货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全面地、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货币理论,完成了对古典货币思想的革命,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货币理论。马克思的货币思想是对古典货币思想的革命让我们首先简要地考察一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与局限性,以及马克思在货币理论这  相似文献   

19.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摇篮,在这本著作中,马克思批判的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思想,分析了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的重要问题,提出了他的人的类本质思想,是建立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知识来源,对现代教育教学活动及以人为本的科学观等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寇伟栋  力加太 《攀登》2005,24(Z1):50-51
社会公平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经济和其它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上.这个平等即指权利平等、分配平等、机会均等.因而,追求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当前,在我国收入分配领域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